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傣族为什么叫傣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傣族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为什么喜欢傣族舞蹈
傣族是一个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为生的职业艺人,他们模仿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跳出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和富于雕塑性的舞姿造型。
他们的舞蹈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个动作都有固定的鼓语伴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
傣族为什么叫傣族
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购有关史迹。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自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焚夷”,清代以来则多称为“摆夷”。
但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作“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族和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百粤”)。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在先秦以前“百越”族群分布于自长江东南沿海即今浙江、福建、两广以西,直至今云南、东南亚北部的广阔地带。他们以“文身断鬃”为共同习俗,而又相互杂处,“各有种姓”。
“掸”是“越人”的西部一支,又称“滇越”,当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西南地区。建国以来,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士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
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
傣族为什么喜欢大象,傣族喜欢大象的原因是什么
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孔雀象征着吉祥如意,大象象征五谷丰收,尤其是大象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自古就有养象的历史。元、明时代,傣族人民用象和象牙作为重要贡品。历史上傣族各部落酋长也大量养象,外出游玩要乘坐配有银鞍的大象。明清时期,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和云南边疆的傣族土司等经常向中国皇帝贡象。大象千里迢迢来到昆明,从西门或南门进了城,要领到位于东城根脚大德山麓报国寺前(今经贸宾馆附近)的象房去住,就会经过位于当时昆明城中心的这条街。据说清代某年缅甸贡象,大象行至此街中段劝学巷的岔口处,忽然跪下,很久才起来。后人为了纪念此事,遂在象下跪之处用石块镶嵌了一个象头的形象,象眼街也就此得名。这个象头约莫三尺见方,用浅红、淡黑和灰白色的三种石块镶成,大额头,大耳朵,长鼻子,小眼睛,很是传神可爱。大象在昆明象房住上几天,休整休整,就重新起身,出大东门(在今青年路小花园)到北京去了。明末崇祯年间,旅行家徐霞客在贵州盘江东面驿道上的一座道观休息时,就遇到两大两小共四头进京的大象也经过这里。休息饮水时,驯良的大象会先跪下后足,再跪下前足,方便驱象的“象奴”上下象身。大象万里迢迢到了北京,北方人少见这种南方的巨兽,往往万人空巷地上街观看。因此北京人也就把象来时必经的一条街叫做“象来街”,与昆明“象眼街”得名的原因异曲同工。大象隶属于内府御马监,由“象房掌房太监”管理。初到北京的象先住“外象房”,算是“候补”;等到补上了“驯象”的缺额,才能升格住进皇城内专设的象房。这种正式驯象的名额一共九头,有雄有雌,每头各住一房。它们冬天烧火炉取暖,夏天到宣武门外的河里去洗澡,和其他官员一样“食俸禄”,享受一定级别的待遇。驯象的工作主要是摆仪仗。每逢皇帝举行大典,就让大象披上缀满缨络和铃铛的象毯,背上架一个金瓶,一对一对地站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让下跪就下跪,让起立就起立。在皇帝看来,远方进贡来的巨兽这么驯服听话,象征着它原来主人的臣服,自然得意万分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养象驯象役象早有传统。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十月二十六日,唐王朝派来云南册封南诏的特使袁滋到达南诏都城阳苴咩城(旧址在今大理古城)外,南诏王异牟寻出城五里迎接,仪仗队的最前面就是十二头装饰华丽的大象,后面才是骑兵、军乐队、近卫队和步兵。云南傣族地区是大象的原产地,那里的傣族很早就养象用来耕田。明代初年,麓川(在今德宏地区)的傣族土司出行时,象和马把道路都塞满了。象身的鞍辔上饰满了银镜、银钉和铜铃,鞍座上是一把有栏杆的交椅,铺垫着讲究的褥子,上面有锦缎制成的伞盖。土司高高在上地坐在小亭子似的交椅上,既非常舒适,更是威风凛凛。鞍座后面,再坐一个驱象的“象奴”,手执一把长钩指挥,要行要住,或左或右,想快想慢,都用钩子示意;偶然遇到象发了倔脾气,不肯听指挥,就用钩子在象耳朵上钩一钩,据说象的耳朵最娇嫩,被钩疼痛,只得听话。傣族的“象奴”从前又被叫做“象蛮子”,平时饲养照料大象,关怀备至,所以大象只听从他们的指挥。傣族有文身的习俗,“象奴”的双腿都刺满了青色的花纹,故称“青腿象奴”。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给云南的官员下命令,提到需要驯象若干头,就特别注明必须配备相应数量的“青腿象奴”。傣族还用象来作战。明初洪武年间,麓川土司进犯定边(在今大理州南涧县),军中就有一百多头战象。这些战象身披铠甲,背上有一个设有防护栏的“战楼”,两旁挂有许多竹筒,中间装满了短枪,傣族战士坐在战楼中,从竹筒里拔出短枪来击刺战斗。战象怒吼着向敌阵冲锋,对于从未见过这种巨兽的内地士兵确实是很大的威胁。
傣族为什么主要分布于云南
这个问题一般是从傣族的起源来分析。关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
迁徙说: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为“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
随着对傣族民族文献研究的深入,迁徙说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如《本勐傣泐西双邦》、《西贺勐龙》、《巴沙坦》等,这些文献显示傣族居住区的土著主要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为后来迁徙进入的。
土著说:该观点认为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
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汉文史籍中的“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国家,但也有学者对该观点提出了质疑,如:何平认为“滇越”、“掸国”、“越裳”、“蓬国”等与傣族先民没有关系;郑晓云认为百越并不是一个民族,自然也没有民族的沿袭性。
关于傣族为什么叫傣族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