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窦娥形象为什么能感动天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窦娥形象为什么能感动天地
窦娥冤》这部悲剧首先是一个社会悲剧,这一悲剧所反映的是元代社会,剧中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比如羊羔利,这是元代社会官方允许的利滚利,是一种剥削方式。《窦娥冤》剧中就是这样的羊羔利,使得窦天章借贷无法偿还,以窦娥作抵债。
同样,也是这样的羊羔利,才使蔡婆有了一点经济支持,蔡婆也是因为收羊羔利债而遇险,恰被张驴儿父子救下,最终引狼入室,埋下了祸根。
更是因为羊羔利能带来一本万利的好处,才使张驴儿父子想窃取这一利益来满足好逸恶劳的本性,才有了逼婚占财这一情节。
《窦娥冤》所反映就是元代,这一社会性质加剧了《窦娥冤》悲剧的发生。而窦娥就是在这样等级社会中,有着“人只有拷打才招”的思想认识蒙冤而死。
其次,《窦娥冤》又是人物性格的悲剧。窦娥善良、正直、勇敢、坚贞,她的性格是多方面的,占主导的有两个方面,就是善良和刚强。
窦娥善良,主要表现在她与已死丈夫、未死婆婆等人的关系上。窦娥刚强,主要表现在她与张驴儿和楚州太守桃杌等人关系上。这两方面性格是矛盾的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窦娥冤》中由于窦娥坚信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善良的、合理的,甚至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来衡量也是无可非议的,所以在遭受不公和迫害后,才终于认定外来的一切迫害都是无理的、非法的、应该反对的,使她对封建社会的残暴与毒害有了清醒的认识。
作者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描述的窦娥是一个从来没有对任何人造成丝毫伤害,人间灾难却接连不断向她袭来的苦命女子。
窦娥先是失去母亲、离开父亲、又失去丈夫,在经历了贫穷、高利贷剥削、童养媳生活、丈夫死亡等一系列磨难之后,这些磨难使得她满腹闲愁。
但是,窦娥那颗单纯、善良的心灵并不懂得这一切灾难的真正原因。这一切都说明窦娥是一个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忍让宽容,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弱女子。然而,封建社会的邪恶和野蛮,全都淤积在窦娥周围。
在经历了一系列最黑暗的压迫后,窦娥并没有被压下去,相反,她却在横逆面前逐渐醒悟过来。窦娥奋起战斗,她向天地、日月、鬼神发生一连串强烈诅咒,这是她反叛与斗争的一种行为表现。
窦娥并非一开始就这样,早先,她认为天地是无私的,因此她才“劝今人早将来世修”,她也相信官府是公正的,所以才有恃无恐地走进楚州公堂。窦娥所坚持的这种理想,以为可以仰仗天地、鬼神、官府的保护或恩赐来实现。
后来,窦娥在经历磨难和冤案后,她才痛苦地认识到,官府、鬼神不仅不是善良理想的保护者,反而是黑暗势力的护法神,这些黑暗势力欺软怕硬,顺水推船。窦娥清醒地意识到,要反抗恶势力,追本穷源,就不得不连天地也一起加以谴责。
最后,《窦娥冤》悲剧是一个心灵悲剧。《窦娥冤》主人公窦娥尽管只是抵债成为蔡婆的童养媳,但是她心灵深处受到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当张驴儿想霸占蔡家时,她视自己为蔡家人,从一而终。以及窦娥在守寡时,对蔡婆体贴关心,之后又出于对婆婆关爱而蒙冤认罪,这正是封建社会孝道所至。
《窦娥冤》中窦娥所做的这一切,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时代女子贞孝观念所造成的。窦娥这样的心灵痛楚压抑在《窦娥冤》第三折里达到高潮,她的一字一泪都希望得到人间温暖。
窦娥最初也相信命运,她认为贞孝观念能让好人得到好报,可悲的是,正是她所认为的公正道义残杀了她的生命。
《窦娥冤》在窦娥的反抗性格不断向前发展同时,她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也得到同步发展。窦娥对多年相依为命、今后更加孤苦的蔡婆非常怜惜,她含冤负屈、甘愿承担杀人罪名,完全是为了保全婆婆性命。
甚至在窦娥被绑赴法场时,她自悲不暇,还苦苦哀求刽子手“与人行方便”,不要走前街,免得被婆婆看见,引起婆婆过度悲伤。
《窦娥冤》中窦娥善良性格在正与邪、生与死斗争中得到升华,这表明窦娥心里有着强大精神力量,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支持了她英勇、至死不屈的反抗。悲剧《窦娥冤》之所以“感天动地”,这一悲剧意义,其根本原因也在这里。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握着生死权,赏析~
答:朗朗乾坤,竟然由“鬼神”掌握着人的生死大权!不论这里的“鬼神”指的是迷信者心目中的鬼怪和神灵,还是不自觉地隐喻为统治阶级的贪官和酷吏,它都已成为善良的劳动妇女窦娥诅咒的对象。通过她那高亢激越的唱词,将对鬼神强烈不满和对天地严厉谴责的情感表现得痛快淋漓!
