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科知识网

31百科知识网

埃塞俄比亚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

励志一生 -
海关禁止携带物品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埃塞俄比亚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埃塞俄比亚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以及埃塞尔比亚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埃塞俄比亚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
  2. 近期,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为何被提格雷武装吊打
  3. 咖啡知识
  4. 埃塞俄比亚是如何避免国家分裂的

埃塞俄比亚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

在进入埃塞俄比亚的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物品:

1.明显假冒伪劣的商品或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

2.违禁品,如毒品、武器、爆炸物、毒品工具、易燃物品等;

3.危险品,如化学品、生物制品、放射性物品等;

4.没有经过授权或未经批准携带的药物或医疗用品;

5.未经批准的动植物及其制品;

6.没有经过安全检查或未经批准上飞机的物品,如易燃、易爆、有毒等物品;

7.含有违禁或限制性物质的货物,如危险化学品、电子产品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禁止携带的物品,但不排除其他特定限制或规定。在进入埃塞俄比亚前,建议先了解当地海关的规定和要求,以免违反规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近期,埃塞俄比亚政府军为何被提格雷武装吊打

最近几天,吃瓜群众对【埃塞尔比亚】局势有些吃惊,中国人教的“政府军”被“提格雷武装”吊打,不是说政府军很有范吗?你可能不知道,提格雷武装也是中国人教出来的,2个学生打架就不能怪师父水平不行。

另外这些年,政府军也没怎么接受“继续教育”,因为当局走向“反华”,在军队建设上已经抛弃师父的教导。现在的当局,选择西方的战斗模式,放弃中国的军事打法,政府军短期内还是有些调整不过来。更要命的是,当局推行专制统治以维持对众多民族的统治,引发普遍性的人心不满。

反观提格雷武装,曾经是前政府军的骨干,现在主要活跃在本民族的地盘。一方面战术还是中国人教的那套,上世纪就曾专门学习“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论;实现成功夺权;另一方面“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执政时期深受国民的拥戴,上下级平等的思想更是凝聚军队战斗力。

话说2020年11月,埃塞尔比亚政府军与北方提格雷州军事对峙升级成内战,战事延续到现在。追溯源头可以发现,2019年提格雷人被亲西方的总理“阿比·艾哈迈德·阿里”排挤,导致双方矛盾越拖越大。

阿比,是奥罗莫人,过去被称为“盖拉人”,意思是“奴隶”。如今这个民族,在埃塞俄比亚属于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40%。但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政权,曾长期受阿姆哈拉人、提格雷人的压迫。

后两个民族是属于同源民族,双方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都很接近,历史上共称为“阿比西尼亚人”,现在的人数排名老二、老三,阿姆哈拉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0%,提格雷人约占全国人口的8%。

在民族多如牛毛的埃塞俄比亚,一般认为现有民族数在100个左右,还不断有居民共同体要求定为新民族。历史上没有作为统治者的先例,尽管奥罗莫人有最多人口,毕竟没有占据到绝对人口优势,假如自身实力又不足够强大,就很难让其他民族服气。

事实上,阿比领导下的政府,还真是实力不允许。作为西方扶持出来的总理,阿比上台之后,回馈给西方大量好处,并在国内推行“去中国化”。西方为鼓励他继续干事,还给阿比一个“诺贝尔和平奖”,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阿比不是“印度甘地”“南非曼德拉”,人家不玩“非暴力手段”,他对反对派是要军事镇压,制造出很多人权惨案。可惜奥罗莫人为主的政府军,原本在文化底蕴、民族自信就不及提格雷人,又丢掉中国人教给的战术,真正打好硬仗可不容易。

具体来看看,为什么政府军会被提格雷人吊打?主要原因有:1、政府军跑到提格雷人的民族聚居区,尽管占据主要城镇,但是军纪败坏更加惹怒当地人。2、提格雷武装主力退入农村,坚持打游击战、运动战,长时间牵着政府军的鼻子。3、政府军的实力有限,要守住城镇又要去剿灭敌军,军事力量不够支配。

