31百科知识网

31百科知识网

为什么明十三陵只有定陵被挖,清朝皇帝陵却有一半被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何明朝皇帝墓几乎没有被盗过,除了定陵人为开发。而清朝墓几乎都被盗,以及清朝为什么不建议挖明朝墓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北京为什么没有清朝皇帝的陵墓
  2. 明朝丢得国土明明比清朝多,为什么现在贬低清朝而却推崇明朝
  3. 明清两朝为何要进行海禁
  4. 为何明朝皇帝墓几乎没有被盗过,除了定陵人为开发。而清朝墓几乎都被盗

北京为什么没有清朝皇帝的陵墓

北京城里有很多皇家陵墓,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上的明十三陵,此外海域房山区的金陵墓。可是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清朝,为什么没有将皇陵修建在北京呢?

首先,清朝陵寝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清朝的陵寝选择非常注重风水,一说起风水,也许很多人认为风水学就是迷信,其实并不是那样的,风水学是中国人独有的一门学问。第二,清代的陵寝修建更加强调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性。第三,清代的陵寝更加注重建筑质量,建筑要求非常坚固平整。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陵寝的选址标准比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更为严格,尤其是在风水方面。而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西部的昌端山和河北易县西部的永宁山的风水在顺治、雍正两位皇帝看来要远比北京城郊区的风水更好,并且这里山清水秀,与陵墓相得益彰。因此,清代的陵墓没有选在北京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朝丢得国土明明比清朝多,为什么现在贬低清朝而却推崇明朝

背景不同、标准不同、逻辑不同,所以褒贬自然不同。

从国土上比较明朝和清朝,其说服力太弱。

第一个原因,是时代的背景不同

明朝是帝国时代;清朝后期已经到了主权国家时代。而帝国时代,主要任务是搞秩序输出,秩序能输出到哪里,哪里就是帝国的疆界。

明朝的秩序输出能力,只能确保中原、适当辐射。所以,对草原,望洋兴叹;对高原,鞭长莫及;对西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海洋,则是对陌生文明的恐惧。

所以,放弃承德、赤峰也好,羁縻哈密、西藏也罢,都是一种心力交瘁地秩序输出。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能力支撑不了雄心。

但,当时的时代坐标就是帝国时代,你不能说明朝落后于时代。在帝国时代里,明朝当然比不了大蒙古帝国,但也不能说糟糕透顶。特别是其对中原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此方文明的绵延生息。

清朝前期还是帝国时代。而在帝国时代里,清朝要比明朝更有成就。明朝只能统治长城以南,而清朝则把东北、草原、西域以及高原全都囊括到了自己的治下。

但是,清朝后期,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了一种主权国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中,我们只能说清朝落后于时代了。为什么甲午战争清朝打输了?大清还是老大帝国,资源有但集中不起来。日本则是新新主权国家,资源有限却能高度集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骆驼真得没有马跑得快。

第二个原因,标准不同

对于明朝,一般是以帝国的标准来评判。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明朝要比宋朝强,因为统治区域几乎涵盖了整个农耕文明区。当然不如元朝,但明朝能够确保中原不打内战,君主传承也比蒙古贵族有序多了。所以,帝国时代的明朝,可以不算优秀,但不能说不合格。

对于清朝,评判的标准就变了。

前期还可以用帝国的标准,秩序输出到哪里,哪里就是国土;秩序输出不及的地方,只能心有余力不足。但清朝中后期,就不能再用帝国的标准了。因为整个世界都已经进入到了主权国家的时代,而清朝还是老大帝国。于是,只能说清朝已经落后于时代。而就国土来说,清朝的统治能力不是不能到囊括整个国家,而是被人打得只能割地。

所以,按照主权国家的标准来说,清朝哪怕丢失一寸土地,都是侮辱。但是,这个标准不能适用于明朝,因为明朝的时代里就没有这个标准。

第三个原因,逻辑不同

无论中原还是草原,甚至把高原和西域也算上,都是陆地环境的较量。陆地环境的较量,基本的逻辑就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类似于战国时代的吴越争霸。明朝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打输了,就只能丢城失地。

清朝的环境,则已经变了。这时候,说帝国时代已经结束,主要是说大陆帝国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海洋帝国的时代,才刚刚登台。当时的海洋帝国就是大英帝国。但大英帝国与大蒙古帝国一样吗?完全就是两套逻辑,蒙古帝国不仅要你的地而且要你的人,而大英帝国则只要你的市场。蒙古帝国是陆地逻辑,而大英帝国是海洋逻辑。

