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的知识,包括光绪为什么恨翁同龢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帝师翁同龢为什么会被罢官
翁同龢被罢官是百日维新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历来解释颇多。我认为需要从翁同龢本人政治立场,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归纳起来有三点原因:1.翁同龢立场顽固守旧,受到慈禧和光绪的双重排斥。翁同龢虽有向光绪推荐康有为,但其根本立场是无法接受维新变法里面的一系列激进改革方案的。为防改革受到阻挠,光绪在百日维新之初就罢免了翁,这也是受到康梁支持的。只是在变法失败后,康梁有意把翁被罢官归咎于慈禧对光绪帝及维新势力的打压。慈禧也不待见翁同龢,支持光绪罢免翁。慈禧并不顽固守旧,她是支持维新自强的,只是反对过于激进的改革方案会导致满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而威胁清王朝统治。2.翁同龢作为帝师,行为强势,引起光绪不满。翁同龢作为科举状元,恃才自傲。他又是同治,光绪两次帝师,对光绪也时有斥责。皇帝成年后理政,尤其是推行维新这样的改革需要树立自己权威,罢免翁也是出之光绪帝的决断。3.翁同龢以“清流派”领袖自居,得罪了“洋务派”,在朝廷没有实权盟友。翁克扣北洋水师军费,甲午战争坚决主战,《马关条约》谈判上主张赔款不割地,得罪了李鸿章,被洋务派认为是“空谈误国”。翁被罢官,也没有得到朝廷“洋务派”的同情。总之,在维新变法“帝后之争”中,翁同龢过早出局,是因为他并不受到任何一派势力支持。
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司农”就是指的江苏常熟翁同龢。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晚清民间对翁同龢的评价,说明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的品质好不到哪去。作为清流派(帝党)的领袖、光绪的老师,光绪开始也许对他无比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了解了翁同龢的光绪,对他恨之入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光绪皇帝曾经说过,翁同龢之罪,首在甲午主战。作为清流派帝党首领翁同和之所以主战有他自己的私心。
1859年,捻军进攻定远,翁同龢的兄长,时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放弃抵抗,弃城逃跑。1860年,退守寿州的翁同书,又引发苗沛霖之乱。曾国藩知道后,委托李鸿章为他写了奏折弹劾翁同书。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这对于翁同书来说是一句极为致命的话,即便翁家"两朝宰相,再世帝师,三子公卿,四世翰院",在朝中有着深厚的人脉,事情也没有转机。翁同书被发配边疆,其父翁心存不久抑郁而终。翁家和李鸿章结下了梁子。
众所周知,北洋海军是李鸿章一手组建的。
1891年元旦,北洋海军的有力支持者醇亲王奕譞去世,同年夏天翁同和主事的户部提出了海军外购禁令。这对于一个农业国家的近代化海军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很多军舰及装备自己不能生产,又不能进口,而同时期的日本每年都会购入两艘新式军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海军和日本海军的装备出现了明显的代差。这是北洋海军在黄海之战中,失败的直接原因。
甲午战争爆发后,山东巡抚被换成了清流派人士李秉恒,这对于李鸿章而言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被翁同龢称为“真伟人”的李秉衡,也没有辜负翁同龢和的期望。负责威海卫外围防守的山东军,没有组织一场像样的阻击战,便撤出了战场。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还派出他们的特使徐建寅到威海卫进行“调研”。在前线激战真酣之时对北洋海军进行了全面的否定,混淆视听,意图以徐建寅来取代丁汝昌。
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著的王伯恭,在《蜷庐随笔》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
