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代诗人都是男的,为什么老是写闺中少妇,宫女,以及况丽 你为什么不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哪些书籍对你影响很深
《古文观止》。书题,观古代雅贤圣文止于此的意思。
此书成于康熙盛世,由绍兴吴楚材、吴调候叔侄所编,实则是启蒙仕学之书。计有两本。一本被鲁迅先生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学领域的好书《古文观止》(与《昭明文选》齐名。)另一本是启蒙了少年毛泽东的《纲鉴易知录》。这两本书300年来持久地启蒙并引导了中国文人学者走上求学问道之路。
或许吴氏叔侄屡试不第,退而著书立说的初衷只为养家糊口,但他们慧眼识珠,从浩如云烟的古籍中搜罗的200余篇短小精美古文,成就了他们失意仕途后的巨大成就。又何止吴氏叔侄呢?诸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等,不都是建功立业于国家的梦碎之后,退而在文道书海扬名四海,这样的人不胜枚举。他们迂回而来,愤懑于胸,终至功业斐然,这也许正是上天故意的安排。
喜欢《古文观止》,喜欢写书的、书里的那些正直、忠诚、赋予智慧和机智若然纸上的历史小人物。像力谏鲁公不要接受郜鼎于太庙的臧哀伯。出使陈国,仅凭所见所闻便断言陈国必亡的单子,哭着阻止秦军出函谷关的蹇叔。还有论楚宝的王孙圉,借由酒杯止君乱礼的杜蒉,酒席上借由典故劝君王远离美色美味美台丽池的鲁共公等等。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走进我的心灵深处,浸染在他们中间,与他们为友,让我渐化成像他们一样:知乎礼明乎仁,忠于国孝于亲,敏于思而慎于行的谦谦君子。
喜欢《古文观止》,尤其喜欢里面那些让人一看便不舍的锦绣文章。喜欢它们的短小精悍和朗朗上口,喜欢它们构思巧妙和用词用典,喜欢它们富含哲理和激情涌荡。诸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太史公的《报任安书》。像李密的《陈情表》,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像两宋诗词以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黄州快哉亭记》,那些美轮美奂、蕴涵着低谷中也要振作崛起思潮的散文游记。篇篇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不断地诵读中幸福在作者创造的美好意境之中,乐此不彼。偶尔兴之所至,也会一书胸怀,驽钝浅陋,难登大雅之堂,纯属自娱自乐,时至今日也有几十万言。
仅以一篇古文体《石连线游记》怡笑大家。全文如下:
己亥之秋寅时,余出门,沿石连线,向山溪深处而行。当是时也,林静而风寒,溪流叮咚,落英缤纷,山鸟鸣筝,天籁之音不绝于耳。近之则山村掩映于林间,远之则群山含烟待日,可目之色不绝于目。耳闻之则有悦动之音,目观之则有迷人之色,然心不悦者鲜矣。
行至昔者存粮重地,望之窗零瓦落,院落蒿长草密,竟己是人是物非。想四十年前,与父同来,访姑母家胡氏长兄之时,红砖丽瓦,窗明几净,墙高园深之秀地福源。当是时,胡氏长兄正三十而立,粮库之主,谈笑间意气风发,儒雅才俊之良人也。至于盛情款待,米白而肉鲜,窖酒之香溢于杯而流于心,主不主客不客,皆醉于席间也。那日一别,再见胡氏长兄己是三十年后,于拉古杨家村胡氏四哥长子婚礼之上,远望之竟未识。近观则满脸堆纹,发之无几,目光呆滞。问之则重病缠身,饭食不亲,老态龙钟矣。吾苦胡氏长兄之三十载面貌英良俊远。而今又十年未见,更不能知其现状矣?
昔者粮仓至盛而今竟苍凉至此,而况于人乎。噫呼!四季流转,草木春之生而冬亡,万物皆然,物之冬亡而春日可再生,而人之转轮或可有,亦或无,未可知也?往昔不可追,来日也未必方长,只是当时,吾等身在其中,苦乐皆自知。唯愿时光善待万物,乐所乐,苦亦乐,悲愁远遁。
二十四况清的意思
二十四况"二十四况"载于明代徐上瀛的著作《溪山琴况》,是一篇探讨古琴表演理论的美学著作。书中提出古琴演奏中的二十四项美的原则,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称"二十四况。
《三都赋》写的是什么
你好!
