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赢柱和赢异人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为什么你爸爸赢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些人既孝顺老人又经常对老人发脾气
我老公就是这种德行,说他孝顺吧,他跟婆婆说话,从来不会好好说,都是火气十足,仿佛有着多大的深仇大恨要发泄似的。说他不孝顺吧,婆婆跟我们住了几年了,这两年又瘫了,他照顾得又非常细致。
我老公跟我说话,总是习惯大吼大叫,本来一句好好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全变了味。就拿昨天晚上,因为三八节嘛,几个好朋友的几家人凑在一起小聚了一下,高兴嘛,就喝了一点酒。本来吧,肿瘤患者的确是不能喝酒的,但我想着只是一点红酒,不会有什么事,便喝了一点,但回来后,就开始头痛,然后被我老公逮着理的一顿大吼大叫,说我什么病自己心里一点素也没有吗,是不是活不耐烦了,要忙着去死?要死,也别去这样害人,自己一人找个清静的地方抱瓶喝死算了……
本来吧,他是要规劝我不能喝酒,又心疼我喝酒后头痛,可偏偏从他嘴里吐出的话,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好话,结婚二十多年,就为他这脾气,没少吵过架。然后在我心里,也觉得他压根是不爱我的。
近几年,婆婆从乡上到了城里跟我们住在一起,才发现他对婆婆说话也是这种语气在说话。我说他,自己的娘,就不会跟她好好说话吗?自己的媳妇你不待见,是不是自己的娘也不待见。他被我说得,更加的吹胡子瞪眼睛,就差要拍板凳了。
但是呢,我发现,或许是我错了,哪怕结婚二十多年,也是并不理解他的。因为,他对婆婆的照顾,是真正做到了细致如毛。
晚上,他临睡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永远是在婆婆惯常使用的保温杯里,装好一瓶开水。这样,婆婆早上起来要吃药,水温就非常合适了。
婆婆起床后,他开始大吼着让婆婆吃药,我劝他,你就不能好好说话吗,她虽然有八十多岁了,但耳朵又不聋,你吼这么大干嘛,然后,就因为一件事,又开始有吵的,不过婆婆倒惯常和稀泥,每一次,我们吵嘴,她都要在一旁说话,别叫了,一人少说两句,我知道,你们都是为我好。
然后婆婆乖乖去拿她的血压药来吃,不过喝水对于婆婆来说是件艰难的事情,每一次吃药,她总是习惯性的只抿一小口,把药吞进去后,就把水放下了,然后这一举动,又要引发我老公的一顿吼,你就不能多喝一点水吗,你看,每天倒这样一杯水给你,到了晚上,还是那么一大杯,生命就得多喝水……
婆婆听了,就在那边解释,我实在想不起要喝水……
婆婆喝完水吃完药,老公交待着我打洗脸水给婆婆洗,然后他出门去端早点回来给婆婆吃,婆婆这早点呢,这早点呢,也讲究得很,每天都变换着花样,今天吃米线了,那明天就吃稀饭,那后天就吃包子……你看照顾得多好,可问题上,他风风火火把早点端回来了,总是气呼呼地把早点一放,然后大声招呼道,还不赶快来吃,请个早点也要三请两请的……
我家在婆婆来之前,上班期间很少做饭的,老公单位有食堂,伙食办得还不错,划算,好吃又省心。但婆婆来后,家里就开始做饭了,我家做饭,我主要是打杂,洗菜,洗碗等,买菜,做饭主要就全是老公在弄,他做的饭菜,偏辣重油,但自从婆婆来后,一切口味都以婆婆为主。
猪肉再贵,一定要有一个猪肉剁碎后做的炖肉,米饭呢,一定要松软,煮排骨一定要煮到骨肉分离,所有的菜,不再加辣椒……
如此清淡的口味,吃一顿两顿还好,但顿顿吃,真的,我有点时间,到了饭点就害怕,跟老公提意见,又引来他一顿吼,你以为只有你在吃吗,你说的,我妈能吃吗?