另外,国际上阿比政府沦为弃子,西方“口惠而实不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提格雷武装获得同情,获得源源不断的援助。于是,一番博弈下来,就出现政府军的溃败。近日有一支纵队被俘虏7000多名军人,行走4天时间到达关押地,震惊世界媒体。

随着政府军的接连败北,提格雷武装有从北向南杀出的气势,这也直接导致阿比总理的执政地位发生动摇。后续,埃塞俄比亚的内战走向如何,尚需拭目以待。

咖啡知识

可以涵盖咖啡的种类、产地、烘焙程度、磨豆方法、冲泡方式、咖啡因含量、咖啡的历史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咖啡知识点:

1.**咖啡的种类**:主要有阿拉比卡咖啡和罗布斯塔咖啡两种,阿拉比卡咖啡风味较为柔和,罗布斯塔咖啡风味较浓烈。

2.**咖啡的产地**:咖啡主要产自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等地区,其中巴西、哥伦比亚、越南等是重要的咖啡产地。

3.**咖啡的烘焙程度**:咖啡豆经过不同程度的烘焙,会产生不同的风味,包括浅焙、中焙和深焙等。

4.**咖啡豆的磨豆方法**:咖啡豆的磨碎程度不同,适用于不同的冲泡方式,如粗磨适合法式压滤壶,细磨适合意式浓缩咖啡。

5.**咖啡的冲泡方式**:常见的冲泡方式包括滴滤、法式压滤、意式浓缩、冷萃等。

6.**咖啡因含量**:咖啡因是咖啡的主要成分,不同种类和冲泡方式的咖啡中含有不同的咖啡因含量。

7.**咖啡的历史和文化**:咖啡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高原地区,随后传播到阿拉伯和欧洲,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形成了丰富的咖啡文化。

8.**咖啡店和咖啡厅**:咖啡店是提供各种咖啡饮品和咖啡豆销售的地方,而咖啡厅则是提供咖啡饮品和轻食的休闲场所。

以上只是咖啡知识的一部分,咖啡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主题,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方面。喜欢咖啡的人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咖啡的奥秘和多样性。

埃塞俄比亚是如何避免国家分裂的

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以我的知识能力很难全面的回答。以我所见,任何一个国家为了避免国家分裂,都离不开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从十九世纪埃塞俄比亚人民捍卫国家独立的斗争来了解一下这个国家为避免国家分裂所付出的努力。

十九世纪埃塞俄比亚人民抗击英意殖民侵略的武装斗争,是非洲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全非洲范围内,只有这场斗争是以胜利告终的。它有效地遏制了西方列强对非洲之角的瓜分活动,使埃塞俄比亚成为当时非洲大陆上仅存的独立国家之一。著名的阿杜瓦会战,也是非洲各族人民军事斗争史上,以劣胜优的光辉战例。

西奥多领导的反抗英国入侵的武装斗争

十八—十九世纪初的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封建割据国家。自1706年以后,冈达尔王朝①内部不断发生帝位之争。阴谋和暗杀相继发生,更削弱了中央政权。名义上,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管辖全国;实际上,各个行省却变成了以当地封建豪强为首的公国。各个行省都有自己的军队和行政机构。当时,势力最大的几个行省是塔纳湖南部的戈贾姆、位于阿瓦什河谷地的绍阿、中部的贝格姆迪尔、地濒沿海的东北部的提格雷。除了这四大行省外,教会也是一股重要的封建割据势力,寄生的僧侣阶层人数众多,平均每5个成年男子中就有1名僧侣。教会掌握着全国1/3的可耕地。按照传统,埃塞俄比亚的皇帝由具有所罗门血统①的封建贵族世袭担任,但这种不成文法由于所罗门家族早已与其他封建家族通婚而难以实行。加上皇帝巡行制度②的废止和严重的封建割据,使皇帝已不复有中央权力。这个时期,就是埃塞俄比亚历史上著名的“王侯纷争时代”。

