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科知识网

31百科知识网

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假历史

励志文章 -
历史上著名的5个计算机病毒,你知道几个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假历史的问题,以及和稀奇古怪的文史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2. 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假历史
  3. 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十大奇怪习俗有哪些
  4. 有哪些笑死人的谐音

史官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

有的史书,仿佛史官躲在事发现场的床底似的,连只有两个人商量的绝密事件,也能把对话记载下来。

《史记》就有很多地方,让人怀疑。

比如说李斯和赵高的密谋,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陈胜在鱼肚子里搞小动作,当然是瞒着众人,司马迁为什么能把过程写这么详细?

以至于有人怀疑,史记里的很多内容,是司马迁胡编乱造的。除了史记之外,其他史书里的不少记载,也让人怀疑来历。

不过,要是这么想,可就太小瞧司马迁和其他史官的职业素养了。

本文我们就说说,史官们都是怎么知道历史上的绝密事件的。有些事情,不同的史料说法不一,又怎么判断真伪。

一、参考起居注、实录等官方档案

看过新老三国演义电视剧对比的朋友,都知道两个版本在孙策托孤时的巨大差别。

新三国里,托孤的屋子里只有孙权和他母亲,以及一些下人,就算两个人伪造孙策的遗言,也不是什么难事。

在央视版三国里,孙策托孤的时候,大臣、母亲、妻子等人都在,这些人的身后,还有一个人全程一言不发,手拿竹简一刻不停地在写着什么。

央视版三国,才是帝王和主公们临终托孤、交代大事时的正确场景。后面那个书写的人,就是史官,负责记录君王身上发生的大事小事。

这些记载,会变成君王的《起居注》。

最早的起居注,相传是在汉武帝时的《禁中起居注》。

一开始,起居注并没有专门的职位和人员来负责编撰,而是由宫廷内部人员来记载。比如说汉明帝的起居注,就是由他的皇后写的。

从魏晋时期开始,起居注的记载越来越规范,也有了专人负责。起居注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甚至连皇帝什么时候宠幸妃子,都要留下记录。

明朝的万历皇帝,有一次在去拜见太后的时候,偶然看见一个美丽的宫女,就当场临幸了她。想不到,这个宫女居然怀孕了。

万历并不喜欢这个宫女,还想抵赖说,孩子不是自己的。太后当场叫人拿出皇帝的起居注,对照日期,逼万历承认了。

可见,起居注囊括的范围实在很大,能为史官修史提供重要的参考。因此,在史书里,会出现很多宫廷秘闻。

而每个皇帝去世之后,后面的皇帝又会组织官员为先帝修实录,作为这一朝的官方正史,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除了皇帝的起居注之外,大臣们的日常工作,也会留下奏折、批示等工作记录。

比如史记的《三王世家》,就详细记录了大臣们请汉武帝把三位皇子封为诸侯王的全过程。

这不是司马迁本人的记载,而是褚少孙的补记,史学家研究之后认为,褚少孙是直接把汉武帝时期存档的奏章抄了上去。

而有些史官,则不抄奏章原文,而是把事情的经过高度浓缩,并把从工作资料里看出来的阴谋、阳谋记录下来。

无论是帝王的起居注,还是大臣的工作资料,官方都有存档,里头有不少绝密内容。而后世的史官编纂史书时,这些存档就成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当然,这些官方资料,会有为尊者讳、隐瞒一些事实的嫌疑,需要史官有意识地去识别和筛选,从中找出真相。

有些史书,比如说《旧唐书》,因为编纂时间太短,史官没有对史料做鉴别,而是照单全抄,因此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同时也保留下来了很多重要的一手记录,算是喜忧各半。

二、收集笔记小说、野史传说等

官方存档的资料并不能囊括历史的全貌,会出现为尊者讳、各执一词、资料缺失等问题。

比如说,唐朝的起居注和实录,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之后,等到宋朝想再修《新唐书》时,已经遗失了很多。

因此,私人编撰的史书,记载的笔记,甚至一些野史传说,也会纳入史官的参考范围。

武则天杀害女儿陷害王皇后,以夺取后位,在不同时期的史料中,就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流程。

在不加鉴别几乎照抄官方存档《旧唐书》正文里,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任何记载。

而比旧唐书略早的,由私人编撰的《唐会要》,则写小公主自然夭折之后,武则天利用此事陷害王皇后,向李治诬告说这是王皇后杀的。

那段时期,应该还有一些如今已经失传的野史或者笔记,说了小公主是被武则天杀害的。

因此,旧唐书的正文里虽然没有出现这件事的半个字记载,却在史官评语里加上了一句: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