嗯,凡事娘为先的孝子非我老公莫属了,但他转身对婆婆说出来的话,就还真是有点出力不讨好。婆婆虽然八九十岁,但胃口是真的好,一顿饭要吃一大碗米饭,比我吃得还多。
我老公觉得,婆婆这把年纪了,就得少吃点米饭,多吃点菜,所以,一骨脑地往婆婆碗里夹许多菜,然后逼着婆婆吃,婆婆说,她吃饭不费菜,有个咸菜就行,不用弄这么多,老公就吼她,反正有她家娘俩在,家里想要太平一下都不行。
婆婆坐着,喜欢翘个二郎腿,然后,老公又要不高兴了,要朝着婆婆吼,说这样盘着脚,不利于血液循环,婆婆呢,听了,马上就像犯错被家长抓了现行的小孩子,马上把翘个二郎腿的放下,但没过多一会,又忘了,又重新开始翘个二郎腿,然后老公又不得了,又要一顿吼……
晚上呢,才天黑,老公就要打水给婆婆洗脚脸,交待她要多泡一下脚,说她一天坐着,这对血液循环好,然后就为洗个脚脸,娘俩个又要吵翻了天,婆婆说我们嫌弃她脏,她一天不出门,压根用不着天天洗,老公就在那边吼,让你泡脚,是为你好……
前几年,我们这边的冬天特别冷,婆婆呢,不会用电暖烤火,老公呢,又担心她冷着,就特意买了无烟炭,在家里烤炭给婆婆取暖,但是呢,那炭要燃着,也挺难的,弄得烟雾滚滚,老公本来就弄得有点心烦了,偏偏婆婆还在那边嚷,她不冷,不用火,现在你们城里的房子,哪能像农村这样用火烤。老公呢,又开始吼起婆婆来,你是不冷吗,都抖成那样了,别人见了,还以为我们舍不得,要把你冷死呢……
去年吧,婆婆摔了一跤,瘫了,端屎端尿,给婆婆擦身子,这些活,没少干,但每一次干的时候,都是走路带风,说话带风,都要用大吼大叫来表达。然后呢,每一个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婆婆肯定也不例外。
婆婆骂老公不孝顺,盼着她死,老公呢,也觉得委屈,说他已经情尽如此了,他老娘还一点也不理解他,我说,你其实已经做得很完美了,可就是态度问题,你如果态度好一些,那就真没话可说了,然后我老公听了,也开始吼我,说我不理解他。
我老公开车有个习惯,一路开一路骂,一会骂前方的车占了他的道,一会骂行人不讲交通规矩,我说他,是不是有路怒症,你骂人家,人家又听不到,只有坐你车的人听得到,你又何苦呢,他说,我不懂,他这是发泄心里的紧张……
他说完后,我没有再说话,我在想,我老公对婆婆及至对我,其实所做甚多,但永远情绪不对,及至我总是觉得他这不好,那不好的,或许,就如他开车时,说的话吧,他不知道如何排解生活的不如意,只能靠这个把压力发泄出来。
赢柱和赢异人什么关系
赢柱是嬴异人的父亲。
赢异人(前281-前247)即秦庄襄王,后改名楚(又称子楚),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孝文王之子,秦王嬴政(秦始皇)之父。嬴姓,赵氏。公元前249-前247年在位。于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三年病死。葬于葚。
赢柱,即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嬴姓,秦氏,名柱,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秦始皇祖父,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
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你说是这样吗
人的最伟大之处就是贡献,不是让你豪言壮语,你的幸福是建立在都幸福的前题下,不要说大话,你能让你的亲人幸福了你才能感到幸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是屁话……
战国时期为什么赵国和秦国的国君都是赢姓、赵氏,他们两家有什么关系吗
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国君的确都是赢姓赵氏。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华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姓“字是女字旁,可咱们中国人不是随父姓吗?其实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姓氏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们中国古人的名字其实也分成两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时的人是随母姓的,随父的那个是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姓氏其实恰恰是当年的氏而不是姓。
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后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从此造父的后人就繁衍成为嬴姓赵氏家族。嬴姓赵氏家族的族长之位传到大骆这辈时娶了申侯的女儿,生有儿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同时大骆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非子。非子擅长养马,源源不断为周王室供应着对付西戎部族的战马,于是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与此同时也没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非子的后人形成了后来的秦国,那么成的后人呢?