封建豪强间的内讧和争斗,为欧洲列强的渗透和侵略活动造成了可乘之机。早在1802年,以瓦伦西亚勋爵为首的一个英国代表团就曾与提格雷的统治者进行过直接的接触。1809年,英国再次派人到这一带活动。1840年,英国使团团长哈里斯少校深入内地,与绍阿的统治者订立了所谓《友好条约》。3年之后,法国使团团长罗舍·德·埃里库尔也与绍阿订立政治和商务条约,获得了“自由经商”乃至“购买房屋田地”的权利。不久,英国政府又与名义上代表埃塞俄比亚的冈达尔王朝政府签订了《大不列颠与埃塞俄比亚友好通商条约》。按照这个条约的规定,埃塞俄比亚政府只对英国商品征收低额进口税。之后,英国商人在任何地区进行贸易都无须缴纳其他捐税。这项条约为英国输出商品提供了法律保障,打开了方便之门。

面对日益严重的西方列强的渗透,埃塞俄比亚只有实现统一、消除封建割据,才能抵御外来的威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奥多二世走上政治舞台,揭开了埃塞俄比亚人民捍卫民族独立斗争的帷幕。

西奥多(1818—1868年)原名卡萨,作为中小贵族的代表,曾建立了一支以贫苦农牧民为主的军队。凭借这支军队,他从四十年代末到1855年,多次北伐,先后征服冈达尔的贵族、戈贾姆的戈舒公爵、提格雷的伍比侯爵。1855年2月5日,他登上了皇帝宝座,称西奥多二世。称帝之后,他又率军南下,平定南部各豪强的叛乱,剪除了绍阿省的分裂势力。各地农民和中小地主阶层痛恨长期的封建割据状态,渴望发展生产和安定的局面,因此积极支持西奥多二世的军队,使他仅用7年时间就结束了持续百多年来的“王侯纷争时代”,使古老的埃塞俄比亚重归统一。

西奥多二世对外国势力的渗透和野心,早有一定觉察。他在拒绝法国人的传教要求时曾说过:“我知道欧洲政府想要吞并一个东方国家时使用什么手段。首先他们派出传教士,接着就会派出领事来支持传教士,随后派军队来支持领事。我不是印度斯坦的土王,不会让人愚弄。”基于这种认识,一俟战事有所缓和,西奥多便着手进行社会经济改革,以增强抗御外国渗透的国力。

他首先创建了一支由皇帝直接统率的国家军队。士兵从各省征募。军队划分为几个军团。军饷一律从国库提取,废除各地军队由当地农民供养的“盖巴尔”制。西奥多还聘请外国技师协助设计制造火枪和臼炮,其中最著名的是两位英国人:约翰·贝尔和沃尔特·普洛登①。西奥多二世还准备以欧洲军队为模式,训练一支新型军队。他曾说:“期望上帝能叫我看看他们(指欧洲军队)。我对我自己的战士不敢奉承。与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相比,我们简直算不了什么。在他们那里,上千人的行动只服从一个人的指挥。”

西奥多还采取措施限制教权,扩大皇权。他颁布诏书,禁止教会直接占有土地,原有可耕地一律归皇帝任命的行政官员统一管理。同时,他还鼓励使用本国语言和文字进行世俗教育,打破被教会垄断的神学教育。

埃塞俄比亚统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方国家在此之前与各封建豪强订立的各种条约,实际上被废除。英国等列强不得不直接与西奥多二世打交道,试图通过“帮助”他建立新军等渠道,施加影响,维持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因此,英国政府同意每年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价值2千至4千英镑的弹药,并派出一个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团(包括8名机械、弹药、船舶技师和1名大炮设计师),协助埃塞俄比亚方面使用和制造军工产品。

