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大清入主中原时,倭寇怎么又没有出动侵略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清朝没有倭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倭寇之乱几乎贯穿整个大明朝,为什么到了大清帝国就销声匿迹了
明朝中后期倭寇肆虐而清朝去没有倭寇之乱,原因有四个,但出乎意料的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在于日本方面。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明朝中后期自己实力的下降,给了日本浪人可乘之机。严格意义来说,“倭寇”并不都是日本人,甚至其中的主力都是明朝东南沿海的那些亦商亦盗的本土海上势力,因为其中夹杂了部分日本武士、浪人,而且这些人武艺高强,是犯罪集团里面的高级战力,又时常扰民、对抗官府,因而被扣上了“倭寇”之名。
《明史·日本传》: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世宗实录》: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倭寇”与大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在江浙、福建一带打家劫舍;由于明朝朝政腐败、军队腐朽,战斗力弱,以及官员之间的敷衍及推卸责任,对“倭寇”的打击一直难以奏效。
直到戚继光、俞大猷的出现,对“倭寇”展开了一连串的暴击,这才解除了盘踞东南多年的“倭寇”之害,一大批“倭寇”势力被打垮、打散。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末年郑成功等集团抢占了海上势力,“倭寇”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倭寇”之所以放着安稳日子不过,天天在刀口上过着舔血的日子,无非是为了逐利,做杀人放火的生意赚钱,混口饭吃。
海上是“倭寇”最后的生存之地,没想到被戚继光、俞大猷一阵痛打赶到海上后,没过几天安稳日子,突然发现连海上都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了。
郑芝龙、郑成功父子比戚继光、俞大猷更绝,完全不给“倭寇”活路。
先是郑芝龙海盗集团硬生生从“倭寇”手里抢走了从日本到台湾再到南洋这一广大海域的市场,后来又跟西班牙人、荷兰人争夺贸易主导权,“倭寇”完全被晾在了一边,根本没资格。
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更是鸟枪换炮,从海盗集团升级成正规军,又占据了台湾岛,把西班牙人、荷兰人都赶走了,独占了东南沿海的海运。
“倭寇”连在海上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没了,更不可能跑骚扰中国沿海地区了,想去也去不了啊!
第三个原因是清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都见不着沿海百姓的影子!清朝统治者为了对付郑成功集团,弄出了一个“迁界禁海”政策就是将所有的沿海居民都内迁50里,沿海一带基本就没有百姓了。
这样一方面大大减少了中国沿海百姓以及海上势力勾结“倭寇”的可能性,铲除了“倭寇”发展、壮大的土壤;另一方面“倭寇”即使千辛万苦登录沿海,也没有什么可以抢的。
第四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统一了。“倭寇”乱不乱、狂不狂,关键在于日本自己太不太平。
日本镰仓—室町幕府过渡时期,日本政局不稳,“倭寇”就开始闹事;室町幕府建立后,稳住了国内局势,在中国东南沿海闹事的“倭寇”就基本消失。
等到了日本战国时期,又是一片大乱,国内大名谁也不服谁,整天打来打去,被打败的武士和浪人就又开始聚集成“倭寇”闹事。
强人织田信长起来后,“倭寇”现象又有好转;等到丰臣秀吉一死,日本国内又乱作一团,又开始闹“倭寇”。
日本在这一段时期,中国处于明朝时期,所以“倭寇”活动就比较猖獗。
等到了清朝时期,日本进入了德川幕府时期,难得的出现了统一的太平局面,“倭寇”现象随之慢慢减少。
再加上德川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及日本船只出海,偷渡者直接处死;甚至对于那些从日本之外返回的人,只要他们在日本国外有房屋,回日本后也是直接被处死。
德川幕府的政策如此严厉,那些武士、浪人也不敢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毕竟他们做“倭寇”也是迫不得已,好不容易出去抢了东西,回来又要被处死,太不划算了。
综合以上这些原因,“倭寇”在清朝就渐渐没有了气候,几乎销声匿迹!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大清入主中原时,倭寇怎么又没有出动侵略呢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倭寇没有来侵略,主要是日本的德川幕府,正在忙于做两件事,没有精力顾及明末清初的大变动。
其一、日本德川幕府正忙于镇压国内的起义九州岛原半岛和天草岛的农民与天主教徒因为缺乏粮食,而发动了反对幕藩封建压迫的大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于1637年。
1637年正是明朝与满族八旗军激烈交战的时候。