成的后人世代作为晋国卿士一直延续着赵氏的宗脉,直到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个名叫赵衰的人物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日后崛起的根基。当时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赵衰一直追随在重耳身边并和重耳同时娶了翟国君主的两个女儿,成为了连襟。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念及赵衰多年的辅佐之功和连襟情谊——在当时晋国的军政改革中晋文公将晋国原来的三军扩编为五军,赵衰被晋文公任命为上军主帅,但赵衰从大局出发让先且居做了上军主帅,自己只担任上军副帅。此后赵衰一心辅佐晋文公称霸图强。
赵衰死后赵氏家族由其嫡长子赵盾执掌,那时没有科举制,朝廷官职基本都是世袭——赵盾承袭父职也是顺理成章之事,不过当初追随晋文公的功臣子弟们几乎都承袭了父职,这并不是赵盾独享的特权。然而赵盾很快在这些功臣子弟中脱颖而出:被晋襄公任命为执政大夫和中军元帅,成为晋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身兼文武军政大权的大臣。担任晋国执政后赵盾官运亨通。自担任执政的那一天起他便制定章程、修订律令、清理诉讼、追捕逃亡案犯、使用契约治理政事中的弊端、恢复贵贱制度、重建已废官职、提拔屈居下位的贤能。史载:“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污,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太傅阳子与太师贾佗,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赵盾的好运还没有结束,上帝似乎就是要他来执掌晋国门户,所有的挡道者都该死。就在赵盾成为正卿,实权狂飙式膨胀的几个月后年轻的晋襄公一病不起。襄公自知不久人世,弥留之际将赵盾招到自己的榻前,嘱咐赵盾:“我死之后扶立太子夷皋为君”,再交代完其余后事,病逝。晋襄公死后赵盾召集文武群臣商讨立嗣问题。赵盾在会上提议:“乱世当立长君,太子夷皋年幼不能理政,不如拥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公子雍深受文公喜爱,又有才学,在秦国也是官居大夫,立他的话晋国的霸业可以得到延续。”这时候中军佐贾季反对赵盾:“不如立公子乐吧!他的妈妈被怀公与文公所宠爱,我们立她的儿子,晋人必然拥护!”赵盾据理力争:“辰嬴的地位不高,一个妇人侍奉过两国国君,淫妇一个。立他的儿子名不正言不顺,辰嬴地位卑贱,在文公的内人中排名第九,这样的人,她的儿子能有什么威望呢?作为先君的公子,公子乐不能得到大国的庇护而呆在陈国这样一个小国,说明他很没出息。母亲淫荡、儿子没出息,就没有威望;陈国又小离我们又远,有事情也不能援助,怎么能巩固地位呢?而公子雍的母亲杜祁呢?人家因为襄公当了国君,就主动让逼姞(晋襄公的生母)排名在自己的前面;因为翟人是我们的强邻,就让季隗也排在自己前面;就这,人家在文公的内宫还是第四名呢!因为杜祁的谦让,文公就喜欢她的儿子,让公子雍到秦国去做官,当了亚卿。秦国强大、离我们又近,足以成为他的外援;母亲深明大义、儿子受到宠爱,足以在老百姓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立他不是很合适嘛。”随着赵盾参与册立晋君,他的权力得到无以复加的扩张,赵氏家族垄断了晋国的文武大权,然而此时的赵盾预料不及的是在他死后赵氏家族将面临一场几乎令其灭亡的灾难。
由于赵盾长期把控晋国的文武大权,可这也引起了晋国君主和晋国其他世家大族的羡慕嫉妒恨。晋成公的姐姐赵庄姬是赵家赵朔的妻子,公元前587年身为侄媳妇的赵庄姬和赵朔的叔叔赵婴私通,之后赵婴被赵同、赵括兄弟驱除到齐国。公元前583年赵庄姬告发赵同、赵括要叛乱,早就对赵家心怀不满的晋国君主可算找到打击报复的理由了,在他的号召下同样对赵家不满的世家贵族揭竿而起,向赵氏杀去。赵同、赵括猝不及防,惨遭杀害。杀红了眼的贵族们打算斩草除根,一时间嬴姓赵氏家族惨遭灭门。不过赵家说是被灭门,到底还是有一个独苗逃出生天。谁呢?正是赵庄姬和赵朔所生的赵武——赵武幸运在他的母亲赵庄姬是晋国君主的姐姐,出生在晋国宫廷的他正好躲过了那场灭顶之灾。按说侥幸保全性命的赵武作为晋国君主的外甥可能会一直平平淡淡度过余生,虽然也算是贵族阶层,但应该不会恢复祖先封地,更不要说青史留名。问题是他不仅本人青史留名了,他的后代更是开创了战国时代的七雄之一赵国。赵氏家族得以翻身应该感谢一个叫韩厥的人——此人早年是赵家的养子,深受赵家养育提拔之恩,如今赵家落难的他眼看其他世家贵族争相对赵家落井下石,但韩家一直拒绝发兵攻打赵家。韩厥不仅拒绝出兵,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进宫面君并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韩厥的话一定程度点醒了杀红了眼的晋君,他沉默半晌,自知有些过分:赵衰、赵盾功勋卓著,今以私心灭赵宗,难堵悠悠之口。沉思后的晋君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将封地还予赵氏。