然而,西奥多二世的统治并没有真正巩固起来。这主要是他后期推行同教政策所致。西奥多二世梦想建立一个神人合一的基督教非洲帝国。因此,从1864年后凡不愿皈依基督教的穆斯林,都被剥夺财产加以驱逐,甚至沦为家庭奴隶。同教政策引起了国内居民以及周围伊斯兰国家的愤怒,原来那些受到镇压的各地封建主纷纷叛乱。西奥多二世为了征伐反叛,动用大量经费,财政状况更加恶化,以致无法供养大批军队。1864年发生大批士兵逃离军营事件。西奥多二世不得不承认:“朕的臣民正在背弃我、恨我。因为朕向他们征税,又曾经想使他们都置于军队式的约束中。”

埃塞俄比亚国内形势的重新动荡,使英国政府感到有机可乘。早在1860年,帕麦斯顿政府负责海外事务的官员罗赛尔就曾经说过:“由一个文明国家对阿比西尼亚①实现占领将是使它成为象欧洲各国一样富足的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为了阿比西尼亚的文明和发展,它应该被征服”。此次,英国政府决定改变“帮助”西奥多二世政府的政策,收回做出的允诺,密谋用武力推翻西奥多二世政权,恢复以前的封建割据状况。1867年1月,英国政府单方面取消了供给埃塞俄比亚军火的协定,同时对埃塞俄比亚政府提出在英国建立使馆的要求亦未予理睬。西奥多二世认为这是对他和埃塞俄比亚的侮辱,随即扣留了英国领事卡梅伦。接着,他又下令逮捕英国派出的特使拉萨姆和60名欧洲人,解往马格达拉。

英国政府抓住这一事件,开始筹划对埃塞俄比亚的武装侵略。1867年2月5日,英国驻亚丁的最高行政长官梅里韦泽上校写信给西奥多二世,威胁说:“如有虐待行为将受到惩罚”。他同时又向埃塞俄比亚各地封建主、贵族发布公告。公告说,如果他们能对在押的英国人“予以保护,将会得到丰厚的酬谢”。这份公告还煽动地方势力叛乱,说西奥多二世的“统治已经维持不了几个月”。梅里韦泽要求英国政府立即在印度招募6千士兵运往埃塞俄比亚,与从亚丁派出的英军会合,争取在当年10月份展开军事行动。西奥多二世得知这些事态发展的情报后,对部下们说:“我不信仰强权,只信仰上帝。上帝说,只要你有决心,就能推倒高山……我早在卡梅伦身上就看出他们不是真正的朋友,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在战场上决定命运吧!”

1867年11月21日,内皮尔将军指挥6,200名英国侵略军在祖拉港登陆。之后,组成一支1万2千人的“讨伐军”(其中有8千印度人),越过达纳基尔平原,进入拉斯塔高原,向冈达尔城前进。埃塞俄比亚各地被征服的贵族纷纷叛乱,有的成了英国侵略军的“合作者”。西奥多仍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但没有成功。1868年初,西奥多下令焚毁冈达尔城,将部队全部撤到马格达拉要塞。3月底,埃军到达要塞。

4月10日下午4时,英埃军队在马格达拉附近的阿罗季发生第一场战斗。战斗进行了3小时,夜幕降临后方停火。据英国随军记者马克西姆说,英军投入3,700人,300门大炮发射了1万8千发炮弹。估计埃塞俄比亚有4千至7千人参加战斗,但只有1/2有火器,而且是质量低劣的火绳枪和双筒枪。埃军在战斗中受到重创,约有700至800人阵亡,1200至1500人负伤。

4月11日,西奥多二世的亲信和重臣一致要求他写信议和。在这种压力下,他派女婿戈瓦鲁等人到内皮尔军营商议停战。内皮尔狂妄地要求西奥多“向不列颠女王陛下称臣”,并在当天交出被扣押的人质,“以便使你和你的家族得到体面的对待”。当人们回来转告内皮尔的条件后,西奥多二世的回答是“作为一个从不畏惧强暴的军人,我决不坐以待毙。”

4月12日,他派人再次前往英军营地,表示准备释放人质,但决不投降。西奥多这一行动的意图是要使世人知道,埃塞俄比亚皇帝是胸怀博大的君主,同时也可以使英国失去借口。当晚9时,卡梅伦、拉萨姆等被释放。此时,西奥多二世对战争后果已有清醒估计,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在他留下的最后的信中写道:“呵!阿比西尼亚人民!当我这上帝的使者,不再能鼓励你们前进时,你们会在敌人面前屈膝、退缩吗?”

