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韩信一心要做大事,占领齐地后完全具备抗衡刘邦和项羽的实力,为何还是没有自立为王这个问题,韩信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兵权,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反而叫刘邦封王
- 韩信一心要做大事,占领齐地后完全具备抗衡刘邦和项羽的实力,为何还是没有自立为王
- 韩信为何不自立为王,与项羽结盟
- 当年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反叛刘邦,是他不敢还是没有能力自立门户
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的兵权,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反而叫刘邦封王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项梁阵亡后归属项羽,任郎中,曾多次献策,都未被采纳。刘邦受封为汉王后,韩信即由楚归汉。
(由此可见,刘邦是韩信的伯乐,韩信就是刘邦的千里马,千里马的能力是伯乐刘邦赋予的)
汉四年(前203),韩信平定了齐国全境,派人向汉王刘邦上书,要求让他做一个假齐王。刘邦此时正受困于项羽,看到韩信的书信勃然大怒。在张良、陈平等人的提醒下,刘邦改变了主意,派张良前往齐国,册封韩信为齐王。(讨封是此时韩信觉得功高,并无反意,如真有反意,一定会韬光养晦,不会过早暴露。)
这就是问题的来源,韩信手中掌握着兵马,为何不称王反而要求刘邦封为齐王?
这个问题说起来还是韩信性格决定的,韩信不是不想称王,而是他犹豫不决,总是下不了决心。这从临死时,他说出后悔没听蒯通之言可见一斑。
性格决定一切,当初韩信能受胯下之辱,就说明能忍,不到万不得已,即便是后期由王降侯,韩信都能忍受。再就是韩信只念刘邦的小恩小惠,刘邦的“披衣赠食”就把韩信的念头打消了。这也说明韩信没有远大的政治目光,所以,命中注定韩信就是“宫狗”。刘邦是驾驭“宫狗”的人。
最后强调一点,韩信的军队首先就是刘邦的军队。打败项羽以后,刘邦用突然袭击的方法收走了韩信的军队,并没有引起丝毫的震动,说明这支军队的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最高领导是刘邦而不是韩信。更为重要的是,韩信手下带兵的将领是刘邦的老部下曹参、灌婴,这两个人是刘邦早期的起义弟兄,对刘邦忠心耿耿,韩信自立为王,必须首先解决了这两个人的问题。假如这两个人反戈一击,韩信立刻就会变成孤家寡人。
?
韩信一心要做大事,占领齐地后完全具备抗衡刘邦和项羽的实力,为何还是没有自立为王
性格决定命运
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灭赵以后继续东进击齐,当汉军攻破齐都临淄之时,项羽派部下龙且率楚军救齐。韩信设计击破楚军,龙且被杀,齐王田广也被杀死,齐地被平定。
在连续灭掉了魏燕赵齐数个大国,韩信已经为汉立下了不世之功,声望如日中天。此时的他官拜汉之上将军,统帅数万军队,和刘邦项羽已成鼎足之势,完全有实力裂土称王,主宰一方。
项羽此时也对韩信实施了离间计,派了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但是韩信一味念叨刘邦对他的好,终是不忍背汉自立。齐人蒯通也曾经用相人之术来劝说韩信自立为王,否则因为功高震主会有性命之忧,韩信自认为为汉王立下大功,汉王也正是用人之际,不会把自己怎么样。
所以,从最终的结局上来看,不管是武涉的离间之计,还是蒯通的相人之术,两者都没有能够说动韩信据齐自立。
韩信之所以没有背汉自立,绝不仅仅是因为汉王刘邦对他的封赏和恩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决定的。韩信终归只是军事指挥上的天才,而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或者说在战略上是幼稚的。
刘邦有一次和韩信讨论将兵,韩信说刘邦顶多能带十万之军,而自己就是越多越好,完全不考虑上级的感受和面子。接下来,刘邦笑着说既然你带兵那么厉害,为什么最终还要归我管呢?韩信说您虽然不善于统兵,但是善于统帅将领,这就是我被您领导的原因啊。
韩信的的话恰恰说明了他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也是对他为什么没有背汉据齐自立原因的最好解释。
韩信为何不自立为王,与项羽结盟
韩信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留给后人太多的赞叹,不平,遗憾与惋惜。这个提问也是我青年时代对韩信这个悲剧英雄发出的强烈不平之鸣。记得读《史记》淮阴候列传时,数次舍书长叹,以至于看不下去。我认为世上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优势强项,也存在茫然不觉甚或,觉而不察,察而不明的弱项,乃至死穴。韩信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在军事方面,名声之大可说是中华第一也不为过。但在逐鹿群雄天下一统方却是茫区,甚至不听人言,愚昧自信。我们可以通过蒯通游说韩信自立为王的故事做为证明。蒯通说:功高盖主,危机深重,归汉,汉人惊恐,归楚楚人不信,唯自立可成大业。韩信始终不听不信,一心一意追随刘邦,垓下一战,项羽败亡,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终被吕后肖何设计以谋反罪所杀,且夷三族。临死时韩信才明白过来,说悔不听蒯通言,死于小妇人之手!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却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韩信为何不自立为王与项羽结盟?