事实上晋君之所以把赵家封地还给赵武除了韩厥的进谏之外,还有一层深意:晋国世家贵族的势力盘根错节,即使君主也难以完全将其打压下去,如今利用其他世家贵族的势力打压了实力最强的赵家,但难保不会有新的强势世家崛起,留下赵家势力作为平衡晋国各大世家贵族势力的一大砝码还是有必要的。况且赵武虽是赵氏后裔,但毕竟是自家外甥,用起来也相对放心。这时的赵武十岁左右——一个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够把持刚遭大难的家庭?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赵旃是赵家另一个经历劫难而大难不死的幸存者,据说年轻时的赵旃嚣张跋扈狂放不羁,然而在经历家族变故后变得日益成熟,不再像年轻时张狂跋扈,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跋扈的资本。赵旃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硬是在赵家经历几乎灭族的灾难后重新做到了新军将的位置上。即使如此他依然恪尽职守地辅佐作为赵家嫡长一脉的赵武。赵武渐渐长大成人,晋国的君主也换成了晋悼公。晋悼公任命赵武为新军佐,重新成为晋国八卿之一。此后赵武在晋齐鞍之战中立下军功,被任命为晋国执政,恢复了其祖父赵盾时代赵家的权势。赵盾主政后为晋国做了三件大事:(1)陪同晋平公,与齐景公、宋平公、鲁襄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结盟,从而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2)促成秦晋盟好——赵氏家族本就出自嬴姓,和秦国君主算是远房本家,虽然血缘早已疏远,赵武还是接着这个由头向秦国抛出橄榄枝,秦景公心有灵犀,认同赵武的倡导。前547年开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针访问晋国,递交国书。赵武对秦后子的造访很是看重,命叔向与公子针洽谈。此次议和获得了实效,自此秦、晋之间的斗争基本结束,两国的下一轮厮杀则要等到一百年后由魏文子斯领导的三晋伐秦战争;(3)促成晋楚米饼和约。在赵武主政的八年间晋国巩固了霸主地位,又以和平方针维持着中原各国之间的和平,为中原各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和平环境。
赵衰、赵盾、赵武三代人为赵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他们都还没把赵氏封地打造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真正为战国时代的赵国奠定基业的是赵武之子赵鞅。赵鞅身处的年代晋国君主的权力大幅缩水,晋国六大世卿家族都将自家封地打造成为半独立的国中之国。公元前525年晋昭公在位,赵鞅被任命为下军佐,是晋国六卿之末;公元前509年正卿魏舒猝死,赵鞅升任上军将,为六卿第三位,接替魏舒担任正卿的是中军将士鞅,他拉拢晋国六卿家族中的范氏、中行氏和智氏压制赵、韩、魏三家。鉴于士鞅势大,赵鞅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身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基本对晋国朝政不加干预,转而加大了对赵氏封地的内政改革:经济上减轻赵氏封地的税赋;政治上推行郡县制、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军事上奖励军功,以功释奴。
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去世,智氏家族的荀跞以中军将为正卿,赵鞅以中军佐为次卿。赵鞅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晋国六卿中的第二号人物,可这时赵氏家族内部潜藏的隐患却爆发了:当年赵鞅之父赵武继承赵氏爵位封地时因为年幼,依靠本家赵旃辅佐,为此赵武投桃报李将赵家封地内的邯郸城作为赵旃的封地(为了和赵氏本宗区别,下文称邯郸城的赵氏家族为邯郸氏)——邯郸氏的赵午联合范氏、中行氏向赵氏本宗发起进攻。赵鞅逃到晋阳和荀跞以及韩、魏两家组成联盟。至公元前497年7月中行氏、范氏、邯郸氏三家围攻赵氏,赵鞅仓皇逃往晋阳避祸,三家紧追不舍,兵围晋阳城。这时赵鞅迫切需要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支援,尤其是据有正卿之职的智氏家族的态度更为关键,然而智氏家族却给赵鞅开出了一个难以接受的条件:若要智氏发兵援助赵家必须先杀死赵氏家臣董安于——这倒好,敌军还没退,就要赵鞅先杀自家家臣,要是开了这个先例岂不令所有家臣寒心?到时赵鞅又如何号召自家家臣为保卫赵氏家族而战呢?就在赵鞅一筹莫展之时董安于主动找到赵鞅说:”“如果我死,晋国便会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人生谁无死,我董安于之死已经来的很晚了!”转身便上吊自尽。董安于成也赵鞅;败也赵鞅。因为赵鞅能够知其才、用其才、尽其才,他早已将自己的生命交予赵氏,诠释着“士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493年在得到智、韩、魏三家的援助后赵鞅正式起兵讨伐中行氏和范氏,在这场战争中赵鞅首创军功定爵制度——凡在战斗过程中立下军功者奴隶自动免除奴隶身份,平民则可依据军功大小晋升相应的爵位,不知道后来商鞅变法的军功爵制度是否是受了赵鞅的启发。赵鞅在这场战争中身先士卒,率军大败中行氏、范氏和郑国的联军。战后不久正卿智文子荀跞去世,赵鞅以中军佐成为晋国正卿,成为继赵盾、赵武之后赵家第三位执政。赵鞅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消灭作乱的中行氏和范氏两大家族:公元前490年两家盘踞的最后据点——柏人被攻占,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晋国六卿混战结束。第二件事是恢复因晋国内乱而受到损害的晋国霸权:公元前490年赵鞅率军讨伐卫国、攻打鲜虞,逼迫宋国重回晋国势力范围。第三件事是在公元前482年黄池盟会中逼迫吴王夫差同意晋国先歃血,使晋国在晋吴之争中占了上风。第四件事是在公元前478年率兵讨伐卫庄公并打败前来救援的齐军,遏制了齐国重新崛起对晋国霸权的威胁。