【[正宫]滚绣球】(自“窦娥冤”)关汉卿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
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注释〕
1.盗跖颜渊:古代的强盗和贤人。
2.勘:核对,推究。错勘,即错误地判断。
选自《窦娥冤》。窦娥在刑场谴责官府。
〔今译〕
日月高悬把人间的是非看在眼里,有鬼神执掌着生死的大权。
天地只该把清浊分辨,可怎么竟倒了盗跖和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寿。
天和地原来也是欺软怕硬,顺水推船。地呀,你不分好歹不能算做地,天呀,你错判贤愚白地做了天。
这样的世道我还能说什么,只落得满心悲愤,泪水涟涟。
《窦娥冤》中窦娥为何许下三桩誓言目的何在
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窦娥冤》)第三折)这三桩誓言是作品第三折的重要部分。作品第三折的主要内容是窦娥被斩,是全剧矛盾的顶点,也是剧情的高潮(元杂剧的第三折,通常都是剧情高潮之所在)。通过这一折戏剧冲突的发展,作品在广泛的揭露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将批判的矛头集中在黑暗的吏治上。而三桩誓言又是高潮中的高潮,重点中的重点。窦娥用三桩誓言来诅咒这个黑暗的社会,并且警示后人,把整个剧目推向高潮。
三桩誓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但是,如果把它的作用只局限在这一点上,是不全面的。
为什么呢?窦娥在谴责天地鬼神的时候,对世界的主宰者:天和地,发出了埋怨和呵骂,她愤怒的发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冤》第三折)的怒吼。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她却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并且立下重誓,绝不让“不分好歹”的“地”承受自己的鲜血,也绝不让“错勘贤愚”的“天”看见自己的身体,这在窦娥的前两桩誓言中明确的体现了出来。窦娥对封建社会世俗观念中最公正无私的——天、地、日、月都彻底的加于否定,实质上就是对现实,对现实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否定。
窦娥的第三桩誓言是亢旱三年,为什么要亢旱三年呢?是为了引起朝廷的重视,而她的父亲窦天章也正是因为这个地方亢旱三年,才被朝廷派来巡视的。
她为什么要引起朝廷的重视呢?当然是为了平反冤屈了。
窦娥她一方面反抗和否定最高统治者,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这岂不是非常的矛盾?所以,如果从反抗精神这个角度来分析窦娥的三桩誓言,是不全面的。要真正的来分析窦娥的这三桩誓言,就得寻找其它的突破口,就得从三桩誓言本身为出发点。再从文化的角度去看这三桩誓言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内涵。“所谓文化指的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窦娥冤关汉卿故事情节发展
1、娥冤的故事讲述了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最后感天动地的故事。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窦娥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
3、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婆婆,胁迫窦娥改嫁。
4、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
5、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关于窦娥形象为什么能感动天地,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