岛原起义直接撼动了幕藩领主的统治,幕府动员18个藩10多万的兵力,仅幕府就耗损40万两军费。
起义军的“马步枪”,命中率也很高,幕府军伤亡很大,幕府专使板仓重昌在1638年元旦的总攻中被击毙。后来,幕府宰臣松平信纲赶到岛原,调集各藩军12万余人,加紧围攻原城。
与此同时,又有荷兰人的帮助,德川幕府勉强镇压了这次起义,其实岛原起义,有点类似李自成的起义。
明朝是三线作战,西北李自成的起义军、东北的八旗军、台湾的荷兰军,所以明朝很快就衰落了。
而德川幕府非常狡猾,它联合荷兰军来镇压国内起义,最终没有触动它的统治基础。但是日本也无力顾及明朝的事情。
其二、德川幕府比较重视国内管理,实行严格的《锁国令》,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光,连续五次颁布所谓的“锁国令”。
其中主要内容是: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要处以死刑。
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1639年,德川幕府发布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锁国令。
禁止一切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这就等于对日本的海盗组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倭寇”,下达了撤回国内的最后通牒。
而且严禁偷渡,偷渡者要被处以死刑,这样的措施,事实上就是从源头上防止倭寇的产生。
综上所述,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正规军被岛原起义削弱了,所以不可能再次出现丰臣秀吉那样的用正规军,来侵略朝鲜和明朝的事情。
又因为当时日本的锁国令:禁止一切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事实上就是对日本民间浪人发展成海盗的一种限制,在明灭之前倭寇猖獗的现象,从此也就基本上逐渐消失。
明朝里形势严峻的倭患,为什么到清朝就没有了
倭寇肆虐的时间基本是日本战国时代,国内一片混乱,给了倭寇滋生的土壤。自1615年德川家康消灭丰臣氏,一统全国,日本进入和平时期,对外又实行锁国政策,日本民众不再愿意出去,也很难出去,倭寇之乱也就从根子上消失了。
清朝为什么没有倭患
倭寇就是那些从日本出发,由海上入侵略中国沿海的海盗。
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其中又分为“真倭”和“假倭”两种。
倭寇:
真倭一般是日本战国时期。由于封建诸侯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武士、浪人,有组织的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同时对沿海甚至内陆平民进行抢劫烧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批人被称为“真倭”。
另外还有一些来自中国和朝鲜的海盗,他们学习了真倭抢掠的方式,继续在东南沿海抢掠,这些人被称为“假倭”。
日本诸侯战争:
明朝中后期,正是日本战国时代。战争造成日本大量破产和失业,许多无以为人的日本人为了吃饭,只有当海盗。
加上日本幕府已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也组织盗匪掠夺中国,而中国一些唯利是图的人,看到"联夷肆劫"有利可图,成为倭寇帮凶,有的干脆自己就当起了倭寇。比如汪直、徐海等。
假倭寇:
他们伙同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而明朝这一时期的皇帝们,大多不问政事,吏治腐败,海防不振。也为倭寇猖獗提供了便利。在倭寇活动越来越猖狂,严重影响到大明的安全情况下,明朝组织军队抗倭。
经过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努力,到嘉靖末期,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荡平。此时,日本的战国时代也基本进入尾声,在日本强势大名的打压下,倭寇逐渐被击溃或被收编。
胡宗宪、戚继光:
1588年,丰臣秀吉颁布《海贼停止令》,,将半渔民半海贼的人遣散,把专业的水战人员编入作战部队。所以日本的倭寇也日见式微。
在参加侵略朝鲜战争的日本水军中,有很多都是倭寇转业人员。朝鲜战争的失败,让日本清醒的认识到和世界海上强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从德川家康时代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停止。
这就是一部倭寇史,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从古到今,都是欺软怕硬的角色,只要我们硬起来,把他们打服了,他们也就老实了。
所以,被中国人打服打怂了的日本人,再也不敢到中国来抢劫骚扰,直到他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中国落后了,才又想用武力征服中国。
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小日本就是一坨屎,别看开始蹦得欢,最后还是全玩完。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