赵鞅晚年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本来按当时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制是天经地义的,但赵鞅的小儿子赵无恤打小天资聪颖,深得赵鞅喜欢。然而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赵鞅和其他玩政治的人一样必须以政治利益为重、以赵氏家族的未来为重,个人的喜好恐怕难以令赵氏家臣心悦臣服。思前想后赵鞅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叫来嫡长子赵伯鲁和小儿子赵无恤说“要慎重地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因此赵鞅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就是这位赵襄子成为了三家分晋后的赵国第一代国君。
赵襄子继位时晋国的世家大族在经过长期的混战之后形成了智、赵、魏、韩四大强势家族,而他们之中尤以智氏实力最为强大——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瑶)在朝担任执政。而此时越国已帅军北上,称霸中原,这对于传统霸主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作为晋国的执政的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进行削藩。为此智伯率先将智氏一个万户城邑先给晋公,韩康子、魏桓子也迫于智伯的威力,也先后向晋公献出一万户之邑。赵氏的宗主赵襄子拒绝献出城邑,智伯便联合韩、魏两军,组成三族联军攻赵。赵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简陋不能御敌,令延陵生率车,骑部队先行,自率大军随后,到人心向赵的大城晋阳防守。晋阳城墙完整,府库器用充足,仓廪粮草实备;而且宫殿四周茂密环生可用来造箭杆的“荻蒿”、“楮楚”,高十余丈。赵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积极备战。
智伯率联军到晋阳后即发动强攻。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智伯见强攻无效,便改用围困及水攻的战术,切断所有出入通道;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城内生活非常困难,粮食即将断绝。人们悬釜(炊具)做饭,搭棚居住,士兵体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与日俱增;晋阳形势极为严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得意地说:“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他人国土,现在我已知道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听闻此语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号,因为魏氏的安邑城,韩氏的平阳城都有可能是智伯下一个水攻的对象。
赵襄子在危机之时决定采取分化瓦解联军,策反还击的对策;他派丞相张孟谈暗地去见韩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他们与赵联合,共同对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张孟谈,发觉韩、魏两氏可能倒戈,马上报告智伯,建议速杀韩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贿收买二人身边谋臣。但智伯并不重视,未采纳智果的建议。赵襄子担心事情有变,连忙通知韩、魏当即行动。三月丙午日夜韩、魏军秘密出动,杀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决堤放水反灌智军。智军因忙于救水而陷于混乱。韩、魏军急从两翼进攻。赵襄子则亲率精锐从正面出城反击,大败智军,擒获智伯。最恨智伯的赵襄子还将智伯的头颅雕刻上漆,当饮酒之首爵。为了免除后患,韩赵魏三家联手屠杀智伯家族两百余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惊!
至此晋国只剩赵、魏、韩三家实力强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赵、魏、韩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节请求册封,早已无权无势的周天子只得默认三家分晋的现实,自此赵、魏、韩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级成为诸侯国,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前375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回顾秦、赵两国的建国历史可以说两国国君属于同宗同源的关系。
关于本次赢柱和赢异人什么关系和为什么你爸爸赢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