为了不使更多的埃塞俄比亚士兵流血,4月13日上午,西奥多二世宣布解除他们对皇帝的效忠。一些仍跟随他的将领建议他从要塞旁门撤走。当他去察看地形时,几个盖拉族酋长投降英军。接着内皮尔下令英军攻要塞。西奥多这时又回到军中,带领16名官兵与敌人厮杀,坚守最后一段通道。内皮尔下令进行炮击。侵略者竟对十几个人守卫的阵地轰击了两个小时。下午4点,英军再次发起进攻。当最后一名埃塞俄比亚士兵倒下后,西奥多饮弹自尽。

马格达拉要塞被攻陷,侵略者将埃军大炮全部炸毁,从教堂和其他地方抢走500多件珍贵之物(包括西奥多二世的皇冠)。西奥多的妻子、儿子也被抓走。英国在这场侵略战争中耗资900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孟尼利克领导的抗意战争

西奥多二世去世后,埃塞俄比亚重新陷入争夺王位的诸侯混战之中。直至1872年,才又出现了一个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约翰四世王朝。就在埃塞俄比亚处于动荡时期,西方列强对非洲之角的侵略渗透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69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埃塞俄比亚这个毗邻海上要道的国家的战略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欧洲殖民者这时对埃塞俄比亚的政策主要是加剧其国内冲突,挑动与其邻国的战争,以达到最后控制的目的。在英国的挑唆下,约翰四世与绍阿的统治者孟尼利克、戈贾姆的统治者海马诺特经常发生摩擦。1888年,孟尼利克与海马诺特结成防御同盟。约翰四世随即派兵攻入戈贾姆,继而准备与绍阿豪强开战。

英国为了削弱埃塞俄比亚,控制埃及,竭力在这两个非洲国家间煽动不和。1875—1876年,两国终于发生大战,双方损失惨重。英国利用埃及军费开支过大,急需贷款的困境,收购了44%的苏伊士运河股票,对埃及设置了财政乃至政治监督,完成了对埃及的控制。与此同时,英国利用埃塞俄比亚急于获得出海口,扩大海外贸易的迫切愿望,以同意共用或归还原属埃塞俄比亚的祖拉港为诱饵,促使埃塞俄比亚攻打苏丹的马赫迪起义军。1889年,在苏丹起义军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约翰四世受了致命伤,不久死去。

在约翰四世执政的17年中,埃塞俄比亚日益贫弱,无力有效地抗击西方国家的侵略。当时,英国疲于应付苏丹人民起义;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尚未恢复元气,它在非洲之角的势力未超出吉布提地区。这些,为意大利造成了实现扩张野心的有利条件。

1879年,意大利政府接管意轮船公司控制的阿萨布港①。1885年,在英国帮助下,意大利军队占领了从马萨瓦到贝卢尔之间的地区

在马萨瓦及其附近地区站稳脚跟之后,意大利军队开始向埃塞俄比亚内地推进,1885年6月占领萨蒂,翌年占领瓦阿,1887年再次占领萨蒂。约翰四世去世后,意大利的野心愈加不可遏制。正是在这种民族危亡时刻,埃塞俄比亚人民为维护祖国独立开始了新的反侵略斗争。

早在1888年8月至9月,罗马政府趁孟尼利克为争夺王位而借助意大利提供军事装备之机,就提出签署乌西阿利条约。由意方提出的条约草案中,罗马政府要求从沿海的安菲拉由东向西,经过哈拉依、埃博、阿克卢鲁、阿斯马拉、西济加一线以北划为意大利殖民地。条约草案意大利文本第十七条还规定,埃塞俄比亚在与欧洲各国交往时“必须”通过意大利。显然,这条规定是要剥夺埃塞俄比亚对外事务上的主权,使它成为实际上的“保护国”。但这一条当时并没有引起孟尼利克的注意,因为在条约的阿姆哈拉文本上,写的是“可以”而不是“必须”一词①。

