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科知识网

31百科知识网

中国历史冷知识大全

励志文章 -
有哪些中国历史冷知识

大家好,关于中国历史冷知识大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历史冷知识魏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甄宓和郭照关系
  2. 无论魏晋什么意思

郭照,历史上的文德皇后郭氏,字女王,是三国魏文帝曹丕皇后,也是曹丕最爱的女人。在郭照出现之前,曹丕其实有个真心相爱的女人叫甄宓,那么郭照又是如何战胜甄宓,成为曹丕心目当中的唯一的呢?

1甄宓和郭照,一个有颜,一个有脑。

甄宓是名门世家之女,不仅仅容貌美艳,而且贤淑有德,几乎算得上是个十全十美的尤物。

甄宓一开始是袁绍的儿媳妇,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甄宓被俘,但被曹家父子三人看上。最后,曹操把甄宓赐给了曹丕作为正妻。虽然曹丕的弟弟曹植对甄宓也是一片痴心。可是父亲的命令不能违背。

当时的甄宓有公公婆婆的支撑,有美貌加持,有正妻的名分,还有孩子的保证,按理说,甄宓具备了后宫争斗大赢家的大要素。但是最后还是输给了郭照。

不过,后宫争斗,还有一样是很关键的。那就是谋略。

这点,是甄宓缺乏的。而这恰好是郭照擅长的。

曹丕是有野心的人,一直在为争位而烦恼。而他最大的对手就是父亲喜欢的曹植。

所以,对于曹丕而言,美色与权力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恰好,郭照的出现,帮助了曹丕。

郭照刚进曹家时,只是一个卑贱的宫女。郭照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渐渐得到了曹丕的认可,被纳为妾,甄氏被冷落。最后,曹丕被立为嗣子,这里面也有郭照的功劳。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即位魏王,封郭照为夫人。曹丕当上魏王并不满足,他要取代汉室,

便带着有政治谋略的郭照去了洛阳,把甄氏留在了邺城。同年,曹丕登基为帝,建立魏朝,为魏文帝,

封甄氏为夫人,封郭照为贵嫔(位次皇后)。

曹丕称帝之后,身边的女人已经不少。甄宓写了《塘上行》请人交给曹丕,想让曹丕回心转意。甄氏在《塘上行》中写了自己对曹丕的爱与恨,曹丕并没有看出诗中的爱,只看到了恨。当然,可能还有郭照的挑唆,于是将甄氏赐死。

最后,郭照成为了皇后,成了后宫最大的赢家。

乱世之间,需要有脑的女人.

所以,郭照胜出了。

当年,项羽娶了一个温柔美人虞姬,虞姬有貌但却无谋略,作为一个女人和妻子的身份,但不是一个好军师。所以没能帮助项羽。

2娶妻当取德,诸葛亮娶了阿丑

公元二0七年,陷入困境中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诸葛亮的心里挺矛盾和犹豫,他想听一听好朋友黄承彦的见解。当时,黄承彦也是襄阳地区的一位名士,五十多岁了,熟习经史,成了忘年之交。

黄承彦家有一个女儿,生来聪明伶俐,但长相丑陋。被人们称为“黄阿丑”。

有一天,诸葛亮向黄承彦讲了刘备来访的情况,述说了自己心底的矛盾。他说:“如果我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过去学习的知识将弃之流水,况且刘备诚恳相请,不好拒之太甚,若一旦答应出山,势必奔波转战,动荡曲折,生死成败,难以预料。这可怎么办呢?”

没等诸葛亮讲完,黄阿丑插言说:“依我之见,先生的顾虑实在不必。你满腹才学,远近驰名,被称为‘卧龙’。卧龙如一辈子不出山,那这个龙还有何用处?人你的学问、志向不就付之流水了吗?大丈夫难道能平平庸庸度过一生吗?你说出山危险,隐居安闲,也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古来隐居避世的能有几个真得安闲?大丈夫一生在世,我以为应建一番功业才对。”

这番话让诸葛亮下定决心娶黄阿丑。当然,阿丑出身名门,这也是婚姻中的一大优势。

事实证明,黄阿丑是三国时的人物,又黑又小,一头黄发,身形猥琐,俗不可耐,但黄阿丑能诗善文,博学多识,相夫教子,勤劳持家,据说还会研制各种兵器,成就了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千秋大业。

3男人和儿子,女人的两座靠山。

郭照这一生,得到了爱,还从婢女升为小妾,再从小妾升为皇后。这显然是上天眷顾。

可惜,她却没能生下一男半女。

恰好曹丕去世得早,大位由曹丕的儿子曹睿继承,而甄宓是曹睿的生母。

于是,哪怕有谋虑有智慧有夫君宠爱还有抚养恩情,最后还是被曹睿给害死了。

公元235年,郭太后被曹睿所逼,自杀而亡,时年五十一岁。曹睿为了报母亲之仇,在郭太后下葬时,按照母亲死时的样子,让郭太后头发散开盖在脸上,嘴里还塞满了糠。

于是,原本在男人那里输了的甄宓,最后凭借儿子赢了回来。

而郭照,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自己的亲生儿子。

可是,在皇宫里,如果没有孩子没有儿子,那就是没有未来的,那就是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生活。所以,这是郭照悲剧的原因。

4古时候的女人,只要嫁出去,靠山就只有两个,那就是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当然,运气好的还有自己的娘家。比如当初王熙凤在贾府有地位,那就是因为娘家有权力。可一旦王家落败,于是,她也就开始被人踩了。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更深的含义:习惯了自给自足的生活,不理会尘世的利益纷争。此句出自东晋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一文,后因其含义而被单独引用。

1、原文出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通“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2、译文: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于是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很感叹。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涨知识 中国历史上的冷知识,知道的都是牛人,你知道几个

标签:# 中国历史# 知识# 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