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商隐被“骂”抄袭现代人,年轻人不读书,会有多无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李商隐的冷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林黛玉为何讨厌李商隐
黛玉自己曾亲口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于是我们知道黛玉是讨厌李商隐的,而李商隐的诗向来受众很广,大家都喜欢读,觉得写的很朦胧很唯美,可林姑娘怎么偏偏就不喜欢呢?
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层面:
1、黛玉的诗词观。
在香菱学诗那一回,黛玉告诉香菱学诗不是难事:“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句合我的脾胃,我一直觉得诗词要以我笔写我心,不必拘泥于形式,若是为了追求形式而写诗,写诗的意趣就没有了。
林黛玉又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李商隐正是黛玉口中的反例,他的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他的诗是精雕细琢的,显得富丽精工。又特别喜欢用典,说得极其隐晦朦胧,正是以辞害意。
反观黛玉喜欢的那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没有用典,没有很隐晦的意义,一点也不朦胧,是一种很自然清新的感觉。
她教香菱入门的方法是:“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这其中偏偏就是没有提李商隐。严羽沧浪诗话有云: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是开元天宝以下人物。黛玉约莫师从严羽,推崇的正是汉魏盛唐的诗人,追求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美感,对于那种幽深迷离的意境不是很赞同。
再看黛玉写诗,黛玉的诗中很少使用典故,“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都是很直接,很明朗的抒写胸臆,更不会像李商隐那样,多意向,写的朦胧隐晦了。
2、黛玉的人生观。
黛玉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子,她很真实,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绝不会模棱两可。王熙凤送给大家的茶叶,大家都说不好,黛玉就说,我觉得很好啊。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赵姨娘来了,只有黛玉和王熙凤,正眼也不瞧她。本来就是不喜欢,我们已经做得很明显了,装都懒得装。
和宝玉闹别扭,一定要说出来,把话都问个明白。宝玉在清虚观得了金麒麟,黛玉马上就上心了,而且当着众人的面提醒:她的金麒麟会说话。
湘云说她像戏子,恼了就是恼了,但是第二天事情过去了,照样前去找湘云,大家该怎么玩还怎么玩。
湘云取笑她,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爱厄下去。她马上说:我若饶了云儿,再不活着。
和宝玉吵嘴,说,我是为了我的心。
她认为事情就该说个清楚明白,万万不能云山雾罩,模棱两可。就像对待金玉良缘,她也时常挂在嘴边上说,因为心里时时刻刻都在意。
宝钗正好相反,不会表露自己的情绪,不会爱憎分明,不会把一切都写在脸上,也就是世人说的八面玲珑,叫人看不真切。
所以黛玉怎么会喜欢李商隐呢?他的诗读起来是很美,可是到底在说什么?在说情场失意,还是在说壮志难酬?还是在悼怀故人?还是在感慨身世?
后四十回里有一个细节,说黛玉房中挂着一幅《斗寒图》,上面题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这是李商隐的诗,所以有人说黛玉其实是喜欢李商隐的,但是口是心非,非说不喜欢,借此引起宝玉的注意。但不是同一个作者写的啊,对人物的把握是不一样的。
还有人提出黛玉很多联诗或者诗句中都化用李商隐的诗句,但我认为,不喜欢是一回事,自己写是另一回事,化用得好,意境是完全不同的。
-------------丸-------------
文:祁门小谢
李商隐为什么要“何当共剪西窗烛”而不是剪东窗烛或剪北窗烛呢
这个话题主要看窗户与季节的关系,有春夏秋冬,就有东南西北,一一对应。
东窗。东窗属春,是暖意。文同《东窗》“东窗日已满,犹托隐囊眠。”陆游《东窗》“东窗且复焚香坐,闲看微云自卷舒。”
