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为什么现如今孔孟的儒学人尽皆知,王阳明的心学却不那么知名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为什么现如今孔孟的儒学人尽皆知,王阳明的心学却不那么知名的知识,包括王阳明为什么不出名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王阳明的知名度比不上诸葛亮
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太深,忠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王阳明的忠义没法和诸葛亮比,所以他的知名度也就比不上诸葛亮。
三国时代,关羽武功不是最高的,带兵打仗也很一般,最后败走麦城,死在小卒手里。然而关羽死后,却被封为武圣人,和孔子平起平坐。
这还不够,圣人毕竟还是人,后又被封为财神。财神还觉得不到位,再被封为关帝,和玉皇大帝比肩。
关羽死后能够得到如此盛誉,就因为他是义的代表,人们钦佩他,需要他,希望会有更多的关羽出现。
诸葛亮也一样,他一生败迹很多,指挥打仗的能力一般,这和王阳明没法比。诸葛亮识人用人的能力也很一般,这和王阳明也没法比。哲学是智慧的高地,王阳明的哲学自成体系,这方面诸葛亮也没法比。
但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忠君的最好代表,最典型的人物。这一点王阳明没法比,全中国也没谁能比。国人钦佩他,需要他,才把他变成了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出名当然也有《三国演义》的功劳,但最主要的是他符合国人主流价值观,也就是符合儒家思想和价值体系,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而王阳明心学在中国算是小众哲学,除了儒释道之外,才能排上它,他的影响力远比排名第一的儒家思想小得多。所以作为儒家杰出代表的诸葛亮,知名度比王阳明大得多,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嘉靖皇帝为什么没有重用王阳明
圣人也会站错队。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全部做到的人物,他和孔子、曾国藩被合称为“两个半圣人”,是明朝的第一流人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王阳明文治武功,皆有成就。
但是,这么个开了挂的牛人,一生都没有进入过权力中心。其死后谥号为“文成”,爵位为伯爵;而“半个圣人”曾国藩谥号“文正”,爵位为侯爵(谥号按照等级依次是:文正、文忠、文恭、文成;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相比“曾半圣人”,王大圣人咋混的不咋地啊。要说他的上司正德皇帝是个二百五,不知好歹,倒也罢了;可他的新上司嘉靖皇帝早年可是“神圣不世出之主”,王圣人依然没有得到重用,职场咋这么不顺呢?
王阳明确实牛,但是没有牛在做官上。明朝政治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结党,直白了说就是,大臣们都要分清楚是哪条线上的,是哪个队伍里的。
王圣人朝中的靠山是时任兵部尚书的王琼(他与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在他的提携和支持下,王阳明成功处理了“宁王之乱”。王阳明也知恩图报,在给朝廷的奏折中,一再将功劳归于王琼。
但是,王琼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为权力之争,已经势不两立。嘉靖上位,天平倒向了杨廷和。老杨于是积极主动地打压王琼和他这一条线上的官员。王琼被捕入狱,差点送了老命。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能有好果子吃?
其实,嘉靖刚登基时,也知道王阳明有本事,曾下诏让他进京,但杨廷和从中作梗,最后又下了一道圣旨,让王阳明不必赴京。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圣人遇到权臣,没处说理啊。
皇帝的爸爸去哪儿了?嘉靖三年,杨廷和倒了,王圣人机会来了吧?没有。
嘉靖一朝有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叫做大礼议。事情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嘉靖皇帝应该叫自己的亲生父亲爸比,还是叫蜀黍。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很搞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话要从正德说起,这位荒唐皇帝虽然喜欢“游龙戏凤”,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他死后,堂弟嘉靖就捡了个大便宜,由藩王变为皇帝。本来是件大喜事,但是,嘉靖的心情没多久就被杨廷和等一班大臣给搞坏了。原来,杨廷和他们认为,你嘉靖既然继承了皇位,那你就是过继给了弘治皇帝(正德他爹),你就不能要再喊自己的老爹爸比了。但是,嘉靖不干,围绕着谁是嘉靖的爹,朝中大臣分做了两派。
王阳明是哪一派呢?他没有派。准确的说,他没吱声,没上折子,没掺和。但是,文人有文人的毛病,没上奏折,不代表没有意见。他老人家写了几首诗歌,有这么几句: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啥意思?王圣人说:天下有那么多正事你们放着不干,在朝堂上闹这些幺蛾子,不无聊吗?