到了宋朝编撰《新唐书》,就把武则天杀小公主写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有人研究过明朝万贵妃的形象变迁史。在明宪宗实录里,并没有万贵妃残害皇嗣的记载,而且明宪宗有14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11个,也看不出被人残害的痕迹来。

到了万历年间的一个官员写的笔记里,就出现了万贵妃残害皇嗣的记录,并且作者说,这是听一个老太监讲的。

之后关于明朝的各类个人编撰的史书,有不少把这件事记录在案的,有些还特地之处,这件事可信度不高。

到了清朝编撰的明史,史官最终收录了万贵妃残害皇嗣的说法。至于是经过详细的考证,选择相信这个说法,还是没在上面花太多心思,直接照单全抄,就不得而知了。

从上面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私人编撰的史料、笔记和野史,也是史官编撰史书时的重要参考。

尤其在这里面,有些作者是当事人,或者见过当事人,显得可信度相当高。

不过,这些笔记,也不见得能全部相信。就算作者是当事人,也可能因为有自己的立场,或者年代久远记忆不轻,而导致记载错误。

而类似“听宫里的人说”,“听一个老太监说”,“我一个朋友听老太监说”,这些不知道转了多少手的说辞,就更难以分辨是不是有人在吹牛了。

引用这些史料,需要史官加以鉴别,是否能当做真事写进史书里。

有些史官,本来编写史书的时候就自带立场,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材料。

比如说讨厌武则天的史官,只要是说武则天狠毒的,不管是官方存档,还是野史笔记,都照单全收,这就会影响史书的质量。

三、实地调查,采访当事人或其后代

司马迁为了写《史记》,从20岁开始游历全国,访问历史事件的当地人,搜集了很多旧闻逸事。

这也是为什么,史记比起大多数史书来,都更为生动。

比如说,在鸿门宴里,最熠熠生辉的角色,当属樊哙。刘邦那么多谋臣和武将在身边,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被平时并不醒目的樊哙抢去了风头。

而司马迁曾在樊哙列传里说,他去过樊哙的故乡,和樊哙的后人樊他广交情不错,从他那里得知了樊哙的很多事迹。

鸿门宴的故事,估计有很多细节,就是樊家代代相传,由樊他广告诉司马迁的。

荆轲刺秦王的具体过程,则是由用药袋帮了秦王一把的医官夏无且告诉活到汉武帝时期的公孙弘和董仲舒,他们再告诉司马迁。

司马迁女婿杨敞的祖先,在刘邦击败项羽一战中立过功,司马迁也从他那里得到过楚汉争霸的具体信息。

不过,司马迁并没有因为杨喜是女婿的祖先,而给他增加戏份,这体现了一个史官的节操和素质。

开头说的李斯和赵高的密谋,以及陈胜伪造祥瑞的过程,很可能就是司马迁实地调查得到的。

毕竟,这些事情,事发之时,当事人可能守口如瓶。可是等到时过境迁,参与的人,就不一定还忍得住不像别人诉说自己的“丰功伟绩”了。

另一种可能,则是他们或者他们身边的人被审讯的时候交代的,留下了文字记录,被司马迁找到了。

不过,像司马迁这样实地调查的,往往不是官方的史官,而是自行修史的居多。

例如明末清初的查继佐,写了一本《罪惟录》,里面的内容有部分是他从其他人修的史书中看来的,一部分是他实地调查得来,还有部分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曾跟随明末一个藩王抗击清军。

他写的《罪惟录》,由于坚持反清立场,不敢公布于众,一直藏在夹壁墙里,直到民国才被发现,成为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明朝的各类史料、笔记里也可以发现,私自为明朝写史的人相当多,这些史书,也都被《明史》的编撰者们参考过。

四、如何判断史料真伪

史书的来源实在太多,就连听人说的奇闻异事,都有可能被写进正史里。

比较负责任的史官,会仔细鉴别,把认为不可靠的内容排除出去。而有些史官,或因为时间不够,或因为责任心不强,直接对已有史料照单全抄。

比如说,南北朝的史书,有些地方简直要写成了志怪小说。

因此,我们在研究和学习历史的时候,也要学会判断史料的真伪。

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也是无数史学家研究多年的课题。因此,在这里,我只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说一说我粗浅的意见。