答案是: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谁也阻挡不住。二,刘邦是雄才,韩信是将才,二人不是一个层面的挡次。三,以项羽的性情与作为看,韩,项二人没有结盟的基础。用一句唐诗作结尾: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年韩信为什么没有自立反叛刘邦,是他不敢还是没有能力自立门户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连刘邦都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出身寒微,曾经在一个亭长家蹭饭吃,还受过一个漂母的饭食,以不至于饿死。后来参军跟随项羽,没有被重用,最终之作了一个执戟郎中。投靠刘邦后,夏侯婴举荐他做治粟都尉。因为不满自己的官职在中途逃跑被萧何追回,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拜韩信大将军。从此才真正开始了他的军旅职业生涯。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其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后被吕后、萧何设计筐杀而且夷灭宗族。纵观韩信短暂的一生,真的只可以用“天才”来解释。他在刘邦封他做大将军前,他的官职低微,更没有指挥参加过大的军事战役,之后却一路开挂取得全胜,真的是为乱世而生的。
反过来我们也要想一下,韩信心怀大志,在不得重用的情况下是刘邦力排众议破格信用,让他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这样的知遇之恩但凡一个有血性的男儿都不应该忘记。而刘邦的驭人之数也是自古以来少有的,他让跟随他的布衣都成为了将相,像张良这样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贵族知识分子也愿意跟随。难怪在刘邦和韩信的一次谈话中,韩信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而刘邦则善于将将。
这韩信平定齐国后,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势,此时英布和彭越倒向刘邦,项羽已经孤注一掷。为了挽回败局,项羽派说客说服韩信让他拥兵自立,三分天下而自治,韩信的谋士蒯通也认为应该如此。而韩信却选择了继续追随刘邦只是有要了一个“假齐王”的称号。在这个时期,不可否认的是韩信绝对是有能力自立门户的,也就不存在他敢于不敢的问题。他为什么没有自立门户,是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背叛刘邦。
韩信虽然是军事的天才,在政治上却是一个白痴。这也是天才的通病,上帝在造人的时候,不会把所有的优点都给予一个人,这也注定韩信只是一个帅才,而不能统领天下。其次,韩信做事也有他的原则。也只有一个做事有原则的人,才有他自己的人格魅力,最终才能够把事情做成。韩信自幼熟读兵书,军人应有的忠贞大义,也深入到了他的骨髓。正是刘邦才成就他,一个真正的有气节的人才对于知遇之恩是最为看重的。一路以来韩信一直对刘邦有着极好的印象,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背叛刘邦。
因为韩信太厉害了,也遭到了刘邦的忌惮,刘邦也只是把他的兵全给收了贬为为淮阴侯。是吕后和萧何把韩信骗到宫中杀害,刘邦知道了虽然没有指责吕后依然为韩信之死感到叹息。
韩信没有自立为王,最终被吕雉处死,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的威名。刘邦也能够迅速统一全国建立了西汉,也终结了几乎是自春秋时期以来几百年的战乱,还了天下太平,并采用了与民休息的政策,让老百姓过上了踏实的日子。有了汉朝的大一统,并长时间的太平,才有了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强盛,也才有了“汉”的赫赫威名。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关于韩信一心要做大事,占领齐地后完全具备抗衡刘邦和项羽的实力,为何还是没有自立为王,韩信为什么不自立为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