翁同龢一箭双雕之计,如果北洋打赢了,他是主战派。如果北洋海军打败了,正好可以整治李鸿章,为兄报仇。翁同龢得逞了,光绪也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翁同龢之二宗罪,割让胶澳。1897年,甲午一战已经过去三年,可是其影响还在继续发酵。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领青岛,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高潮。
这次谈判清政府派出的还是李鸿章,不过李鸿章也很精明,去可以,翁同龢必须一起。清流人士平时夸夸其谈,需要务实工作的时候却不行了。1898年3月,签署《胶澳租界条约》,青岛割让给德国99年。客观的说,这次谈判如此被动,奕?、李鸿章都有责任。可是负首要责任的无疑是翁同龢,毫无胆识他拒绝了张荫恒等人的建议,导致谈判的结果一塌糊涂。平时出口成章的翁同龢,这次的表现让光绪失望至极。
翁同龢之三宗罪,戊戌变法中表现出两张面孔。康之才胜臣十倍
翁同龢是一个十足的投机分子,为了迎合圣意,引荐康有为给光绪帝,,称康有为的才华是自己的10倍。正是这一系列的操作,鼓动起了光绪变法的热情,有了后来的“百日维新”。
恐其心叵测
戊戌变法开始后,有一次因公光绪让翁同龢找康有为,翁同龢的回答,“此人居心叵测,我和他没有来往”。光绪帝不禁问,“既如此,为什么以前不说?”翁同龢说,“臣也是刚刚知道”。
这样首鼠两端,阴阳脸的行为,想必光绪也是厌恶的。
翁同龢之四宗罪,飞扬跋扈。翁同龢自恃两代帝师,毫无人臣之礼。《荷香馆琐言》中记载,光绪曾向军机大臣廖寿恒说,翁同龢和自己在一起时,自己哼唱歌曲,完全忽视了光绪的存在。当着恭亲王奕?的面,也常笑话满族大臣学识浅薄,常常念错汉字。
恭亲王奕?临终前对翁同龢有一个评价,“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者”,想必是对翁同龢人品的一个真实的写照。想起这个误国误民,以私害公的老师,光绪帝就是怒不可遏,更不会给他什么丧葬费了。
参考资料:《甲午海战》、《翁同龢日记》、《清史稿》
同样是罢官,李鸿章能咸鱼翻身,翁同龢为何却被连根拔起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说真格的这俩人没有一个是俺喜欢的。但最让俺瞅着脑壳疼的是翁同龢,这就是个沽名钓誉之徒,就跟明末时期那东林党差不多。
一摸脑壳子,胡子拽老长,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满嘴的仁义道德,但一说到正事,拉大腿里头一准有他翁同龢。
大奸似忠说的就是翁同龢这号人。
那么有些小伙伴不了解翁同龢,咱先简单的介绍一下,您就明白了。翁同龢家里兄弟仨,上头有一老爹叫翁心存。翁家人就是打他老爹这辈发达的,到了翁同龢这辈夸嚓摔地上再也没爬起来过。
再往后数,翁同龢的六代孙已经跑美国享福去了,当年把183件国宝无偿捐给了美国人民,当然人家已经是黄皮白心的美国人了,给自己国家捐点东西应该的,回头卖给咱一点收了四百五十万美元,折合咱的毛毛钱咋也得个两三千万,所以东西应该不错,当然这点东西也有说是捐的,无所谓总之收了钱是真的。
咋说呢?翁同龢这一家子算是很注重名节,您要是给他送钱啦,宝石啦,他那脸拉的老鼻子长,指不定用小木棍就把您给打了出去。
但你是给他送个书啦,画啦,那高兴劲别提了,就好这口。
咱举个例子您听一下。相当年圆明园不是被烧了吗?慈禧心心念念的想要恢复当初的荣光,这不就要修,这就让翁同龢来主持这事。毕竟清流吗?不爱财货。
这一修园子,一些个商人就跟那闻到老鼠屎的屎壳郎一样,就围在了翁同龢的身上。
翁同龢那叫个扣啊,手里那点银子死活不撒手。
最后商人想了一个主意,花了三百两银子,把翁同龢和老爹的写的诗整两本书里头,给翁同龢过目,顺道说他打算把这书出版出版。
翁同龢当即就给这商人六十万两的份额去买木头,其他的一盖不问,这手指头何止是松了一松的节奏。
当然为了让商人不受损失,翁同龢把袖子这么一撸,大笔一挥,写了俩字,算是酬谢商人的义举。清流吗?不能贪财!
瞅见没,沽名就是这么钓的誉,来劲吧!这家伙让他出主意办实事,办不了,打内讧那可是一把子好手。
这人沽名钓誉就不说了,人家宰相肚子里头即使撑不了船,放块石头也没大问题,就这位他那肚子里头比针鼻大不了多少,穿跟线就憋的慌。
他可以做到,为了私人报复可以把国家危亡丢后脑勺,都不带琢磨的,就是为了看看那个给他难堪的家伙,有什么下场。
有这么一位蹲在光绪的身边,这压根就是一祸患,比那些个蛀虫还坏,坏透了,光绪能玩过慈禧,那才叫见鬼了。
您别不信,咱瞅瞅恭亲王奕?临死前对光绪的嘱托,您就能吧嗒出味道来。
恭亲王奕?这五个字有些小伙伴不明白,俺稍微说一下,绰号鬼子六,不是说这人有多坏,是形容这人精明,能力超强。当年道光选下一任皇帝的时候,就是打这位和咸丰挑的。这要是道光选了鬼子六,真就没有慈禧什么事了,这位可是一个喜欢洋务的人,愿意接受新事物的。
恭亲王给这翁老头八个字的评价,居心叵测,怙势弄权,这可是诛心之语。
临了恭亲王又补充了一句:“皇上要用翁同龢,那就是聚九州之铁,也不能铸此大错!”