所以,鸦片战争以后,除了五口通商,英国只要了香港这个支点,不会把南方几个省都插上米字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都打到北京了。然后呢?然后还是跟大清谈判,要的还是大清的市场。至于土地,主要是沙俄、日本这两个国家要个没完。

在这种环境之下,最强对手,也就是大英帝国,并没有对土地的过分欲望。所以,清朝就不会失去那么多土地。可以说,不是清朝捍卫领土的能力有多强,而是最强对手不想要。

关键是这个最强对手主导了整个时代的逻辑。不仅自己不想要,而且不允许别的国家抢占清朝的土地。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背后是英国财团提供了贷款。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索要辽东,但英国这个老大不答应。八国联军进北京,这之后,沙俄已经出兵把东北给占了。然后呢?英国唆使小弟日本死命干,硬是把沙俄给赶了出去。

如果还是大陆帝国的逻辑,清朝丢失的土地,绝不会比明朝少。甚至,这个老大帝国可能就要换一拨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种族不同的统治者。

吸取教训可以,但否定时代不可取

背景不同,明朝是帝国时代;清朝是主权国家时代,在各自不同的时代里,明朝算是合格的而清朝则是落后的。

标准不同,评判明朝只能适用帝国时代的标准,而评判清朝则要适用主权国家时代的标准,两个标准对于国土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逻辑不同,明朝是陆地逻辑,清朝是海洋逻辑,在海洋逻辑之下,大清即便无力守国门,英国也不会允许它一直丢城失地。

那么,到底该贬清朝还是该贬明朝呢?我们可以吸取教训,但不应该把一个时代给彻底否定

你可以说贬清朝的人多,但贬明朝的人呢?也不少。甚至对于明朝,你都不能说贬,而是黑。比如大明是个三无朝代,即无明君、无名将、无名士。这基本等同把明朝这个时代给否定了。

这种观点非常危险。

因为单一价值观点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会与其他观点互相解释、互相支撑,构成某种解释框架。你用这种解释框架,把明朝这个时代给否定了。然后,顺着你这个思路,别人也能把宋朝、唐朝给否定了,而且能一直往前否定。最后,就可以直接说:以前的时代全无意义。以前几千年都没意义了,那现在还能有啥意义?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难处。

而一句古人的局限性,也解释不了各种历史悲剧,纯粹的事后诸葛。古人有局限性,现代人呢?同样也有局限性,又有几人洞明了当下世势的波谲云诡?

所以,学习历史,首先应该客观理性,主观上就不能搞极端否定。极端否定,不仅不会带来信息增量,而且是在彻底的黑,只能得出无意义的结论。其次是应该豁达一点儿,看到强汉盛唐就热血沸腾、读到鸦片战争就怒发冲冠,绝对是爱国好青年,却自我限制了智识增长。再有就是适时设身处地一番,把你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把你的智识限定在当时的上限以下,你能做得更好吗?

如果非要设定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那就问一下自己更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如果道德是直觉的,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直觉化的标准。

明清两朝为何要进行海禁

导语:海禁,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历史悠久,可是到了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只是因为那小股海盗吗?

朱元璋建立明朝不久,一声令下,东南沿海“尺板不得出海”,一道阻隔东西方交流的围墙开始建立。

明朝洪武四年,已经稳定了朝政的朱元璋把眼光放到了东南沿海。身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知道农民所重视的自然是土地,但是商人则不一样,商人只要有利可图,那么什么事情都可以做。而东南沿海凭借便利的海运,自古就有通商之习惯,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可能危害到自己子孙后代统治的因素,加上元末明初日本国内战败的封建领主被迫离开本国,流窜于我国东南沿海,成为骚扰我国的“倭寇”。于是,在这一年,朱元璋一道圣旨,“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至此开始了明朝两百年的海禁政策,自此之后,明朝出现了“尺板不得出海”海禁局面。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实行海禁,可是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又让郑和下西洋。

朱元璋死后,继位的朱允炆没能在皇位上待太久就被自己霸气的叔叔燕王朱棣给赶下台了,这就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

朱棣不仅获得了皇位,也把自己父亲定下的海禁政策继承过来了,因为他在北平为燕王时便已经听说“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这在朱棣眼里简直就是将国家安全至于不顾之地,此等行为势必会给天朝带来灾难,于是他也推行了海禁。但于此同时,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进行朝贡贸易,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六次下西洋。不过海禁和郑和下西洋不相矛盾,而是一脉相承。因为郑和下西洋进行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的出海贸易还是被严禁的。

