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苏州44个冷知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苏州的冷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下是一些苏州人文历史常识:
1、苏州古称吴,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以先吴文化和吴越文化为根基,以冲融俊秀、崇文重教、敦厚勤勉、柔韧智慧、聪慧灵动、开拓进取为特征。
2、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后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国也曾经在苏州建立都城。
3、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4、苏州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包括苏剧、昆曲、评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手工艺、传统美食等。
5、苏州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明代画家文征明等。
以上是苏州的一些人文历史常识,其中涉及到苏州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晒书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在这一天,图画书在法庭上晒太阳,昆虫和蟑螂被腐蚀,这是特别有效的。修道院和寺庙将西藏经文移到阳光中暴晒,僧侣们借此机会给村里的妇女开“翻经祷告”。他们在炎热的太阳下,声称“经文可以翻过十次,世界可以回归世界”。
2、乞七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今晚,喜鹊成群地飞到银河系,他们建造了一座桥梁,让牛郎和织布工在银河桥上相遇。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恳求她的智慧和技巧,被称为“乞巧”。
3、戏剧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
4、元宵节和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吴中旧有“闹元宵”习俗。人们敲击锣鼓铙钹为戏,不同节奏有不同的箔称,如“跑马两夹雪”、“下西风”等;或三五成群,各执一器,边击边行,儿童嘻笑环绕,满街鼎沸,谓之“走马锣鼓”。
元宵前后又称灯节,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期间自制和出售的各种彩灯精奇百出,光怪陆离,人物类、瓜果类、百族类以及琉璃灯、走马灯等各色灯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水对于城市的意义,恐怕没有哪座城像苏州这般淋漓尽致。
苏州是水城,苏州人称得上为“水乡之子”。
水是苏州的命脉,是苏州人之根本所系。
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是鱼米之乡的深刻印记。园林“无水不成园”,昆曲宛如“水墨腔”,是这座古城的文化符号。
市中心位于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2′
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5℃,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桃花流水鳜鱼肥”、“夜市买菱藉,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太湖
太湖地形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
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山脉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