1889年孟尼利克二世继承王位,8月②,他委派马康南为全权代表,与意方代表安东尼利伯爵前往意大利,正式签署乌亚阿利条约和购买武器。意大利克利斯皮政府在马康南无法与孟尼利克取得联系的情况下,10月份又搞了一份《附加议定书》,让他签了字。根据这份议定书,“双方”同意,意大利殖民地在三个月之后(1890年1月),改称为“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的货币由意大利政府负责监制,并与意大利政府共同商定货币价值和重量。意大利政府同意“赠送”28门加农炮、3万8千支来复枪,提供400里拉贷款,但以哈勒尔海关作抵押。凡从哈勒尔进口的意大利商品的税率,今后要低于其他海关的平均数。贷款如到期不还,将割让哈勒尔省偿还。

马康南和安东尼利带着正式签署的条约及附加议定书回到埃塞俄比亚。孟尼利克发现所谓的“厄立特里亚”不仅包括意大利已经占领的地区,而且还包括阿斯马拉以南的大片领土。这使孟尼利克十分恼怒。他当即向安东尼利表示,议定书规定的这项内容不能承认,边界问题谈判①从此破裂。但已为时过晚。意大利殖民者已经夺取了克仑、哈马西恩、阿凯莱—古扎伊。1890年2月,意大利把它在红海沿岸攫取的全部领地合并为一个新区——厄立特里亚。最使孟尼利克愤怒的是,意大利竟然宣布埃塞俄比亚是它的保护国。他终于发现了意大利在签署乌西阿利条约中策划的阴谋。

1889年底至1890年初,根据英国的倡议,由比利时在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讨论禁止非洲奴隶外运等问题②。出席会议的有英、比、法、德、意、西、葡、奥匈、荷、瑞、俄、挪、美、土、波斯、桑给巴尔和“刚果独立国”。会议前夕,意大利政府在埃塞俄比亚全然不知的情况下,通知曾参加柏林会议的其他13个与会国③,宣布埃塞俄比亚为它的“保护国”,它全权代表埃塞俄比亚政府。意大利政府企图以此造成国际社会实际承认的既成事实。英国当时宁愿意大利占有这块土地,也不希望它的争夺对手法国染指,因此一面表示要看看乌西阿利条约,一面又说可以接受“准保护国”的概念。法国、俄国、土耳其政府的代表则采取了保留态度。

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后,意大利代表仍以本国和埃塞俄比亚的保护国的双重身份参加讨论,引起其他与会国的非议。英国主张,在特殊条件下(如:埃方无法派出代表团并明确由意大利人代理时),意大利政府可以代表埃塞俄比亚政府,如同当时德国与奥国的关系那样。法、俄两国则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坚决要求意大利政府在会后应把所有讨论情况如实转告埃塞俄比亚。今后在类似的国际会议召开之前,意大利政府必须与埃塞俄比亚政府协商。这样一来,意大利政府企图在此次会议上造成国际承认的阴谋便未能得逞。

实际上,使意大利的计划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埃塞俄比亚人民捍卫自身独立的决心。孟尼利克二世通过边界谈判已经意识到意大利政府居心叵测,随即于1889年底分别写信给欧洲各国(包括土耳其)首脑,要求他们关注埃意关系。他还派出特使前往伦敦和巴黎,提请英、法两国政府注意埃塞俄比亚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享有的地位。1890年2月,当克利斯皮首相获悉孟尼利克二世这些举动后,无理斥责埃塞俄比亚政府违背乌西阿利条约第十七条的规定。这促使孟尼利克二世仔细核对不同文字的两种文本,发现意大利文本对内容做了篡改。此时,他已了解布鲁塞尔会议上的情况。8月底,孟尼利克二世下令公布条约第十七条的阿姆哈拉文本,10月4日和30日,他在写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其他列强的信中说:“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现在有一种讹传,说埃塞俄比亚已经变为意大利的保护国。朕以为,这是有意贬低朕和朕的国家。此信的目的就是要使你们诸位明白,这是讹传。朕希望意大利政府也不要对你们隐瞒这个译法上的错误。”

