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在魏二十二年、攻占河西之地、抵御强秦,吴起为何要离魏去楚,以及吴起为什么去楚国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楚国君主为何要支持吴起变法而这场变法为何又人亡政息
后世对于吴起的印象多在于其军事才能,他的“变法”举措虽有所耳闻,但并不是很关注。
其实也难怪,吴起这个人军事很强,其他方面的才能并不是很好。
从他个人行为以及变法举措就能知道,这场变法就像一场“闹剧”一样,即使有楚悼王的支持,也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吴起何许人也?后人评其“无君无父不忠不孝”吴起的经历其实挺传奇的,别看他能和孙子并列为“孙吴”,位列“武庙十哲”之一,组织的变法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声名,但其实他最初却是出身于儒家。
他曾经是曾参之子曾申的门下,学习的是儒家思想。但是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并没有按照当时的礼制回去奔丧,这就犯了大忌。其实不仅仅是儒家不能容他,中国从古至今的社会环境里对于这样“不孝”的人都比较排斥。
所以在《东周列国志》等小说当中也有故事来写吴起的为人,当然小说的话未必真实,但足以看出后世人对他的人品私德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在一些通俗文学的作品中,说吴起和其母亲是有矛盾的。因为他最初游手好闲,什么事情都不做,有点类似今天的“啃老族”,他的母亲就数落他,让他上进。
于是吴起将自己的手臂咬破,发誓说,此生官不做到将相,就不再回家,母子也不再相见。于是不顾其母痛哭挽留,毅然离家游学,这才拜在了儒家门下。
所以才出现了后来其母去世,他也没有回去奔丧的事情。小说中更夸张,说其仅仅仰天“恸哭三声”。
白居易曾经有诗: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所以,吴起的改投兵家,其实是因为在儒家以及之前的鲁国犯了社会的公约良俗,混不下去了。
吴起到了魏国之后受到了重用,借着李悝变法的基础,改革兵制,西向攻秦,成就了战国初期魏国的霸主地位。
秦魏世仇,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吴起当年攻占了秦国河西之地,将其锁死在了西陲一隅,要不是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强大,秦国几乎永无翻身之日。
吴起在魏国学习了变法的思想,同时因为负责军事,创建了“武卒制”,也就是后人口中的“魏武卒”,一支重甲步兵,在当时非常强劲,秦国军队还不是对手。
后来因为受到猜忌,吴起离魏去楚,得到了楚悼王的赏识,这才有了变法一事。
而当楚悼王去世之后,触动了贵族利益的吴起遭到了追杀。
当时吴起跑到了楚悼王停尸的地方,想借着先王的遗体威胁诸贵族。结果他实在是低估了自己被厌恶的程度,这些人宁可损毁掉先王遗体,也将其射杀。
这件事也导致了后来七十多贵族被灭门。
这件事情也被后世认为其“不忠”,这才有了“无君”、“无父”、“不忠”、“不孝”的评价。
想想看,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国家施行变法,能不能被人信服?
