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义安王李孝常如何评价的问题,以及和李孝常为什么谋反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李渊为什么造反李渊是如何太原起兵当皇帝的
简单来说,杨广的一些打压士族门阀的政策引起国内矛盾,他想通过对外战争转移国内矛盾,没想到接连三次大败把元气耗损,然后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看到了机会迅速起兵,得到关陇贵族以及关东贵族的支持,一年不到隋朝就土崩瓦解,
李世民最信任谁为什么
李世民最信任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同母兄,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即为《二十四功臣图》,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长孙无忌名列凌烟阁第一,就是李世民最信任他的最有力佐证。
另列贞观朝三事可作为李世民最信任长孙无忌的辅证。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唐太宗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唐太宗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唐太宗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他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太子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李治仍哀哭不止。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他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六月,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
如何评价隐太子李建成
李建成到底是个什么人,由于当初李世民弑兄之后为了绝天下悠悠之口,对关于李建成的部分进行了篡改,以至于我们如今已经无法还原一个真实的李建成。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部分史料中证实一件事,那就是李建成:
在李家起兵的过程中,不管是功绩还是来自父亲的信任都远胜李世民,即使在政事的能力上也毫不逊色,并且仅目前所知来说,李建成为人相当和蔼善良,并不是《史书》中那个心机叵测的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章太炎曾在《书唐隐太子传后》中说:
太宗既立,惧于身后名,始以宰相监修国史,故《两朝实录》无信辞。
换句话说说,李世民怕以后别人骂他,所以叫当时的宰相重修了《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这两本史记,真是一点可信度都没有。这说的就是李世民把原本记录李渊事迹的《起居注》删定成两本实录,说白了就是完全改头换面了。其中,修改最重的当然就是关于“李建成”的记载。
而根据跟随李渊起兵的书佐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建成文治武功皆为不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渊最听这个大儿子的话,同时也是最器重这个大儿子。比如说李渊最早暗结突厥准备起步的时候,当时突厥和李世民等皆劝李渊乘早起兵,并取杨隋代之。但是由于李建成还在河东老家,正在赶往太原的路上,李渊就死活不同意。直到六月份李建成赶到太原的时候,李渊同其商议后才决定起兵。
之后,李建成一边帮李家训练新兵,一边带兵打仗。并且李建成带兵对百姓秋毫不犯,每每都约束部下,维护城内安危,得百姓和将领的爱戴,功绩远在李世民之上。
如果说李渊这辈子唯一的错,那就是对这个大儿子太过于喜欢,以至于李世民心里不平衡,封太子也封的太早,李世民才下的杀心。
唐朝义安王李孝常如何评价
李孝常虽然名义上是唐朝亲封的义安王但不是李唐皇族只是唐高祖李渊之妻窦皇后亲戚算是李唐外戚,他原是隋朝大将李圆通长子后率先归唐封王,但结局悲惨。非但没继承其父刚烈正直忠勇的优良品质,反而勾结外甥纠集党羽意图谋反后事发被唐太宗以谋反大罪下狱处死。可悲一位名将之子自寻死路,落得凄惨处死的结局。
好了,关于唐朝义安王李孝常如何评价和李孝常为什么谋反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