但东窗也有不好的意思,就是容易出事,古人说“东窗”宜密谋造反,滋生恶念。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记载:相传秦桧杀岳飞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策划。后来秦桧死了,在地狱里受尽千般苦。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元代孔文卿依此传说作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昆剧《疯僧扫秦》是据其第二折改编的。
南窗。南窗属夏,主炎热。宋曹勋《冲啬书事》“山居终日不开门,室有南窗气自温。”宋陈著《到西山怀赵景文》“晓日南窗一暖烘,采薇人去与谁同。”其实中国传统建筑,窗户多朝南,南窗也泛指窗户。陆游《入省》“今朝凉冷文书少,隐几南窗听转雷。”
西窗属秋,主凉爽。宋邵雍《不寝》“西窗明月中,数叶芭蕉影。”宋方岳《以梅送王尉》“夜寒梦到西窗竹,明月一床冰一壶。”
西窗还有一个含义西”宜挑灯夜读,剪烛谈情。”白居易《对琴酒》“西窗明且暖,晚坐卷书帷。”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诗一出,“西窗剪烛”成为夫妻夜读的固定意象了。宋连文凤《中秋夜坐》“寂寞无如此夜坐,西窗剪烛读离骚。”元钱应庚《八声甘州和邵复孺》“西窗夜,待剪灯深坐,却话相思。”直到王国维还有“漫作年时别泪看,西窗蜡炬尚泛澜。不堪重梦十年间”的词句。
北窗属冬,是寒冷之风。宋王蔺《中塔悟空禅院》“重到招提恰两年,北窗风雪接衾眠。”陆游《初夜》“奇寒不可耐,归对北窗灯。”
但诗人似乎更喜欢夏季北窗下的凉爽。陆游《三月二十日儿辈出谒孤坐北窗》“岁月不相贷,布谷忽已鸣。新夏亦自佳,北窗绿阴成。”宋杨愿《与王伯刍》“冷官厅事客来稀,种绿阴阴结夏帷。忽得君诗惬人意,陶家风到北窗时。”宋宋自逊《五月菊》“东篱千古属重阳,此本偏宜夏日长。会得渊明高卧意,故来同占北窗凉。”
东南西北的窗户都讲了,看来西窗更适宜剪烛读书。
如何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凄艳浑融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命运将他带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没落年代。他家境寒微,仕途坎坷,一生屈沉幕府,没有腾达飞黄的机遇。正如同时代诗人惋惜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然而那坎坷不幸的人生悲剧造就了一代诗人,使他成为晚唐最著名的诗人。那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在中国诗歌百花苑中宛如一株株馨香别具的奇葩。
李商隐一生怀有凌世之才,诗歌具有独创精神,形成了深婉朦胧、凄艳浑融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唐诗的第三重境界,他与李白、李贺并称为唐诗“三李”,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被誉为“晚唐诗坛巨擘”。他一生写了600首律诗、绝句,富于文采,尤以爱情诗而名扬天下,他将他的柔韧气质和不屈不挠的对美的追求,凝聚在他的诗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谱成了反复歌唱、苦闷和希望互相交织的心曲,细腻地表现出自己不幸的遭遇。如悲痛欲绝的“相见时难别亦难”和那催人泪下的“一弦一柱思华年”。本文试以他的两首经典代表作品,谈一下李诗凄艳浑融的艺术风格。
相见时难别亦难:写尽了凄艳相思之情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无题”爱情诗的力作,历来最为人们称道,此诗表现他与当朝公主身边一个道姑的热恋也是初恋的千古绝唱。
诗人气质非凡、才华横溢,很容易博得女子的青睐。每年七月十五皇家要在附近山上举行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此年安康公主主持,所有道士均可参加,当时李商隐隐居学仙,只能在侧倾听诵经。公主身边一个随身道姑与他一见钟情,二人在山上约会,又匆匆分手。公主的侍女是不能随便嫁人的,更何况是一位道姑。所以他们每次分手都好像是一场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离而又合,合而又分,不亚于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逢。两位有情人不知是悲还是喜,是祸还是福,也深知这是一种充满绝望的希望,一个满怀希望的绝望。苦恋之下,他写下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此时倾力抒写了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是啊,春蚕满腹青丝,生则为情而倾吐,不因作茧自缚而悲伤,青丝吐尽,茧即作成,命亦随之消亡,但死而无悔。蜡烛满腔情泪为情燃烧而长流,不因自煎自熬而悲伤,情泪流干,身亦成烬,但烛灭而无悔!多么崇高而无私的爱的奉献啊!此时此刻,有多少人为之叹息为之伤感为之动容为之流泪。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条无所畏惧的春蚕,一支不怕自我牺牲、乐于奉献的蜡烛,真是痴情苦恋,九死而不悔。