那么他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吴起变法措施的荒唐,失败是咎由自取从吴起的经历来看,他到楚国先是被任命为宛城太守,一年之后就被授予了“令尹”的官职。这就相当于当时的“相国”一类,为百官之首。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吴起在楚国虽然身居高位,得到楚悼王极大的赏识,但没有根基。
这导致了两件事:
其一,吴起改革能放开手脚,不用担心损害自己一方的利益(因为根本就没有)。
其二,楚国贵族对他有集体的排斥感。
从他变法的措施来看,其实和商鞅等成功的变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换句话说,吴起并没有学到法家的精髓,其变法从最开始就是错的。
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明法
就是要像魏国一样,在楚国施行法制。
其目的就是培育官府的公信力,杜绝其他学说对于民间的影响。
《韩非子》当中记载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叫做“倚车辕”。就是在市里设置了一个车辕,讲明能搬走它的人会得到奖励,这就是和“商鞅立木”的故事同样的套路。为的就是树立官府的信誉。
第二,减爵
这一措施是对旧贵族影响最大的,它要求收回无功劳的楚国贵族的爵位,用以奖励军功。并且爵位世袭只有三世,之后便会被收回。
更致命的是,他还直接削弱楚国贵族的势力,禁止其养门客、私军,这是剥夺了楚国贵族自保的能力,其影响不亚于直接杀人。
其实这种举措并不能说是有问题,毕竟商鞅当时也是施行了类似的主张。但问题在于秦国是不变不行,秦国灭亡旧贵族也没有出路。
但楚国还没到这种程度,自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第三,强兵
这是吴起做得最有成效的一件事,毕竟在练兵上他是专业的。
其实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耕战”,增加农业生产,强化军事训练,这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但问题就是,吴起的举措不像商鞅一样意在强国,而是重在强兵。
这也就导致了楚国军队的实力确实提升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兵制改革和吴起的训练,楚国的国力并没有像秦国、魏国那样得到太明显的上升。
毕竟前两个措施太过犀利,其变法在国内的阻力相当大,而强兵是对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做起来自然顺畅一些。
从这里就能看到,吴起除了在楚国没有根基之外,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这场变法在上层社会里,除了王室之外,几乎没有受益者。
和商鞅的变法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有着一批新贵族和宗室子弟的支持,更有着秦孝公在新老贵族之间的斡旋,让新老贵族的生活都有着显著的提升。
也就是说,虽然商鞅触及了旧贵族的原本利益,但他也为其带来了更大的价值。他们之间是私怨,而不是公仇。
吴起变法除了楚悼王之外,在贵族阶层上没有获利者。只有损失没有收获,这样的变法即使能对楚国有利,但太过急躁与不周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才是吴起失败的根由。
仅仅五年的变法为何会有些许效果?但不可否认,吴起的变法确实让楚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比如伐赵救魏,进军黄河沿岸;平定百越,占取苍梧、洞庭之地。
一时间,楚国的兵锋极盛,令诸国畏服。
但也要看到,这主要都是军事上的成就,和吴起强兵的措施有关,并不是变法在楚国有着多大的国力提升,毕竟才短短五年时间而已。
如果要说吴起变法最大的影响,除了兵制上的提升之外,还有他死后楚国的举措。
就像刚才说到,吴起是被旧贵族射杀的,连带损毁的是楚悼王的遗体。原本杀个吴起根本不算什么大事,但是侮辱先王遗体的问题就太严重了,这引起了楚国上下的愤怒。
连先王遗体都敢损毁,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起兵造反了?
于是借此机会,新上位的楚肃王对旧贵族势力进行了铁血般地清洗,屠灭了七十多家。
注意,不是杀了七十多人,而是灭了七十多家。
这就让楚国朝堂上旧贵族势力大伤元气,同时吴起的一些举措也得到了施行。
比如根据《韩非子》、《淮南子》等典籍记载,从此之后楚国的爵位两代人之后便被收回,比吴起当年三世的举措还要激进,当是这次事件旧贵族为了平息楚国上下怒火而做的妥协。
本来吴起变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楚国王室,所以楚肃王也乐见其成,推进了一些措施。
所以说,吴起变法的些许成功,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和宗室与旧贵族权力斗争的结果。
吴起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改革了兵制,给楚国提供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强兵”的效果远胜“强国”。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吴起在楚国是如何变革的
我是路遥知,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吴起出仕楚国之前,曾经在魏国魏文侯、魏武侯时期做了很长时间的西河守。当时魏国的国相是李悝,李悝在魏国成功推行了变法,使魏国蒸蒸日上变成当时最强盛的国家,一跃成为三晋之首。吴起耳濡目染之下,学到了李悝的宝贵经验,但是由于魏国后续两任国相都没有任用吴起,吴起英雄无用武之地,再加上小人陷害,于是吴起动身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楚悼王立马拜吴起为令尹,也就是楚国大臣中军政第一人,楚国也成为了吴起变法的试验田。
那么吴起在楚国具体是怎么变法的呢?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主要是做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明法审令,制定法令,让楚国有法可依,可能大部分沿用了李悝的《法经》。
废除冗余的职位,裁掉无用的官员。精简机构,减轻沉重的财政负担,提高办事效率。
改良社会风气,杜绝楚国当时因私废公的不良习气。
统一国内思想舆论,谢绝纵横家来楚国游说,避免国内大政方针动摇。
逐步废除贵族世袭制,收回旧贵族土地,让旧贵族去拓荒,以扭转楚国地广人稀的战略劣势。
加强军事投入,可能沿用了魏国魏武卒的征募训练方式。
以上就是我个人总结的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吴起变法后楚国国力大增,对外取得了数次大捷,”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吴起的才华终于在楚国得到了施展。
可惜变法内容尤其是第五点触动旧贵族的利益太多,楚国反对变法的势力太过强大,导致吴起最终身死。可以看我另一个关于吴起结局的答案,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关注,谢谢!
