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关于古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优劣势的讨论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游牧历史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有哪些关于历史的冷知识
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制作成一道菜的皇帝
?
众所周知,古埃及有木乃伊,而中国讲究入土为安,古代大部分皇帝都有自己豪华的陵墓,但漫漫5000年,总有例外,我国古代也有木乃伊皇帝。
?
辽太宗耶律德光,就是我国古代唯一的木乃伊皇帝。
?
耶律德光是契丹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次子,母亲是淳钦皇后述律平。耶律德光虽为次子,但耶鲁阿保机非常宠爱他,对他很好。建国6年后,在耶律德光20岁之时,耶律德光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享尽荣耀,受尽尊重。他和耶鲁阿保机一起南征北战,建立了显赫的战功,赢得了无尽的名声。
?
耶鲁阿保机去世之后,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在母亲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成了大辽第二个皇帝,称帝之后继续南征北战,还帮助了石敬瑭灭了后唐,让石敬瑭成了后晋皇帝。
?
据史料记载,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在征战途中染上一种热疾,太医让他远离女色,他却将太医臭骂了一通:“你们都是不学无术,我得了热病,正要女色泄火,怎么能远离女色呢?”终因纵欲无度,走到河北栾城杀胡林时,口吐鲜血,一命乌呼。消息传到辽国都城上京,述律太后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而当时正是炎夏,保存尸体谈何容易。于是,有一个厨师想了一个好办法,将死去的耶律德光制成一道菜——羓。
?
所谓羓是辽国一道很普通的菜,北方游牧民族多喜食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只牛或羊后,一时又吃不掉,碰上夏天,牧民就把牛羊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
?
于是,耶律德光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木乃伊皇帝,也是唯一被制作成一道菜的皇帝。
北方游牧民族诗歌
《敕勒歌》这是一首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牧歌,描写了蒙古大草原壮阔的景色,以及他们对这片世世代代孕育和哺育他们的故乡的热爱。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头两句点题和提示地点,并无什么突出的特色。但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些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中华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多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混合体。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原地区进入农耕文明的汉民族,与中国北方这片更加辽阔的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地缘关系,隐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秘密。即游牧民族的威胁和入侵,不仅迫使汉民族文化必须不断地保持和提高自己的优势,才能生存,这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竞争淘汰法则,而且游牧文化的成分,如胡服胡乐马文化等,也逐步融入到汉族文化中,从而构成了统一的大中华文化。
?
大草原景色
他们的入侵,甚至有着人种学的意义,即所谓混血优势和种群复壮。因此,一看到“枚勒川,阴山下”,中国人眼前马上会出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远方是绵亘不绝的群山,而剩悍的汉子们大声吆喝着,纵马奔驰在千里草原上。在三千年来的汉民族农耕文明的历史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因而产生出强烈的畏惧的心理。这就是这两句带给我们的感受。
但下边并没有描写他们与汉民族之间的战争,而只是描写了他们故乡的壮丽景色。先是写天。大草原上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天是那样的蓝,视野是那样的开阔,一望无际,所以作者甚至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天就如同一顶硕大无比的帐篷,笼盖着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地方。景物异常宏大壮阔。紧接着的“天苍苍”承接“天似穹庐”,“野茫茫”承接“笼盖四野”,但从描写景物转为抒写作者的心理感受,侧重点自有区别。
?
草原景色
“苍苍”“茫茫”不只是写天和野的颜色,而重在描写作者仰视万里青天和远眺无际草原时,那种置身于无限的宇宙中,心中涌现出的豪情万丈、顶天立地的感觉。他真可以说是以天地为家了。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不再是寥远的风光,而变成近景的一幅幅特写。随着风从草上拂过,棕黄的牛和雪白的羊,时时现出,为碧绿的大草原平添了几点别样的色彩。而作者的情绪,也一改前边的豪莽,变成一片柔肠。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如同母亲一样的家乡的挚爱。
这是南北朝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性诗歌。不仅写出了大草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现出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那种豪荡而不失温柔的习性。
?