孟尼利克最初为了不与意大利破裂,有意把全部责任推到意大利代表安东尼利身上。1891年2月,他请人转告罗马政府,埃塞俄比亚绝不会因为安东尼利的“个人错误”而承担任何义务,第十七条的规定是无效的,它不能构成对埃塞俄比亚行使主权的限制。克利斯皮于4月15日回信,虚伪地声称,在意大利的心目中“再没有比埃塞俄比亚王朝的尊严和独立更重要的事情了。”但信中对是否修改条约只字未提。

孟尼利克二世看到外交途径已不能解决问题,便在同月写了《致欧洲列强书》。文中写道,他不能对欧洲瓜分非洲袖手旁观,并对意大利提出抗议。1893年2月27日,埃塞俄比亚通知意大利政府,乌西阿利条约将在1894年5月废除。

孟尼利克政府的决定使意大利政府进行新的策划。克利斯皮在写给新任驻厄立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将军的信中说:“从现在起就要准备一个计划。正象当年我们支持孟尼利克反对约翰尼斯(即约翰四世——作者注)那样,现在我们应该鼓励那些觊觎王位者反对孟尼利克。提格雷的曼加夏、哈勒尔的马康南都抱有个人野心,对这个皇帝怀恨在心。如果孟尼利克不在了,那么这个国家就要一分两半,形成南北割据。到那时,这两个王国就都会置于意大利的崇高保护之下。”

孟尼利克政府开始积极备战。首先是巩固中央集权,消除内患。他派军队镇压了累卡、伏拉莫、锡达莫等地的叛乱。这使一些地方豪强受到震慑。1894年2月,戈贾姆的海马诺特到亚的斯亚贝巴向皇帝表示效忠。6月,提格雷的曼加夏带领几名亲信来到首都,请求皇帝原谅他在两年前受意大利挑动而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罪行。一度曾与巴拉蒂里有联系的哈勒尔省豪强马康南公爵,也写信给意大利人表示断绝来往。他在信中说:“我的皇帝要我到哪里,我就准备在哪里英勇地献出自己的鲜血。”

国家的进一步统一,为筹措军费,克服财政困难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尼利克要求新归顺的省份提供黄金、象牙以充国库。同时在全国各地征税与鼓励捐款。在贫苦的农民支持下,捐献给军队的款项达到200万银元。中央政府偿还了意大利的贷款,还购买了不少武器。据不完全统计,1895年之前,埃塞俄比亚已经有了一支配备有11万2千支来复枪的军队。

1895年3月,意大利军队向埃塞俄比亚发起进攻,攻占了阿迪乌格里、阿迪格腊特、马卡累、阿杜瓦等地。当时正是雨季,埃塞俄比亚军队没有立即应战。雨季一过,孟尼利克于1895年9月发布了著名的《告人民诏书》:“敌人从海外入侵,他们侵扰了我们的国境,妄图消灭我们的信仰,破坏我们的祖国。为了爱惜我们最近几世纪遭受如此深重苦难的国家,我忍受着一切,同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谈判。但是敌人却象鼹鼠一样,得寸进尺……危及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已忍无可忍!我要采取行动捍卫国家,抗击敌人……大家都快跟我来参加战斗,保卫祖国,人人出力!”