吴起死前,为什么要趴到楚悼王尸体旁边
一、吴起是想借楚国新君的手除去政敌
在楚悼王在去世之后出,楚中立马改变了局面,因为楚国贵族在看到吴起失去靠山之后就想射杀吴起,吴起自己也知道难逃一死,于是就跑到了楚悼王尸体前,因为吴起知道楚国的条款,只要是骚扰王尸者,就需要灭他三族,但当时的贵族们直接杀红了眼,只想杀了吴起,,所以就连带着楚悼王的尸体一起射杀,正是因为这样,因此有70多个参与该事件的贵族们,全部都被灭了三族。
二、保住变法成果
吴起在到楚国之后,得楚王的信任,于是在楚国开始变法,在吴起变法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针对楚国的贵族们。吴起变法虽然使楚国重新强盛起来,但是使这些贵族们的利益遭受侵害,因此对吴起非常恨从而埋下杀身之祸。吴起在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之后,就直接趴在楚国王的尸体上,这样的话就可以重创楚国贵族人们,从而减小贵族势力,这样无论楚国是否继续推行变法都可以保住现在的变法成果。
在魏二十二年、攻占河西之地、抵御强秦,吴起为何要离魏去楚
吴起,是战国初期的著名人物,他是当时的一个改革家,吴起精通儒家、法家、兵法三家的学术思想,他很会用兵,深通兵法。吴起在当时无论是在内的政事上、还是对外的军事上他都有很高的成就。
吴起曾为鲁国效力,后来他离开了鲁国而去了魏国,吴起去到鲁国后,深受魏文侯的信任,任命吴起为主将,攻打秦国,秦国不能敌,从而魏国取得了河西地区,并且魏国又设西河郡,吴起为郡守。
同时吴起又创魏武卒,这魏武卒十分厉害,为魏国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军事基础,同时吴起带着魏武卒东征西讨,曾创下来和列国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的辉煌战绩,当时魏武卒名震天下,同时也大大的压制了秦国的进展。
吴起在魏国的功劳是很大的,但是后来吴起还是离开了魏国而去了楚国,吴起入楚后,受到楚悼王的信任,并且后来又支持吴起在楚国变法。
楚国在经过吴起的变法后,开始强大起来,然而吴起的变法也遭到很多贵族的怨恨,后楚悼王去世,楚国的贵族们就对吴起发难,最终吴起惨遭杀害。
那在魏抵御强秦的吴起为何要离魏去楚呢?
因为吴起很有能力、很会用兵,处理事务也很好,为魏国立下很多的功劳,所以魏国国君对吴起很看重,为了能让吴起一直留在魏国为魏国效力,所以国君就想把他的妹妹嫁给吴起。
但是魏国一个大臣担心他的地位,所以就排挤吴起,于是这个大臣就和他的妻子商量,然后想出一个办法。
就是有一天请吴起吃饭,在吃饭的时候,这个大臣的夫人老是大骂他的夫君,对她的夫君就像仆人一样。吴起看了很担心,他认为男子汉怎受这样的侮辱,而那个大臣却苦笑着说这不算什么,国君的那个妹妹更加厉害,公主是得罪不起的。
吴起之后想想发生的事件,他不愿过着受侮辱的日子,所以就拒绝了国君提的婚事,而之后那个大臣就向国君进言,说吴起不答应婚事,就是不想一直留在吴国,时间久了,国君就对吴起不在那样信任了,同时后来又觉得吴起有二心,吴起无奈,于是决定离开魏国而投向了楚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