隆庆开关,明朝难得的对外开海,却只是昙花一现。

1567年,明穆宗上台,面对明朝开朝以来屡禁不绝的海盗,明穆宗和他的朝臣们转换了个思路。福建巡抚许孚远上奏章,“食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商”,明穆宗一看诏书,这思路可以呀,大禹治水不就是这个思路吗?于是明穆宗大笔一挥,准许了。隆庆元年,朝廷准许东南沿海民众通商东西洋,史称“隆庆开发”。

隆庆元年开放的海上贸易虽然范围很小,但是效果很明显,从1567年到1644年,因为开放的海上贸易,大约3亿3千两白银流入中国,约占当时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当然,也使得东南沿海官商和倭寇勾结,给明朝灭亡埋下了隐患。

隆庆开发只是明朝海禁的一小段插曲,到了“懒人”万历皇帝上位之后,因为海盗越来越猖狂,加上荷兰人、葡萄牙人的入侵,大明王朝的国门又被关紧了。

后金入关,明朝灭亡,但是海禁政策并没有丢弃,多尔衮甚至下令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

顺治十二年,已经入主关内站稳脚跟的清朝,再次考虑东南沿海防备问题,他们在参照了明朝的教训之后,下令“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拉开了清朝海禁的序幕。

到了顺治十八年,清朝摄政皇叔多尔衮下令,“沿海居民后撤30-50里,以防海盗”,此举更是将海禁的范围从海上转到了内陆。

到了康熙年间,暂时放松了海禁。可是好景不长,随着三藩和郑成功的存在,康熙再次把沿海居民后迁。

顺治之后,清朝迎来了一代圣主康熙,和自己父亲不一样,康熙曾经于康熙二十年时开海禁,设立闽、粤、江、浙通海贸易。但是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因为担心东南沿海和反清势力勾结,清朝再次关国门。

此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扩张,清朝的海禁政策越来越紧,最后仅剩广州十三行对外通商了,甚至一度连广州十三行都关闭了。

笔者说

明清两朝之所以出现严禁海上贸易的海禁政策,甚至说闭关锁国,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根本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必然趋势。中国自古就是重农主义的农耕经济,这决定了国家经济的重点是土地和人口,只要这两者足够多,那么国家经济收入就是稳定的。至于通商或者商业,自古就是被儒家正统文化所鄙视的,所以到了封建时代晚期的明清两代,随着人口和土地的急剧增加,满足于国内的统治者自然不屑去开展什么海上通商。

直接原因—海盗倭寇、西方国家的侵扰。从洪武朝开始,日本流窜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就经常骚扰东南沿海的居民,给当地的财政收入和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所以为了杜绝这一困扰,守土为安的明清两朝直接选择海禁。

重要原因—害怕东南沿海官商和抗清势力勾结。这一点主要是康熙一朝开始,因为台湾郑成功的存在,康熙部署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为的就是断绝了郑成功的经济物质补给。

结语

明清时期的海禁主要目的就是打击反叛势力,打击海盗和走私势力,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却也因此造成了中国和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脱节,直接导致了晚清政府落后挨打的局面,可谓是因噎废食了。

为何明朝皇帝墓几乎没有被盗过,除了定陵人为开发。而清朝墓几乎都被盗

盗墓贼分为官盗和民盗,民盗无论乱世还是盛世,一直存在,偷偷摸摸,三五成团,甚至单独作案,破坏性是有,可是,说实话,跟官盗相比,小的多。

每逢乱世,盗墓贼就极其猖獗,民盗不说,官盗往往会在此时登上历史的舞台,为了金银财宝,掘人祖坟,干的都是断子绝孙的事。

历史上,汉末三国,五代十国,清末民初,这三个乱世,官盗尤其厉害,对历代皇陵的盗掘极其疯狂,对皇陵的破坏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难以用数字和金钱衡量。

西汉末年时期,有农民起义军赤眉军,要造大汉朝廷的反,为了填饱肚子,很多农民加入了,这其中不乏疯狂之徒,其表现就是几十万赤眉军不但将长安的存粮吃干净,还把西汉的皇陵给盗掘了。

