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科知识网

31百科知识网

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

匿名 -
中国历史上周公禁酒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周公的历史冷知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指的是谁
  2. 见周公译文
  3. 周公为什么要求葬在成周,成王又为何不从
  4. 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指的是谁

根据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研究成果,以及人们的历史学习经验常识和一般历史认识认知,一般的来说,对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究竟指的是谁这样一个涉及历史知识的问题,实质上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中的这几位历史人物,都是我国先古或者高古时期的国家领袖、部落首领,类似于后面朝代出现的皇帝,这个时期历史上一般称为夏、商、周三代。其中,尧舜禹是夏代的首领,汤是周代的首领,其他的是周代的首领。

见周公译文

"见周公"是一个成语,源自于《论语·述而》。原意是指孔子梦见周公,在古代,周公被视为道德和智慧的象征。因此,"见周公"常常用来表示梦想、希望或计划实现。

这个成语的英文翻译可以是"seeZhouGong"。

请注意,这个成语的翻译可能会根据上下文的具体含义和语境而有所不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被译为"dreamofZhouGong"。

周公为什么要求葬在成周,成王又为何不从

首先给出答案:周公要求死后葬在成周,成王将之葬于毕。后人认为成王没有答应周公的请求,只是基于“洛邑成周说”的误解。

第一,周公要求葬于成周的文献记录

要说明题主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掌握原始资料。关于周公要求葬于成周的记录,大家最熟知的这一记录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该文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司马迁的这一文献来源应是《尚书大传》。《尚书大传》原本已经佚失,但唐宋时期仍有不少学者在引用。比如《汉书·儒林传》载谷永上疏说:“昔周公薨,成王葬以变礼,而当天心。”颜师古引《尚书大传》说:

周公死,成王欲葬之于成周,天乃雷、雨,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国大恐。王乃葬周公于毕,示不敢臣也。事见《尚书大传》,而与古文《尚书》不同。

《路史后纪》卷九下《高辛纪》也有引用这条材料:

《伏》云:周公致政封鲁,老于周,心不敢远成王,欲事文武之庙。公疾,曰:“吾死,必葬成周。”示天下臣于成王。及死,成王葬之毕而去,示天下不敢臣。故公封于鲁,身未尝居鲁。而说者更以为成王以公有勋劳于天下,赐以天子礼乐,妄矣。

下图为明代摹宋本的路史:

下为四库备要本《路史》:

下为清代皮锡瑞《尚书大传》辑本:

第二,对周公要求葬于成周的解释

从上引材料可以看出,后世学者对周公要求死后葬于成周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成王不敢臣周公。这种说法预设的前提是:成王时期的周代都城——成周与毕(周原)不在同一个地方。另一种说法是,周公希望死后与父亲文王、兄长武王的陵寢相邻,有归根之意。这种说法不涉及成王的态度,但隐含的前提与前一种说法不同,是以毕所在的周原遗址为成周。从古代的文化心理来看,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比如,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至今仍保留着人死后,亡灵归于祖源地的观念,而岐山正是周人观念中的兴起之地。因此,如《史记》所说的成王不敢臣之的说法,显然只是一种理解,本身不涉及事实。事实上,中国文化有“死者为大”的观念,从这个角度说,周成王也不大可能有拒绝周公这个并不过分的遗愿。

第三,成周的问题

当然,如前所说,以上两种解释之所以形成矛盾,根本原因是大家对成周地望的理解有差异。笔者曾在以前的文章谈过自己的观点:周原遗址更可能是先秦人观念中的成周。这里,我把这个观点大致介绍一下:

第一,以洛邑为西周的成周,这种说法始出《左传》,是春秋战国后的说法,不是西周人的说法。由于平王东迁以后,本身就称洛邑为成周,因此,《左传》的这种说法本身极有可能是一种以晚出称呼进行追溯使用,并不能证明西周时期的成周也是洛邑。

第二,西周金文中的周王经常活动的一个地方——蒡京不见于传世文献,这种情况表明自春秋以后的文献对西周都邑的记录已经出现缺失,因此,研究西周时期的成周问题,首先重要的是出土资料和考古资料。而从考古资料看,洛邑遗址以北窑遗址为代表,面积约六平方公里,虽然有铸铜遗址、车马坑等重要发现,但缺乏天子级别的宫庙、宗室建筑群;而周原遗址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发现了大量高等级墓葬和凤雏、召陈等三大建筑群。同时,周原出土了许多含”王在成周“铭文的青铜器,但洛邑出土的青铜器却十分缺乏周王的活动纪录。

第三,《左传》称洛邑为西周时期的东都,并有定鼎之说,但”都“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诸侯采邑或指较大城邑的意思,如《左传》中的“堕三都”、《战国策》中的“将五都之兵”,这里的“都”都不是王都的意思。因此,《左传》称洛邑为“东都”,意思可能只是东方都会的意思,未必涉及“王都”的定位。至于定鼎,古代文献中的“定鼎’也未见有“定都”之意。

第四,《左传》称周成王大会诸侯于岐阳(周原),而《逸周书》说成王大会四方诸侯于成周,这说明岐阳与成周应在同一个地方。

第五,《诗经·民劳》称西周王都为“中国”,《吉日》称沮漆之水流经的周原为中原,同时,凤雏遗址有“作天位”的卜甲出土,这与从宝鸡出土的何尊把成周与“中国”相联系,正好吻合。

因此,无论是从考古材料、金文材料还是传世文献来说,以周原遗址为成周均可以得到证据。而若以洛邑为西周时期之成周,则将出现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宋江宁研究员所说的金文材料、传世文献和考古材料三者不重合甚至矛盾的现象。

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

提到周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周公解梦”“周公吐哺”两个成语。

周公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姓姬名旦,我们所熟知的“武王伐纣”中的武王叫姬发,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

上面说到关于“周公”的两个成语,那么我们便分别从两个成语开始来讲述一下“周公”的传说吧。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出自《史记》,意思就是周公礼贤下士,重人才,在吃饭的时候遇到客人来访,经常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

这一点与东汉献帝时,左中郎将蔡邕的“倒履相迎”,如出一辙,后人常用这两个成语表达在位者礼贤下士的情怀,用以激励自身。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将“周公吐哺”纳入其中,“天下归心”随其后,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怀。

周公解梦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创造了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卜筮专著,为我国的术数学奠定了基础。所以第一次听到“周公解梦”的时候,便不自觉的将周公认定为周文王。

实际上,周公就是周公,民间多称“周公旦”,在武王伐纣中,周公的贡献不亚于姜子牙,而在周朝建立之后,周公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则远大于姜太公。

周朝建立后,姜太公分到了齐国,周公分到了鲁国,而周公将自己的儿子安置到鲁国,自己则留在京中辅助武王。

周朝建立2年,武王便一命呜呼,周公担心诸侯乱政,便开始摄政,七年之中平乱、肃商、建都、制礼乐,七年之后归政于小皇帝。古人认为若没有周公,恐怕周朝会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周公摄政的七年间,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制礼乐”,也就是后来孔子终生倡导的礼乐制度,被称为“元圣”和儒学先驱,而周公频频出现于孔子的梦中。

所以在孔子学说主宰的时代,“梦见周公”便成为一个共识流传了下来,周公解梦应运而生,周公解梦并不是周公写的,只不过借“周公”之名,这全赖于周公所创立的基础政治文化思想造福人类。

历史上的“周公”到底是谁呢和周公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人们常说的周公是什么人,为何后人总让他来解梦 历史上存在吗

标签:# 到底是谁# 周公# 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