本诗写下了诗人无从遇合而又偏偏执着追求的爱情心愿。全诗以“别”字为中心,以相聚不易来衬托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相见时难”包含了刻骨的凄艳思念和长久的期待,而“别亦难”则写出了别后所忍受的相思苦。这是一种绝望的不能实现的爱情,渴望相见但不能实现,令诗人发出了心灵深处的呐喊“相见时难”,然而分别之后也为相思所煎熬,所以才叹道“别亦难”,从而写出了诗人无论与恋人相见,还是与恋人分别都不能摆脱爱情的痛苦。“难”字在句中两见,造成了重重重压之势,写出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紧接着诗人又感叹道:“东风无力百花残”。虽然是写东风无力,而百花衰败,实际上是写青春已逝,爱情无着,犹如无力之东风,衰败之百花。既写出了暮春景物之形,又传出了诗人无奈之情,不仅点明了暮春季节正是百花凋零的时候,东风无力挽回百花凋零的自然景物,也象征今日分别之不可挽回,此时突出了最能象征凄艳美的一个“残”字。东风无力、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云鬓改、月光寒,一切的一切,幸福美好的事物偏偏都残缺了,都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正因为诗人有浓厚的情思、深厚的文学功力,才生动形象地为后人留下了赞扬爱情至死不渝的千古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时不仅用春蚕蜡炬作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情意的缠绵,而且以“丝”与“思”谐音,深深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就像那一只只洁白的春蚕吐尽了满腹的丝,直到生命完结才罢休。以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的蜡烛,比作情人的眼泪,直到生命的火焰燃尽,眼泪才干,是字字是血,句句是泪。明知思念与追求之无望,仍要苦苦思念,作无望的追求。明知这只会给自己带来终生痛苦,却甘愿背负痛苦。以此成为全诗,乃至全部爱情诗的最为精警感人,凄艳凄绝的爱情绝唱。
李商隐的高明处在于将抽象的思念和痛苦,化作了具体可感的想象,使人由春蚕默默吐丝到死,联想到诗人默默相思至终;使人由流泪的红蜡烛燃烧成灰方止,联想到诗人苦泪长流而至死方休,而“方”和“始”又进一步增强了“到死”“成灰”的对爱情的执着。“春蚕”扣在“丝”上,极写爱情的相思,“蜡烛”扣在“泪”上,尽述爱情不能如愿以偿的痛苦凄绝衷肠。这一缠绵,一哀伤,情调有异,又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恋人至死不渝的一往深情。
诗人接着以夸张的手法,拟想所爱的女子也沉浸在痛苦之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原来自己浓黑如云的秀发却出现了白丝,叹气之后,孤独无伴,怎能不感到月光的寒冷刺骨。最后终于迸发出希望的歌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既感到与情人的相见和分别的难舍难分却又锲而不舍地坚持着别后重逢的信念,并恳托神鸟为之探路,具有不屈不挠的韧性,也表明了自己将不顾一切阻隔,不断追求,希望“青鸟”这个小小的信使为自己传递信息。总之,这首诗是写诗人难舍难分的纯情,是“别”而再见之“难”,又围绕这一个“难”字,进行了层层抒写,并且是抽丝剥茧般地写出这一种离情别意的。诗人将全诗的情感高潮落在最后尾联之上,也可以说是心灵化了的理性高峰。这是美的追求,这是境界的突破,也是诗人才华的升华。
然而两人的恋情终被安康公主发现,道姑受刑。公主声言,不准身边的道姑还俗出嫁。诗人感叹宛如一场梦,堂堂一个男子汉却无力去挽救一个弱女子,眼睁睁看着爱情被摧残,恋人随公主进京。皇宫森严,怎能相见?诗人倍觉凄苦,极度悲伤之下在墙壁上题下了这首凄艳的绝句,流泪掷笔离去。
沟水分流西复东,九秋霜月五更风。
离鸾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更空。