如果说,赤眉军盗掘西汉皇陵,是底层人民的无奈选择,则东汉末年时期的董卓和曹操,则是有意的行为。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宦官十常侍专权,后戚何进,为了跟十常侍斗争,号召天下的郡守带兵进东都洛阳勤王,然而,天下诸侯还没到洛阳,十常侍已经把何进弄死,不过,由于这一场混斗,东汉朝廷无力限制地方势力,西凉的董卓带领三千西凉彪悍兵马进京,接着董卓实际上把持了东汉的朝政。在董卓秉政期间,他曾经派手下将领吕布带人盗掘了东汉的皇陵。

正所谓城头变换大王旗,董卓接着也倒台了,新上台的是大家族出身的曹操,有自己的亲信兵马,号称青州兵,曹操在组建自己的势力时,缺钱少粮,于是他也打起了皇陵的主意,因为皇陵意味着金银财宝,意味着招兵买马的本钱,曹操派出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浩浩荡荡开奔西汉梁孝王陵墓群。

西汉皇陵被赤眉军给盗掘,东汉皇陵被董卓吕布给盗掘,那么,曹操对这两个皇陵不再感兴趣,他的目标梁孝王皇陵群,同样是一座不亚于皇陵的宝藏,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弟弟,是汉武帝的叔叔,生前他跟汉景帝兄弟感情特别好,甚至汉景帝喝醉酒时,还说过死后传位给他的醉话,颇类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兄弟,汉景帝使用晁错的推恩令削藩,引发七国之乱,梁孝王作为最有实力的王之一,坚决地站在汉景帝这一边,为汉朝的统一和完整,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梁孝王死后,他的王陵规格,超出一般的汉朝藩王很多,甚至不亚于一般的西汉皇陵。可惜的是,梁孝王墓葬群还是被曹操的摸金校尉给盗掘了。

五代十国时期,有节度使温韬,驻守关中地区十几年,将除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之外的关中唐皇陵全部盗掘,盗取了无数金银珠宝和文化文物,尤其是唐太宗的皇陵,里面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字画真迹和书籍。

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盗掘了清东陵。其中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皇陵被破坏尤其严重。

这是官盗。古代大部分皇陵被破坏的最厉害的,都是官盗干的。

有人就说了,明朝末年也是乱世,为什么明朝皇陵没有被盗掘呢?

首先我要说,明朝皇陵也被盗掘了,可是大多是民盗,官盗还没来得及大规模盗掘。要知道,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也只三十几天,他们把更多精力用在了夺取北京城内的财富上,接着吴三桂占领山海关,投降满清,李自成就出关打仗了。至于大顺军里有没有小团伙的人打明皇陵的主意呢?当然是有的,但是破坏有限。

而清军入北京城以后,由于多尔衮当时对八旗兵的限制还好,所以清军有零星的盗掘明皇陵的行为,也没达到大规模官盗的地步。满清八旗兵入关之前有屠城的行为,甚至皇太极时期,就有八旗兵入关屠城,因此当时明朝京城老百姓对满清很是恐惧,城里流传八旗兵要屠城的流言,多尔衮当时以顺治帝的名义,下发诏书,意图安抚京城百姓,说不会屠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八旗兵大规模的盗掘皇陵的行为。

所以,满清八旗兵虽然有零星对明皇陵的破坏,但是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官盗。

但是,由于自努尔哈赤起,满清就对大明充满仇恨,所以每次满清派兵偷偷入关,都会派人特意尝试光顾明朝皇陵,进行肆意的破坏。虽然多尔衮对满清八旗兵有一定的限制,然而,八旗兵入关以后,还是一定程度破坏了明十三陵,其中遭他们焚坏过的就有明定陵和明德陵,还好,地宫基本上没怎么有大的破坏。

其次,乱世没有官盗,太平时期却有,传说明朝永陵曾遭到清廷破坏,其罪魁祸首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明朝皇陵大部分在北京城,称为明十三陵,其中有一座皇陵,据说被乾隆皇帝派人严重破坏,它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永陵。

明朝嘉靖帝,是明朝最为信奉道教的一个皇帝,因此,他的皇陵在设计时,特别的考究,别的不说,其使用的木材,全都是最上等的精美金丝楠木,就是这些楠木,吸引了最爱附庸风雅、喜欢到处盖章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要修建自己的陵墓,缺少好木材,就派人打着修缮的名义,将嘉靖帝永陵的很多楠木盗取了,当然,乾隆皇帝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满清占据北京城以后,也曾大兴土木,然而他们除了使用新的材料,也曾拆旧的,盖新的,所以,明朝遗留的皇陵和宫殿的材料,都曾经被拉走过,破坏过。

例如,嘉靖帝的西苑,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是他修道的寝宫,清朝修顺治帝清孝陵时,曾派人将其中的一座大殿和两个亭子给拆走了。接着,康雍乾三朝修皇陵,都曾经拆毁过明朝的建筑。这也是为什么清朝的紫禁城的宫殿大小规模比明朝小很多的原因,都是拆旧补新,能大的了吗?

