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方式四种,以及中西文化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显性和隐性
隐性和显性,就如同字面意思。显性是能给他直观的道理和知识,是可能被他记住的,隐性就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被身体记住的。很简单的例子:吃饭有的人会吧嗒嘴,有的不会。这就涉及到隐性和显性教育。显性方面就是你告诉孩子要有吃相,注重餐桌礼仪。隐性就是长辈用实际习惯来暗示孩子。
隐性教育更偏向于一种潜移默化的暗示,你不需要同他讲大道理,仅仅需要让他看看孩子和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
东西方文化交流方式四种
语言交流,饮食交流,历史人文交流,传统文化知识交流。
为什么把阿拉伯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阿拉伯民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首先这是一个正确的观点。阿拉伯国家一般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他们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他们也有统一的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
阿拉伯能成为使者原因,与丝绸之路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的历史上,阿拉伯人成为了这条线路上重要的往来者,他们原本是以传教的形式进行各国游行的,但是经过文化的交流,他们在东西方互通来往,把东西方文化互相传递,文化碰撞交流,带动了很多地方的文明的进步。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贡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等都是阿拉伯人通过传教或是贸易传入欧洲和世界其它地方。
与阿拉伯人民族古代战争,活动范围扩张的历史也是息息相关的。
阿拉伯人的历史贡献与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学成就与伊斯兰教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伊斯兰教进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长岁月中,蒙昧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国内其他一些后来皈依伊斯兰的民族完全笼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腊、罗马与波斯文明的阴影之中。随着阿拉伯人版图与活动范围的扩张,许多民族如波斯人成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传播的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在亚洲和北非的影响很大,在阿拉伯帝国极盛之时,外出经商或是传教的阿拉伯人们,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传播,古兰经所规定的“众穆斯林皆为兄弟”的伟大理念,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阿拉伯氏族社会的根基受到极大的动摇,不同的穆斯林民族间得以相互团结,共同发展。
在长期的传教过程中,阿拉伯文化的传播范围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广泛。
阿拉伯人注重文化的学习,崇尚科学。
在古代,阿拉伯人是十分注重学习的,在今天依旧如此。阿拉伯人的贡献十分重大,主要在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上,以及文化的交流,发扬和传承上。
阿拉伯人崇尚科学,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经说:“信徒们,去寻求知识吧,哪怕远到中国!”在穆罕默德另一句名言中:“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应当用其中的一块来换取一朵水仙花。”这表明穆罕默德提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
另外,西方人把中世纪的科学形象地比作:“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可见阿拉伯人对文化的传播功不可没。正因为他们重视科学的文化传播,所以在当时很多先进的文化才可以得以保存。
阿拉伯人在其他方面的贡献成就。
阿拉伯人对香水的贡献:香水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发生在中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发明了大规模的植物蒸馏法。12世纪,阿拉伯人发现将香精以酒精溶解,便可缓缓释放出香味,部分浓缩精华也因酒精得到更好的保存。因此阿拉伯人对香水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
阿拉伯人对文学的贡献:主要的题材就是诗歌与散文。在当时《古兰经》堪称阿拉伯文学的成功典范,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经典,更是对社会,政治,文化,道德都有重要贡献的书籍。而人人熟知的《一千零一夜》更是生动的展示了古代伊斯兰世界的社会生活,对人们研究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总之而言,说阿拉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点都不为奇。
东西方文化差异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属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是主要集中地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
1、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道”,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趋势,这也导致了对个体人格伸张的一种天然的束缚。这种定型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习惯于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处世之道,人与自然容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千百年来一贯如此,进而形成了中国人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而西方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就是基于“天人相分”认识上的,强调人与自然分裂、对立,强调人与自然的斗争,认为人必须依靠知识全面征服自然,这种自然取向促成了西方民族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挑战意识,从而塑造了人们讲求效率、勇于竞争、不怕冒险等外向的行为方式。
2、人与人的关系。在强调伦理道德的中国文化体系中,比较注重人际关系,为淡化和缓解人际矛盾冲突,便有了“中庸”、“仁”、“礼”等伦理说教,强调服从与秩序,主张协调和宽容。与传统中国相反,西方文化对人的个性非常崇尚,追求个体的优先地位,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明显的个性精神,受这种文化特点的影响,西方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喜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
3、生活方式。中国人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悠闲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各种关系的和睦,陶醉于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这使得中国人对世俗生活呈现出温和、内倾的特点。西方人同样追求享乐,但他们的功利意识非常浓厚,人们努力追逐物质财富,改造和征服自然,从而刺激了西方人工作、获取和创造的积极性。
(二)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首先是由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与这个民族以及相应文化相联系的有关自然地理条件就是人们所说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三面高原一面海的相对闭塞的地域特点,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基本上与外隔绝,但这同时也为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同时,大河大陆性环境及其所造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赞成尽物之性、顺物之情,把人们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而农业社会的稳定,家人亲友的长期聚居,使得中国人自古将惜别看得非常重,这让中华民族在思想情感上表现为喜一不喜多、喜同不喜异、喜静不喜动、喜稳不喜变。而西方文化的活水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在他们看来,人类的力量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很渺小和脆弱,但是人类依靠自身所具有的勇敢、刚毅、伟大斗争精神征服了大海,因而人类的气魄比海洋更伟大,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的性格。因此,从整个古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看,西方都是以个人为起点,向外开拓,不断地自我追求、自我拓展,同时也自我革新。而中国因封闭式、自我满足式的农业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小农经济,家庭田园意识。
(三)如何对待东西方文化差异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别国的文化。正是因为多种文化的交流,才使世界发展的更美好。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我们一定要保持大海般的胸怀接纳一切不同的文化。
我们要学习借鉴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物质文明先进科技文化来发展社会经济,“洋为中用”,为发展国家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对于别国腐朽落后的精神文化我们坚决要抵制。总的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东西方文化交流方式四种和中西文化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