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二战时德国向哪些国家派出军事顾问和淞沪会战德国专家建议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二战时德国向哪些国家派出军事顾问以及淞沪会战德国专家建议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为何喜欢装备“盒子炮”
“盒子炮”在抗战时期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非常喜欢使用。“盒子炮”是德国产毛瑟C96军用手枪的中国名称,全自动功能的叫“快慢机”。这种枪在我国从抗日战争一直用到90年代。这种枪到底有何“魅力”使得抗战期间的中国军队都喜欢用这把枪呢?
“盒子炮”,也就是毛瑟C96系列手枪,7.63mm口径,1.24kg的重量,20发弹容量,50~150m有效射程。该枪创造了一个奇迹,整把枪没用一个螺丝来固定。由菲得勒三兄弟设计。但设计时半自动手枪才刚起步没多久,该枪在西方并不是很受欢迎。所以西方不亮东方亮,所谓缺点掩盖不了优点,该枪被中国的广大军民所喜爱。由于日本控制西方像中国出口军火的清单中,“盒子炮”不在其中,因此中国获得了大量“盒子炮”,“盒子炮”成为了中国各种势力的武器装备的首选。
“盒子炮”在当时中国算是一把先进的武器,中国军队喜欢用这枪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该枪有着当时其他手枪所没有的大弹容量。20发的弹容量几乎是其他手枪的两倍。可作为进攻性武器。二、该枪相比步枪十分轻便,携带方便,有着极高的隐蔽性。三、当时中国军队普遍认为武器越大越好,而“盒子炮”比一般手枪体积大,还可以加装枪托,有着具有威慑力的外形。
“盒子炮”在中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抗战七大神器”之一。我们还想出了办法—枪手右手持枪,将枪机扳至速射档,手心向上举枪,伸向左前方扣动扳机,枪口上跳使枪从枪手左前方扫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举枪时从右前方扫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枪时完全相反--这真是点石成金的神来之笔!这个简便的方法解决了枪口上跳并转化为全自动速射优势。
对“盒子炮”的情感,这个甚至比原产国德国的感情更深厚,今天电视上的各类抗战神剧,“盒子炮”可谓是这些电视剧的手枪主角。
二战时德国向哪些国家派出军事顾问
特别是中国派出过军事顾问
德国:前期顾问和军火
德国虽在二战中作为轴心国和日本是同盟,但在1938年之前,曾给中国一定的经济援助与军事支持。
在20年代的时候,当时还是魏玛共和国的德国就派遣军事代表团来中国,协助民国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在1933年名将法肯尔豪森接成为代表团团长之后,他们与民国政府的合作逐渐加深,除了之前的编练陆军之外,还通过退役军官组成的顾问团,加入到协定防务政策上(当时民国政府开展淞沪会战很大程度是受到德国代表团制定的首都防御圈作战计划影响)。
巅峰状态的德国非洲集团军和日本第十军谁强
问题是个好问题,可惜出现个致命的错误,拿来比较的应该是侵华日军野战主力第十一军,因为第十军只是个昙花一现的番号,也是南京大屠杀的参与部队,但是在1938年2月即被取消了番号,所属部队分拨给了第二军和第十一军,题主的抗战史研究需要加强。
(隆美尔在北非)
日寇第十军组建于1937年10月,是为了打破淞沪会战的僵局,当时70万中国军队和20万日军在上海陷入苦战,以每天伤亡接近一个师的巨大牺牲让鬼子无可奈何。于是日军大本营从本土和华北调集第6师团、第18师团和第114师团组建第十军,以柳川平助中将为司令官,在杭州湾的金山卫一线登陆,腹背受敌的中国军队不得不实施总退却。
所以第十军仅仅拥有三个师团、一个重炮旅团和一个支队(第五师团国崎旅团),总兵力不过10万人,与鼎盛时期的德军非洲装甲集团军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自然也没有可比性。但是第十一军可不同了,它是侵华日军在中国关内战场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兵力规模已经接近一个“方面军”,隶属于“中国派遣军”直接指挥。
(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
第十一军组建于武汉会战爆发时的1938年6月,首任司令官是我们熟悉的冈村宁次(时为中将),该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溯江西上攻取武汉。初建时下辖第6、第9、第13、第101和第106共五个师团,以及臭名昭著的波田支队,随着武汉会战规模的扩大,先后又有第3、地27、第33、第34等师团调入该军作战序列。