毕竟翁同龢那是光绪的老师,所以恭亲王害怕光绪没听进去,又补了这么一句。
恭亲王这人聪明,看人看的透彻。
这也是为什么慈禧把翁同龢这么个人放在了光绪的身边,他这人重的只有自己的利益,国家利益什么的不在他的眼里,所以他蹲在光绪身边,就是一搅和事的,好事都能给你搅和黄了。
咱说件事大家伙就能明白。根据《中国晚清史》,清朝其实每年给北洋水师有五百万两的拨款,但这事到了光绪十四年之后,北洋水师您别说添置一艘战舰了,他就是一门火炮都没有增加。
从1883年开始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炮弹都没有,当年甲午海战的时候,定远舰巨炮就一颗炮弹,其他舰船撑死了也就两发,这还都是当年买船的时候,人家赠送的。
小口径是多,但也没到肆意挥霍的地步,而且都是自家的厂子里头生产,那炮一响,整个甲板都是黑色的,比那烟雾弹都牛叉。
那么银子都跑那去了?没跑翁同龢给卡死了,因为这个时间点上的翁同龢恰恰在户部里头任职。
翁同龢和李鸿章那就是一对死对头,李鸿章亲手组建的北洋水师,那么翁同龢不给李鸿章穿小鞋都对不起自己个。
所以翁同龢可不管什么国家大义,祸乱军心,他就是要看看李鸿章那个难受劲,浑身不舒服吹胡子瞪眼的样子。
那么他俩咋就成了死对头。这呀,还得从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说起。这人和翁同龢一样就是个玩嘴炮的读书人,真要让他干点事,整个就一脑门子浆糊。
那会咸丰还在,他这哥哥蹲在安徽当巡抚,结果太平天国打过来了。
这好人家还没到,他就跑了,你说跑就跑吧,他跑到了寿洲这块在一些人的蛊惑下,抢先一步把守城大将给砍了。
砍了之后,让这些人来守城,这好太平军一到,这帮人开了城门就投降了。
就问你尬不尬,这下真砸锅了。其实这事这结果吴棠都给他预言到了。翁同书本来就是书呆子,识人不明吗?
这么一弄,曾国藩布局和太平天国决战的棋盘,让这货给砸了一个细碎不说,杭州都完蛋了,大将都自杀了一位。
曾国藩恨这榆木脑袋的家伙,上书要求干掉翁同龢这哥哥。
要不说咸丰就是一吃干饭的,事都办的这么砸锅卖铁了,他还想着保这货一程,为嘛呢?因为翁同书的父亲是咸丰的老师,这么一层关系。
所以这事就被压了下来,但你想哇,前方打仗的将士这就是个气啊,这也叫个事,他们打生打死的,跑这么个家伙顺手就能干掉一个卖命的武将,还把整个战略给搞秃噜皮了,还没事。
这要是弄不好,就是一哗变啊!
所以曾国藩又上书,直接挑明就是要杀了翁同书,这不带商量的,不然这兵他们没法带了。
那么李鸿章也明白这其中的关节,也一同上书,要杀了翁同书。
这好咸丰的路子被堵死了,只能把翁同书抓起来,来了一个斩监候。
其实这事咸丰就是堵下边人的嘴,不就是斩监候吗?没到斩立决的份上,有个时间缓冲,把这事淡上一淡,放出去也是个一句话的事。
结果他们这老爹受不了这个,噶一下抽了过去,就这么死了。
得咧!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梁子算是结了下来。至于翁同书后来被咸丰又放了出来,一脚丫子踹到新疆缓缓神,没过多久又启用了。
老翁家那可是一门清贵啊,翁同龢能受得了这个,在他眼里差不多就是杀父之仇了。
所以给你李鸿章穿个小鞋啥的,这就没得商量。
后来甲午海战,翁同龢为嘛鼎力支持开战,好像他很厉害的样子。
其实这里头也是有猫腻的。王伯恭这是翁同龢的徒弟,他写过一本叫《蜷庐随笔》的书,这书里就提到了翁同龢支持开战的原因,小人啊!