蓝田日暖玉生烟:擘画了空灵浑融之意《锦瑟》被称为“一篇《锦瑟》解人难”(元好问《论诗绝句》)。千余年来喜欢诗的人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令人费解。红学家周汝昌说:实际上这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诗人以极其朦胧含蓄的手法追述生平,自伤身世,写尽了年华空逝、往事千重、情肠九曲的人生感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李商隐晚年的一首扛鼎之作,也是一种更高层次地对宇宙世界的追寻,表达了空灵浑融之意境。诗人怀念着两个女子,一个是锦瑟姑娘,一个是亡妻寄托着绵绵哀思,沉痛悲愤。诗人拜师在令狐楚门下,被温庭筠带来的一位歌女锦瑟所迷恋,但歌女最终给温的大公子做了妾,诗人深感惋惜。妻子离去,娇艳的姑娘也弃他而去,近五十年的岁月,怎堪回首?为此写下了这首悲凄浑融的诗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时,锦瑟明指琴瑟,你为什么恰恰是五十根弦?“无端”暗示了诗人写作此诗只是发自一种“无端”的思绪。因为锦瑟的五十弦并非“无端”的,而是完全有“故”的,此时“无端”的只是诗人自己的情绪,并且“移情”到锦瑟上,暗指自己所钟情的女子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核心意义仍在一个“思”字上。每一根琴弦发出的哀思都在思念着锦瑟般的华年往事,好似在诉说着锦瑟为什么偏偏用这么多弦弹,奏出哀绝凄艳的曲调,引起人对美好但终于幻灭的华年往事的回忆。这么多琴弦,正是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青玉案》)“佳人锦瑟怨华年”!(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此是一种追忆。
诗人接着用了两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制造出一种迷离恍惚、无限怅恨的难言情绪,极尽华年扑朔迷离、哀伤悲凄之境。庄周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翩翩然而飞,竟然不知自己是庄周。梦醒后又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正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胜惆怅。这是一个虽美却又虚无缥缈的梦,诗人引此入诗,只取庄周化蝶本身那种似真似幻的浑融境界,表明诗人的华年往事像庄周迷蝶一样美丽而虚缈。为此诗人只能像望帝杜宇那样化为杜鹃,把伤春之心寄托于杜鹃鸟的带血的哀吟声中。望帝是周朝一个君主,死后化为杜鹃鸟,鸣声悲苦,叫到嘴角流血不止。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诗人以此来暗示自己那带有悲剧美的华年往事如悲如泣、如诉如歌。这一个个美丽、伤感、动人的典故,充分表达了诗人悲凄的心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传说珠蚌每于月光之下,向月开壳,吸收月之精华,以养其珠;又有美人鱼卖绡时流泪成珠以赠买主之说。诗人把这两个极为感人的故事融入诗中,以此铸成了千古名句。紧扣“华年”发出一些新的意境: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鲛人泣泪好似颗颗明珠,而现实中的期待与追寻,就像月亮、明珠、鲛人泪一样,美好而虚幻,无法捕捉。暖日照耀下的蓝田山上,见玉气如烟浮动,不见地下玉之所在。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不多见,可见他的才华和功力。
诗人最后提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与开端“华年”相互呼应,表现了几层曲折,进而说明了惆怅的痛苦心情。他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感人至深,而他的诗,意象空灵,境界浑融,则是他诗歌最典型的艺术特色,从而创造了一个如镜中之像、水中之月,具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的艺术佳境。
李商隐站在唐代诗坛的巅峰之上,以凄艳浑融的风格,为唐诗开创了又一新的境界。如果说李白、杜甫开创了唐诗的第一重境界,韩愈、白居易开创了第二重境界,那么晚唐李商隐、杜牧则开创了第三重境界。总之,李商隐的诗自辟蹊径,沉博凄艳,空灵浑融,为后世吟咏升华了出人意表的高度,其成就几乎是其他诗人难以超越的。
李商隐被“骂”抄袭现代人,年轻人不读书,会有多无知
真正的知识渊博的人,哪一个不是读书上万卷,学贯中西与古今的人?鲁迅,钱钟书,陈寅恪,季羡林等等,他们渊博的学识都是从茫茫的书海里汲取的。
反观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认认真真的的读过哪怕一本书?他们每天抱着手机,对着电脑看一些无聊的桥段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等,然后就觉的自己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了。所以,才会骂李商隐抄袭现代人了。
对着手机屏幕的轻阅读,永远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