1895年12月7日,3万埃塞俄比亚军队由马康南公爵指挥,在阿拉吉平顶山打垮了意大利军队。1896年1月21日,收复马卡累城。意军在这次战役中被击毙2千余人。初战告捷之后,埃塞俄比亚政府再次向意大利军事当局发出停战议和的呼吁。埃方提出:将按照乌西阿利条约中两国达成的协议,确定意大利领地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分界线。意大利方面则提出一项反建议:要在提格雷全境、特克兹、阿散季湖区或安巴阿拉吉的“土地上统统插上意大利的旗帜”;用一项新条约取代乌西阿利条约,新条约应规定埃塞俄比亚的保护国地位。孟尼利克二世愤怒地说:“我觉得再也不能与意大利人打交道了。从现在起,没有哪个人会认为能够满足意大利人的胃口”。这次谈判遂告破裂。

1896年2月底,孟尼利克二世率领装备着8万支来复枪的15万大军,向阿杜瓦挺进,准备在这一地区展开决战。巴拉蒂里将军放弃已占领的阿迪格腊特,指挥军队向阿杜瓦集结。他错误地认为埃军的行动是计划袭击意大利的沿海殖民地——厄立特里亚,打算在阿杜瓦阻截埃军。由于出发时仓促,意军途中粮食供应发生恐慌。埃军不断派出小股部队夜间偷袭意军辎重。巴拉蒂里在日记中哀叹:“饥饿已经成了经常出现的幽灵”。孟尼利克二世一面派兵佯攻意大利占领的沿海港口,一面又令人化装成当地居民到意大利军队中传送假情报,伪称圣母玛丽亚节临近,大批埃军官兵已前往古城阿克苏姆朝圣,军营内部空虚。巴拉蒂里信以为真,不等粮食到达,立即派阿尔伯东尼、阿里蒙德和达博米达少将率1万7千人分三个纵队强行军,抢占阿杜瓦周围的制高点。

2月29日夜,大雨滂沱,意军在泥泞里滚爬,十分狼狈。在一份行军日志中,意大利人写到:“这次行军太可怕了,大雨从傍晚下到晚上。天色是那样漆黑,每走一步都如此沉重。”阿尔伯东尼将军带领的纵队半途迷路,不得不临时抓来一个叫阿瓦洛姆的农民作向导。这位“向导”趁天黑故意带着敌人在山里东绕西转,直到3月1日拂晓还距离行军目的地4英里,却陷入了埃军重围。四周枪声大作。意军发现中了埋伏,顿时大乱,纷纷向山里奔跑。当意军大部进入山口后,孟尼利克下令冲锋,仅一个多小时,阿尔伯东尼纵队就彻底溃败。阿本人束手就擒。接着,孟尼利克命令骑兵出击,将阿里蒙德纵队全歼于安巴—拉约。此时,达博米达纵队仍据守在阿杜瓦城以东的一座丘陵上,虽竭力顽抗,终于在黄昏前被埃军打垮。意军统帅巴拉蒂里躲入草丛,当天深夜侥幸逃走。

在阿杜瓦会战中,意大利死伤达1万1千人,其中包括2名将军和250名军官,4千人被俘①,52门加农炮及其他轻重武器全都成了埃军的战利品。埃塞俄比亚军队为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也付出了巨大牺牲,伤亡1万2千人。

意大利军队在阿杜瓦战败的消息闪电般传遍了欧洲。西方报刊惊呼,“不敢设想,一个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在一名非洲酋长和士兵的手中遭到如此巨大的灾难。”在罗马,克利斯皮内阁倒台。在伦敦,英国议会出现了要求修改对埃塞俄比亚政策的呼声。同年10月,意大利政府被迫与埃塞俄比亚政府签定新的条约——亚的斯亚贝巴条约。意大利政府放弃变埃塞俄比亚为其保护国的奢望,承认“埃塞俄比亚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享有绝对的独立”,并答应支付战争赔款1千万里拉。阿杜瓦大捷,提高了埃塞俄比亚的国际威望。英、法、俄、意等国相继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末叶,埃塞俄比亚人民在40多年的岁月中,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非洲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目前,埃塞拥有非常稳定明确的外交政策,有一支规模居非洲第二、经验丰富的常备军,这是埃塞保证本国国际地位和避免国家分裂的重要依托。

关于埃塞俄比亚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国海关禁止携带的物品,你知道吗

标签:# 埃塞俄比亚# 海关# 携带# 禁止# 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