常熟言合肥治军数十年,屡平大憝,今北洋海陆两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余谓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战百胜,今确知己不如彼,安可望胜?常熟言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他也。
就是为了摸清李鸿章的底细,为了将来暗算做个准备而已。这就是他这个所谓的清流干的事。
结果打出来之后,翁同龢也明白了,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甲午海战可以说是清朝的耻辱,同样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是咱整个历史上最难看的伤疤,到现在咱海军都没找回这场子,他也正式的揭开了,中国进一步走向落寞的转折点。
于是翁同龢开始了疯狂的甩锅,因为这锅要甩不出去,这污水就要浇他头上了,指不定就要远离朝堂,这辈子都没法子翻身了,想要蹲在光绪身边继续清流,这都不可能了,于是他大义凛然的要求砍了李鸿章以谢天下。
当然这还不成,毕竟北洋水师战败的根子是没有钱买炮弹,买船,要知道甲午海战日本主力战舰曾经就是为咱造的。
于是翁同龢将这口大黑锅甩给了慈禧,说是慈禧挪用了军费,修园子去了,他这个办事的撑不住。
呵呵!慈禧是个好惹的吗?这不找死吗?
所以翁同龢下去已经成了一个真命题。
而此时光绪也被这货烦透了,想着摆脱这个困局,毕竟甲午海战这事没有办好,这就给了慈禧口舌,这个口舌递过去,被慈禧拿回皇权是早早晚晚的事。
翁同龢出不了主意,喊个口号还成,于是光绪开始和康有为这些人走的近了。
这事算是触怒了翁同龢的逆鳞,又开始不断诋毁康有为。
这就搞笑了,康有为就是翁同龢推荐的,现在看和光绪走近了,这就开始诋毁。
光绪不胜其烦,结果翁同龢到是怒了,摆出了帝王老师的架势,拿着砚台就砸光绪,这事可是记录在历史当中的,结果人没砸到,墨汁到溅在了光绪的衣服上。
看见吗?翁同龢就是这么个把自己利益看的非常之重的人,干任何事都是以这个为最终目标的,连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会有。
不然一个臣子会去砸皇帝吗?
哎!翁同龢就这么个人,下去之后,您感觉还能回来吗?
光绪不会,教训啊!慈禧更加不会,因为慈禧的名言就是:“你让俺一时不痛快,俺就让你一辈子不痛快的人!”
而李鸿章,那就不一样了,这是个有能力的人,能办事的人。
翁同龢能干什么?沽名钓誉吗?这种事能给人提供帮助吗?翁同龢这辈子就没干过什么实际的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为什么光绪帝、恭亲王、醇亲王、翁同龢、李鸿章那些人那么怕慈禧太后
大家好,我是勇战王聊历史。
这些人怕慈禧太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慈禧太后一直把持朝政长达47年!实际掌权时间,仅次于康熙和乾隆。那么,为什么慈禧太后能把持朝政这么久呢?我们来分析下。
首先,道光以后各个皇帝寿命太短,还没孩子。这其实也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皇帝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又没有孩子,有直接关系。皇帝年幼,正好是慈禧垂帘听政的好时机。
其次,就是因为慈禧太后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开始实行的虽是“垂帘辅政,盖兼有之”的权力机制,这就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但是,慈禧毕竟是皇帝母亲,地位高于八位辅政大臣。
恭亲王奕欣在辛酉政变后,持功自傲,又是咸丰帝兄弟。事事都想压制慈禧这个孤儿寡母,结果,被慈禧以欺君藐上的罪名革职。恭亲王马上服软了。
再者,慈禧太后能妥善地处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第一,慈禧没有给任何那拉氏族人显爵重任。第二,慈禧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所以,朝野上下没有人指责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这也是她能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主要原因。
先说光绪帝,他怕慈禧,是因为他的皇帝位置都是慈禧选出来的。而且,光绪从小认为“以子犯母,以臣犯君”是忤逆,再加上天天被慈禧逼着叫"亲爸爸",每天还要磕头请安。光绪自然怕慈禧了。
恭亲王、醇亲王怕慈禧,是因为地位和慈禧差着呢。恭亲王算是咸丰帝兄弟,而慈禧确实同治皇帝生母!血缘关系上差着呢。醇亲王还不如恭亲王,关系更远。
翁同龢、李鸿章他们怕慈禧太正常了,他们本来就是大清的奴才,大清的臣子。毕竟慈禧执掌清朝实权,慈禧代表了满清皇室,代表了整个大清朝。再加上,这两位都是接受“忠君思想”教育的,更加敬畏慈禧太后。
(首发|勇战王聊历史欢迎点评加关注,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翁同龢是唯一一个死后没有丧葬费的大臣,光绪帝为什么那么恨他,光绪为什么恨翁同龢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