敕勒歌全文意思
在诗歌形式上也带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汉语诗歌,大都形式整伤。而这首诗是典型的杂言体,从三字到七字,错落有致。因为它原是以少数民族语言写成,而且是配着少数民族音乐演唱的,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就无法纳入整齐五七形式中了。但这反而产生了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豪放的艺术效果,正与游牧民族的习性相应。
关于古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优劣势的讨论
古代游牧民族在军事上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他们的机动灵活性;后勤保障方面;骑兵在力量上优势;居住环境及财产负担上的优势。由于最近比较忙!以下就简单的叙述一下你的提问(游牧民族在军事上的优势,只限于热兵器使用之前)。
机动灵活性:游牧民族的骑兵可以以极快的速度攻打农耕民族,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等大批农耕民族的军队赶过来时,人家抢完人和财物早就没影了,你想追又追不上。
后勤保障:他们不需要后勤保障。古代生态环境好,大多数地方都长有青草。战马可以随时随地的吃饱,人饿了喝点酸奶、吃些干肉或者直接喝马奶。农耕民族就不一样了,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骑兵在力量上的优势:一个人骑着马以飞快的速度撞向你时,你是什么样的感觉。人手中武器加上马的速度一下子就把步兵打残了。训练有素的重装步兵除外,但他们必须要有长矛兵,或者农耕民族也装备一支同样的骑兵队伍。
居住环境及财产上的负担:我们农耕民族是有建筑和财产的。当游牧民族打过来时,我们的建筑是搬不走的,老百姓们又舍不得他们的财产逃走(有时都来不及逃)。但游牧民族就没有这方面的负担,危机关头最多损失些牛羊,马奔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他们可以赶着马匹一起逃走。
三国时期怎么少见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
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时候,为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历史,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做一下回答:
第一,此时的北方民族势力衰落,不具备入主中原的可能;
第二,处于北方的魏国对于北方民族还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01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史学界一般把魏国的建立作为这一时期的开始。
其实早在董卓专权擅政时,中原地区的混乱就已经开始啦。名义上还是大一统的汉室朝廷,但中央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朝中大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地方,军阀割据,诸侯势力自行其政。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连年不断。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洛阳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蜀吴相继建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79年,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攻占吴国都城建业,吴国灭亡。司马炎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西晋承袭了曹魏领土,消灭蜀吴之后,在281年国土面积一度达到了543万平方公里。疆域北到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到大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族及氐族相邻。国家统一,疆域广大。
但这种统一稳定的局势,没能维持多久。
太熙元年(290年),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从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开始陆续向内地迁徙。
光武帝刘秀打破了西汉以来严禁边民内迁的铁律,大量的游牧民族以各种方式迁入内地。
魏晋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因连年战争所造成的内地劳动力的不足,还强制迁徙他们进入内地。在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就占了一半左右。
进入内地的游牧民族,最主要的有匈奴、羯、氐、羌族、及鲜卑等五族,史称“五胡”。
公元304年,氐族首领李雄占领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同年,刘渊起兵离石,自称“汉王”,史称“汉赵“,这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先后有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政权,西晋士族及百姓被迫南迁。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登基,东晋开始,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从东汉开始南迁,历经魏晋,逐步建立政权,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这一时期,中国领土四分五裂,政权频繁更迭,缺乏统一集中的中央集权,是历史上最为黑暗悲催的时期。
了解了魏晋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一历时现象为何没有在三国分裂时期出现。
02
匈奴、鲜卑民族的崛起和衰落
中原地区最早期来自北方的威胁主要是匈奴。
匈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
鸣条之战,商汤战胜夏桀,夏后氏族裔被迫向北迁徙,逐水草而居,慢慢发展为北方的游牧民族。
从周朝开始,匈奴就开始逐步繁盛起来,在冒顿单于(前234---前174年)时期,匈奴达到了鼎盛。
冒顿单于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其疆域南起阴山,北抵贝尔加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出兵大漠进击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困,几乎全军覆没。通过贿赂冒顿单于之妻才得以解脱。