对明皇陵破坏最严重的就是乾隆帝了,他拆永陵,直接把永陵的享殿,也就是皇陵地面上的大殿,子孙后代祭拜的大殿,放牌位和上贡的大殿里的楠木大部分都搬走了。

据说乾隆帝要拆永陵的楠木,曾经遭到纪晓岚的反对,纪晓岚拿出《大清律》,引经据典,上了一道奏折,试图阻止乾隆皇帝破坏永陵,乾隆帝看到纪晓岚的奏折,表面打消了这个心思,实际上心里一日没有放弃。

面对《大清律》,乾隆皇帝也不好直接驳回,怎么办呢?这老小子好好思考了一番,最后竟然想出了一个要修缮明十三陵的借口,通过修缮十三陵,暗渡陈仓,偷梁换柱,将明永陵的享殿里的金丝楠木都搬到了自己的坟墓里。

当然,这件事的真实性一直存疑,因为有历史学家考证发现,乾隆修建自己的皇陵的时间要早他修缮明十三陵二十几年。所以,很多历史学家曾经为乾隆皇帝平反。

然而,明朝皇陵曾经遭到清朝朝廷破坏过,却是真的,只不过大部分遭到破坏的都是地上部分。

明国时期是一个乱世,孙殿英大肆盗掘过清东陵,然而大部分明朝皇陵却幸免于难,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第一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官盗敢盗掘代表中华正统的明朝的皇陵,肯定被全天下共同讨伐。所以孙殿英敢盗掘清皇陵,不敢盗掘明皇陵。当然,孙殿英盗掘清皇陵,也被天下人讨伐了。

第二点,没有官盗,还有民盗,官盗不敢大规模盗掘明皇陵,民盗却敢偷偷摸摸盗掘明皇陵,只不过,民盗的破坏不如官盗那么大,所以少为人知。

即便如此,民国时期,明皇陵仍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明宪宗成化皇帝的万贵妇陵墓就被盗墓贼给盗掘了。

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他爹是土木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万贵妃本来是照顾成化帝的宫女奶妈,比成化帝大17岁,谁知道成化帝却是个御啊姐啊控,喜欢上了万奶妈,对她特别宠幸,万贵妃是个大胖子,不知道成化帝喜欢她啥,有一次,万贵妃要教训一个小宫女,谁知道她太胖,活动量有点大,一口大气没倒过来,就晕死过去了,从此再也没有睁开眼,当时万贵妃57岁,万贵妃死后,成化帝相思成病,没多久也驾崩了。万贵妃的陵墓陪着成化帝,也在明十三陵。

首先光顾万贵妃陵墓的是一伙土匪,首领叫侯现文,他带着18个弟兄,想盗掘万贵妃陵,结果因为人手不够,没成功,反而被抓进了监狱。

一直到1944年,才有人盗掘成功了,这伙人的首领叫程老六,号称程六爷,手底下有一百来号人,主要在明十三陵附近占山为王,程老六带着这一百来号人,挖了三个昼夜,终于挖开了万贵妃墓,然后老六还找人还弄了六匹马,把挖出来的金银财宝全都拉走了。

当然,当地也有当官的当兵的,把财宝运出去,得留下买路钱,据说老六出手很阔绰,当兵的一人一两黄金和二十颗宝珠,当官的每人一罐子金银珠宝。当然,大头都被老六和他的手下吞没了。

老六发财了,第二天就举行大婚,浩浩荡荡,特别是,他的新娘子戴的凤冠霞帔,竟然是万贵妃的金顶凤冠,也不嫌晦气?半年后,老六这伙子人就被剿灭了。

至于定陵,我就不说了。

参考资料

《中国盗墓史》

《三国志》

《万历野获编》

《考古编》

《清人笔记》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课程笔记整理 二十七 明代建筑文化 3

标签:# 被盗# 明朝# 几乎没有# 清朝#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