武汉沦陷后,第十一军成为牵制中国军队第五、第六、第九战区的主要力量,其兵力高峰出现在1939年10月,此时下辖第3、第6、第13、第33、第34、第40、第101、第106共八个师团,加上独立混成第14旅团和野战重炮兵第6旅团、军属“战车集群”(旅团级),总兵力接近30万人马,冈村以后的司令官分别由园部和一郎、阿南惟畿、塚田攻、横山勇等。
(隆美尔的非洲军)
在第十一军这八个在编师团中,光老牌常设师团就有三个,其中包括二战日本陆军最强的第6师团,另有三个警备师团和两个特设师团,这支鬼子部队在与百万中国军队的对峙中,却能经常处于攻势地位,抗日战争的23次大型会战中,有半数是第十一军单独或联合发起的,并且包揽了全部四次长沙会战,战斗力绝不能小觑。
而二战德军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兵力与实力都被严重高估了,隆美尔中将1941年2月组建的是一个军级编制“德国非洲军”,只拥有首批到达的第5轻装师和少数配属部队,战斗部队总共包括2个坦克营、2个步兵营、1个坦克歼击营、1个炮兵营。直到4月份第15装甲师抵达(其中该师的坦克第2营还在运输中损失掉了),“非洲军”才总算像点样子,而从此以后隆美尔再也没有接受过大规模的兵力补充。
(阿南惟幾)
1942年1月隆美尔上将的部队正式改称“非洲装甲集团军”,尽管番号升级了,然而隆美尔指挥的部队却没有实质性的增加,手头只有两个装甲师和后建的步兵“非洲师”,其实仍然是一个军的建制。扩充番号更多的是为了方便指挥意大利军队,隆美尔指挥的兵力峰值出现在1942年4月,总共拥有7个意大利师,3个德国师约13万人,德意两国的坦克总数约610辆。
到阿拉曼战役时,陆军元帅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集团军”仅有12个师80000人,其中德军仅四个师30000余人,也就是说,隆美尔的集团军实际拥有的德军兵力在高峰时也就3到4万人,而众多的意大利军队完全就是“猪一样的队友”,战斗力就算别忽略不计,也最多打个三折。
(隆美尔在北非)
那么3万多德军如何能够抗衡30万日军精锐?哪怕德军的单兵素质优秀些、哪怕拥有的坦克比日本人多些,都不是可以击败日寇第十一军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无需盲目夸大二战德军的战斗力,尤其是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集团军,它与苏德战场的四大装甲集群(后来也改称装甲集团军)有本质的不同,它根本没有“军”的下一级建制,就是用几个师撑起来的架子,然后与意大利军队进行混编的一个大杂烩。隆美尔能够一度击败英军赢得“沙漠之狐”的美誉,除了战术运用比较大胆外,最大的原因是英军的无能。
(陆军元帅隆美尔)
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后来淞沪会战双方决策有什么影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一二八上海会战,给了国民政府几点启示,也严重影响了813淞沪会战。
如下:
第一,日军在上海这种大城市作战,战斗力下降严重。
日军强于重火力,空军,以及步兵中远距离的火力。
以重火力为例,日军1个师团拥有36门山炮或者野炮,火力非常强大,每个联队大队,还有自己的炮兵部队。
国军1个师往往只有几门老式火炮,同日军拼不起。
在上海作战,日军的重火力难以发挥,因为很难有效发现敌人目标,遮挡的建筑物太多。
同时,城市的建筑物比较坚固,日军75毫米火炮未必能够摧毁。
重武器的威力,被抵消了大半。
至于步兵武器也是一样。
日军装备大量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强于中远距离的火力压制。
城市战,双方距离不远,日军近距离没有冲锋枪,支柱为轻机枪。
然而日军轻机枪性能不如我军捷克式,同时我军还有一些驳壳枪、花机关之内,我军还有比较适合城市战的迫击炮。
如果单纯近距离拼刺,我军还是可以同日军正面对抗的。
所以,在上海大城市作战,日军的战斗力下降明显,优势不能全部发挥。
第二,日军顾虑很多。
上海一旦开战,列强必然会受到影响。
世界主要列强,在上海均设有租界。
一旦上海开战,哪怕没有危及租界,列强也会大受影响,投资家纷纷逃走。
所以,列强会出面阻止日本,国际上对我们很有利。
后来800壮士为什么能够在四行仓库坚持?
其一就是因为这里距离租界仅有一条河,日军怕重炮会误伤租界,不敢随便开炮。
第三,日军在上海作战比较被动。
同东北完全不同,日军在上海合法驻军只有几千人,加上武装日侨最多不过1万多人。
相反,918东北日军就出动了3万主力。
所以,一旦我军首先攻击上海日军,日军依靠数千人是顶不住的,必须要求国内支援。
以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它不可能从上海撤军,只能大量援助上海。
所以,如果希望改变日军进攻方向,在上海作战是最好的了。
总之,选择上海作为战场是没错的。
而813淞沪会战,才是真正的一寸河山一寸血,我军伤亡非常惨重,但日军也付出巨大代价。
上海苦战3个月,日军伤亡数万人,战略的中心成功从一马平川的华北转移到水网纵横,日军重武器难以发挥威力的江南。
二战时德国向哪些国家派出军事顾问和淞沪会战德国专家建议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