之后刘邦意识到匈奴的强大,于是韬光养晦,采取和亲的政策,休养生息。
汉初历代帝王都延续了这一政策,对匈奴年年纳贡称臣,屈辱妥协。尽管如此,北方边境还是每年遭受匈奴的侵略,人口被杀,妇女财物被掠夺。
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采纳大行王恢的建议,派遣三十万大军在马邑设伏准备围歼匈奴,不料计谋被识破,计划失败。但从此开始,汉朝正式对匈奴作战,结束了长期以来屈膝求和的政策。
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多次交战,其中规模较大的关键战役就有三次。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举历代帝王韬光养晦所积蓄的军力财力,彻底击败匈奴,一雪前耻,汉匈关系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
此时的匈奴由于遭受汉朝的沉重打击,势力大大削弱。同时,匈奴内部贵族为争夺单于位,发生了内讧,进一步衰落。
刘秀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部。
北匈奴在汉朝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和南匈奴的联合攻击下,被迫远逃漠北,从此之后彻底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而南匈奴不断南迁,依附中原地区居住,逐步汉化,接受汉朝的管理。
至此,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弱化,北方边塞处于暂时稳定状态。
尽管汉末时期,南匈奴的于夫罗单于,右贤王去卑等不断参与镇压黄巾军和地方诸侯的混战,但整体上处于可控制状态,没有构成对中原的威胁。
鲜卑族是原先的东胡部落,被冒顿单于打败后分裂为两部。分别退守到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族和鲜卑族。
北匈奴北逃,南匈奴南迁,空出了大量的地域。此时处于东边的鲜卑趁机进入,占据了其大片的蒙古草原。对中原王朝也是蠢蠢欲动,伺机入侵中原。
但北方的地方诸侯还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他们对北方民族的防范和抵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03
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已不具备入主中原的势力,曹魏政权始终保持对北方民族的绝对控制
汉末初期,处在幽州地区的公孙瓒,作为北方最具实力的诸侯,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勇敢,屡获战功,始终保持对北方民族的高压态势。
公孙瓒经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部属骑着白马,左右为翼,号称“白马义从”,不断进击鲜卑、乌桓等的侵略,威震幽燕。
界桥之战,袁绍击败公孙瓒后,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统一了河北地区,进一步保持了对北方民族的控制。
曹操战胜袁绍以后,更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北方民族的管理。
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单于呼厨泉跟随袁绍外甥并州刺史高干、河东太守郭援叛乱,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围困呼厨泉于平阳,呼厨泉投降。
曹操又使右贤王去卑诱质呼厨泉于邺城,避免其惑众生乱;让比较顺服的右贤王去卑代行国事。
后来又把南匈奴之众分为五部,以削弱其实力,并派遣汉人为其各部司马,以控制匈奴贵族的权力,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削弱匈奴贵族军政权势的同时,在经济上仍给与优裕的待遇以减弱其对抗情绪。对内迁的匈奴部众,允许他们定居汉地,从事农业经济。
与此同时,对于并州这个胡汉杂居的战略要地,曹操特别注意派遣精干的官吏去治理。如河东太守杜畿,并州刺史梁习等,都是曹操精心挑选的官员,而且都做出了出色的政绩。
曹操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匈奴的控制,起到了稳定边塞的效果。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的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最终彻底平定乌桓,解除了北部边患。
220年,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承爵位,后接受献帝禅让登基为帝。
曹丕对外一向主张讨伐,志在实现一统山河。借机征伐东吴的机会,平定了青、徐一带的割据势力,稳固了北方的统一,曹魏势力更加强大。
同时派遣镇西将军曹真率部将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稳定了西北部边陲。
226年曹丕驾崩后,年轻的曹叡在洛阳继位。
青龙元年(233年),鲜卑步度根与柯比能联合反叛,曹叡命秦朗率军征讨,迫使其败走漠北,
之后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九月,匈奴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又率部反叛,大将军司马懿派部将胡遵指挥平叛,击溃叛军迫使其投降。十月,步度根部落另一首领戴胡阿狼泥等人到并州,表示愿意归降。北部边患基本解除,骁骑将军秦朗班师回朝。
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公孙渊反叛,自称燕王。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率兵四万出兵征讨辽东,诛杀公孙渊父子,平定叛乱,维持了北方的安定。
从整个三国时代来看,作为北方的曹魏政权,是三国中势力最为强大的,而且一直保持着政权的稳固。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都保持着对北方民族的绝对优势,没有给北方民族入侵中原任何的机会。
关于古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优劣势的讨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游牧历史冷知识、关于古时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优劣势的讨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