无聊吗?大礼议是嘉靖皇帝的一块心病,是一号工程。王守仁如此看待大礼议,嘉靖皇帝又会怎么看待他呢?
圣人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嘉靖皇帝没有重用王阳明。要知道,嘉靖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卯足了劲干的。如果王阳明真的进了京、入了阁,他的大部分精力或许就要花费在皇帝的父亲母亲到底是谁,他亲爹能不能加帝号、能不能入奉先殿等等这些破事,还有无穷无尽的党争和倾轧。
没有得到更高的位置,没有获得更大的提拔,对于自幼就立志成圣的王阳明来说,未必就是坏事。本来,圣人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嘛。
因此,无论对王阳明来说,还是对嘉靖来说,在外面干点实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起码,比他俩撕起来、挠破脸要强吧?
为什么王守仁在民间的名声不是很大呀
王守仁的思想不太符合正统思想,他的心学太为神秘,太过精深,对于后代几百年,他的思想在那些封建统治者眼里属于离经叛道的,所以很不受历代帝王看重,其实他的思想有点类似外国的哲学,虽然他的思想来自五经,但又不同于五经。
他的学派敢于批评任何不符合学派思想的人或团体,所以也行罪了很多人,受到很多人的诋毁。其实诸葛亮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忠君思想太受当时统治者欢迎,后来的文人为了应和君王,大肆渲染夸张,三国评话中更是使他这种人本来对于百姓生活无关紧要的人更为流传,为人敬重。而王守仁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人是不会受到太多皇帝看重的,况且他思想的现实意义不太大,对于普通人来说,没什么品头论足,不像诸葛亮,历代文人把他吹的神乎其神,很有神人的特点,他这个形象已经通过历代的三国评书渐渐带入了普通百姓的闲聊生活中了,而王守仁思想深厚,不易为众人接受。张居正也是,别忘了他是权臣,权臣在皇帝眼里,是不受欢迎的,是不允许存在的,这本来就影响皇帝的权威,是不符合封建统治思想的,因此,文人也不敢大肆为他宣传,否则有可能掉脑袋的。所以关于他牛的事迹只能在正史上或野史上见到,但通俗的故事就很少受百姓了解。这两个只有那些有文化喜欢历史的人才会知道,他们很牛的事迹也只有专攻历史哲学的人才能了解到,因为他们再牛,却不受统治者待见,不能通俗化,大众化,因此那些没文化的人只能通过评话来了解诸葛亮,但对他们却无处了解为什么现如今孔孟的儒学人尽皆知,王阳明的心学却不那么知名
题主的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孔孟是儒学,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也就是说不管是孔孟还是王阳明,他们所研究和专注的领域都是仁义孝悌,他们都是儒家的圣人。
比如王阳明提倡的“致良知”,其本源就是儒家亚圣孟轲的“良能良知”。比如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的心学本质上是心性之学,其源头就如王阳明自己说的:
阳明先生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所谓骨血,就是儒家文化的基因。
因此,王阳明本来就是儒家圣人,时至今日,他依然在孔庙里受世人供奉。
那么,为什么孔孟的名气要比王阳明大呢?
这个问题值得商榷,因为不同时代,情况也不同。确切的说,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中后期也是如雷贯耳。但是孔孟是儒家的根本,也就是说没有孔孟就没有王阳明的心学。
二者本来就是传承关系。同时,现代唯物主义论,把阳明心学划分为唯心主义,使得阳明心学饱受批判。
再加上心学看似简单,但是顿悟极难,即便是王阳明的嫡传弟子,也很少人能完全理解心学的智慧。
因此现代人对阳明心学知之甚少。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