其一,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我们看多了史书就会发现,历史上大部分皇帝,在出生的时候,都伴随着“神迹”。

比如说刘邦是母亲和赤帝所生,汉昭帝像上古尧帝一样怀胎14个月才生,孩子出生之前亲人做点神奇的梦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明显违背客观现实的内容,当然都不可信。这是史官为了表现皇帝的“天命所归”,而修饰出来的。

其二,是否符合基本逻辑

武则天杀死自己襁褓中的女儿,陷害王皇后,以扳倒王皇后,这个故事就连《新唐书》都正式采纳了,流传非常广。

但是我们读史书却发现,王皇后没有因为小公主之死,受到任何影响,这件事在逻辑上很难说通。

像这种明显不太符合基本逻辑的事情,我们有理由怀疑不是真的。

当然,写小说需要逻辑,但是现实有时候不需要。有些事情看似荒谬无比,却是事实。所以,遇到史书上不太符合逻辑的事情,我们主要是持怀疑态度,而难以一棒子打死,说这肯定是史官胡说八道的。

其三,不同史料是否相互冲突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这在史记的不同章节里,都有不同的说法。

唐中宗的嫡长子李重润是被武则天所杀,还是李显自己心虚杀子?同样是《旧唐书》,都前后矛盾,不同的史书,也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仔细鉴别,到底孰真孰假,或者哪个说法为真的概率更大一些。

不过,在流传下来的史料较少,或者不同史料之间冲突实在太大的情况下,根据已有信息,有些事情实在难以找到真相。

这个时候,就只能期待考古发现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假历史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建校史上,就曾流传过一个故事,一度还被各国收录进中学的各种作文类书籍。

有一天,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接待了一对穿着破旧衣服的老夫妇,老妇人对校长说:“我们的独子曾是哈佛的学生,去年不幸丧生于一场车祸。所以,我们想在校园里捐一幢楼来纪念他。”

其实,老妇人说的是“捐一幢楼”,但是校长却认为老妇人在说糊话,一身破旧的着装,那来的钱捐给学校,只过想要学校给他们的儿子建一幢纪念楼罢了。于是,校长轻蔑地对老夫妇说:“我们不可为每一位哈佛校友都建一幢楼,你们知道建一幢教学楼要花多少钱吗?至少100万美元。”

▲利兰·斯坦福旧照

说着,校长就很不耐烦地将这对老夫妇“请”出了办公室。

老妇人走出办公室后,对着老伴嘀咕:“原来建一幢大楼只要100万,为什么我们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儿子呢?”

原来,这对老夫人就是老斯坦福夫妇(利兰·斯坦福和简·莱思罗普·斯坦福)。随后,他们来到地广人稀的加利福尼亚州,建了一所大学,并以他们儿子的名字小利兰·斯坦福命名,以作纪念,而这所大校就是“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StanfordJunior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或“斯坦福”。

然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并非真实的历史。

因为,当时的老斯坦福既是加州州长,又是参议员,还是铁路富豪(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在美国绝对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以他们的身份,哈佛的校长又怎么敢如此无理对待呢?更何况是捐款,以校长的智商和学识又怎么能理解错呢?

同时,老斯坦福的儿子并非死于车祸,而是随父母去欧洲旅行时,因感染伤寒不幸离世。

▲左利兰·斯坦福、中简·莱思罗普·斯坦福、右小利兰·斯坦福、

此外,老斯坦福夫妇确实也曾拜访过哈佛大学,但并没有说过捐赠的话,而哈佛大学更没有这样的记载。

不过,有一点和事实相符,那就是该校的名字确实是老斯坦福夫妇以儿子的名字命运,以表纪念。1884年,因儿子死亡,老斯坦福夫妇怀着悲痛的心情返回了美国,并拿出了2000万美元的积蓄及以在帕罗奥多市拥有的3561公顷土地,创建了一所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小利兰·斯坦福大学。

但是,斯坦福大学的发展也并不顺利,还差点倒闭。学校建起后的第三年,老斯坦福突然在睡梦中去世,而他的财产也被冻结。同时,因学校是免费(最初)开办,又赶上了美国的金融风暴。因此,学校一下陷入了转运艰难的困局。当时,有人提出将学校卖掉或停办,但是老斯坦福的夫人没有同意。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局,她将自己的铁路股票卖了1100万美元,全部转给了大学董事会。有了这笔费用后,终于坚持到了6年后被冻结资金的彻底解除。