1.《三都赋》是晋朝左思历经十年完成的作品。
2.《三都赋》,分别指的是《吴都赋》,《魏都赋》,《蜀都赋》。
3.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4.三都赋,分别写了三个国家国都的环境,历史以及对国家情况对分析。
唐代诗人都是男的,为什么老是写闺中少妇,宫女
题主好,先更正一下你的问题,据统计,唐代女诗人竟然有207个,著名的有:李季兰、薛涛、刘采春、鱼玄机、上官婉儿、江采萍、葛雅儿……所以不能说唐代诗人都是男的,当然还是男诗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只能是:在唐代为什么有很多男人喜欢写闺中少妇、宫中女子?
一闺怨诗是诗歌中一个很大的题材远在《诗经》时代,就有了很成熟的闺怨诗,《诗经》中的《伯兮》、《君子于役》、《谷风》、《氓》、《日月》等诗歌都是很典型的闺怨诗。《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出色的闺怨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自然闺怨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代读书人有两条成功之路,一条就是科举考试,一条就是从军建功立业。无论哪条道路,都涉及到长时间的离家分别,这也是唐代闺怨诗非常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闺怨诗虽然是表现闺中女子的愁怨之情,但它常和战争、戍边、游子羁旅、薄幸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诗歌反应社会现实,尤其是在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下,诗人通过闺怨诗来表现现实的哀乐这种自觉性变得更强了。唐代著名的闺怨诗不可胜数,列举一二于其下:
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朱庆馀《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二美女作为一个政治理想或美的追求而存在于诗歌中《诗经》中的《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开了以美人代表理想的先河,屈原将其进一步明确化。李白《长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脉相承的用此方法。
唐诗中此类用法不少,到宋代,苏轼在他的《赤壁赋》中也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足见影响之大,用者之多,唐诗中写闺中、宫中女子的诗歌,有不少不出这一藩篱。此处就不再举例了,有兴趣的自己可以网上查找。
三女子从容貌、神态、身材、服饰等方面的审美性,也是她们常作为诗中描写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温庭筠有《菩萨蛮》二十首,全是以写闺中女子情态为能事,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写女子早上起床的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
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
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唐诗中以这种欣赏的眼光来描写女性的诗词很多,尤其是晚唐诗中,这一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婉约派宋词。其实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女人爱美,女人本身就体现着美,所以现在油画摄影中的人像、人体大都以女性为对象来刻画,道理都一样,诗画相通。
四爱情和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唐朝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时代,唐诗中表现爱情的不少诗歌自然会涉及到闺阁中女子或宫女。最著名的大概要算“红叶题诗”的故事了吧:
顾况在洛阳时,与三诗友在上阳宫宫廷苑囿内游玩,看到从宫墙内流出的水面飘来一片红叶,上面写有一首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第二天走到流水的上游,也题了一首诗在叶上,让它顺着水流入宫墙内。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过了十多天,有人到苑中踏春,又在红叶上得到一首诗,拿来给顾况看。红叶上写着: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张籍的《节妇吟》实在是高明,他用这样一首诗含蓄的表达了自己不能接受藩镇高官的邀请,又不得罪藩镇。当时的藩镇两度刺杀了朝廷宰相,风雨飘摇的唐王朝也对此无能为力。虽然是比喻,但所描绘的情形在逻辑上也不脱离当时生活中的真实爱情故事。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至于韦庄词中的“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牛希济的“回首犹重道,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就更是一种家庭亲情的温暖了。
结束语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虽然在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下,生活和活动空间狭小,但在男人的感情和精神世界中是不能没有女人的,他们写诗常写到女人就很正常了。就像现在,我们不写诗,但也常会谈论到女人,从不提及女人的男人恐怕没有吧。
关于唐代诗人都是男的,为什么老是写闺中少妇,宫女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