▲斯坦福一家三口雕像

事后,斯坦福大学校长乔丹曾深有感慨地说:“这所大学的生死命运,千钧一发全系于一个善良夫人的爱。”

如今的斯坦福大学,已是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并负责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也是硅谷的形成和崛起的奠基者,曾培养了许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如: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Snapchat、美国艺电公司、太阳微、NVIDIA、思科及LinkedIn等公司的创办人。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该校曾有83人获得诺贝尔奖(世界第七)、27人获得图灵奖(世界第一)、8人获得菲尔兹奖(世界第八)。

所以,上面的故事是世界上比较有名的假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

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十大奇怪习俗有哪些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在一百多年的统治中,元朝统治者对农民是残酷的。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qiyi。官方镇压农民qiyi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为了求生,农民qiyi更是不断爆发。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元末和明初黄河和淮河多次泛滥,不但吞没了田园,甚至连村庄、城池也埯没于地下。在兵患和天灾中有侥幸不死者,也纷纷逃往外地,致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在移民的同时,也鼓励原来逃亡外地的中原百姓返回故土。

明初移民使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元末战乱的创伤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疮痍尚未及医治,“靖难之役”却接踵而至了。朱元彰去世后,其孙朱允Χ继位,号“建文”。此人生性软弱,致使王室觊觎江山,危机四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允Χ便采取“削藩”的措施,其叔父燕王朱棣大为恼怒,以入京诛*为由,从北京直逼南京。建文帝发兵北剿,冀、鲁、豫、皖又成了两军鏖兵的战场,你进我退,拉锯战长达四年,四省的百姓遭了大殃。《明史·成祖本纪》载:燕军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役“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受传统思想影响极重的中原百姓对皇帝愚忠,自发帮助政府军抵御燕军,更恼了朱棣,于是便对百姓大肆诛戮,中原百姓又经受了一场灭顶之灾,苟生者纷纷逃难,中原一带成了千里无人区。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于明朝建立时山西的蒙古王爷未加抵抗就缴械投降,所以那里没经战乱,人口仍然众多。

时局安定之后,朝廷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新政权,仍然采取了移民政策。据史料记载,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山西是人口稠密之处,而当时的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担负民众外移自然首当其冲。相传,当时洪洞城北一公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又是古来驿站,易于政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于是,这里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当地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泽、潞、沁、汾和平阳没有土地的农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迁往中原一带,并给所迁之民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府人员在树下为被移之民办理手续,登记造册,按所去地点编队,然后发给一应物品。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时总割不断故土之情,他们凝眸古槐,见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自己的家乡,有朝一日回来时能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就指着孩子们最好记的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说:“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到家乡,记不住咱的村庄,就先找这棵筑满老鹳窝的大槐树,然后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并对他们说:“到了新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从这大槐树的老鹳窝底下出去的,彼此要互相照顾!”以后不论走到山南海北,只要一说是老鹳窝底下的人,都亲热无比。中原地区少见老鹳而多见老鸹,后来人们就把“老鹳窝”说成了“老鸹窝”。

有哪些笑死人的谐音

谐音闹出的笑话不亚于口误闹出的笑话,真的让人爆笑,且无可奈何!

笑话一,老王来自河南,这天下午去晚餐,走进饭店问道服务员:“水饺(睡觉)多少钱一碗(晚)?”

服务员有点不高兴的回到:“你有错地方了,我们这里是吃饭的。”

老王:“那馍馍(摸摸)来一碗(晚)也行。”

服务员摆着脸说到:“死流氓”。

老王惊呆:“这么便宜,才四六毛。”

笑话二,一日与一外国朋友去馆子吃水饺漂亮的服务小姐前来询问.朋友总是不放过任何练习汉语的机会,抢着说:“睡觉”多少钱?”

小姐大窘,既而十分生气,我赶忙解释:“他是问水饺多少钱......”

不一会饺子端上来,我问他要不要芥茉.他又招来小姐,请问有没有“节目”啊?小姐爽快的说,“有啊,您想要点什么样的节目啊?”“就是那种黄色的啦...”

笑话三,有一天一个广东哥们来我家吃饭,进门对着我妈来一句:类吼吗(你后妈)?我妈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我忙解释到他说的意思是“你好吗”,从此以后这哥们就没来过我家了!

我们的方言众多,谐音闹出的笑话着实让人苦笑不得,所以在重要场合很有必要注意一下,避免这些尴尬!

关于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假历史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你都知道吗

标签:# 你知道# 有名# 哪些# 比较#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