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曹丕不杀曹植的问题,以及和曹丕为什么不建议杀曹植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
争夺世子之位。
古代庶出儿子是没有资格继承爵位的,嫡子才有资格继承。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而曹植是曹操的嫡三子,两人的母亲都是武宣卞皇后。因此,曹丕和曹植两人都有资格继承魏王之位。除了此二人,曹彰和曹熊两人也是卞皇后所生,也有继承权,但曹彰是一个武夫,曹熊懦弱,两人竞争不过曹丕和曹植。
为什么曹丕不杀曹植
一、曹植没了威胁,曹丕再心狠手辣,也不必杀了他。
二、卞太后维护曹植,使曹丕难以下杀曹植的决心。
三、曹植夹着尾巴做人,一点过错也不敢再犯,让曹植抓不到把柄。
曹植写的《七步诗》使得曹丕没有杀他,对吗
??从目前史料看,这个说法证据不足,难以令人信服。曹丕逼曹植七步作诗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其后就是(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包括(晋)陈寿的《三国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如果真有其事的话,两部官方权威史书当有记载,这关系到对文帝曹丕的人品和气度的评价问题。据《三国志》记载,对于曹植只是残酷打压永不重用而已,并没有置他于死地的念头。就是曹叡继位后也是沿袭这种做法,并没有改弦更张。
??毕竟曹丕与曹植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是同父同母的骨肉兄弟。虽说当年太子之争,免不了有一番激烈博弈。但随着曹丕登上大位,铁腕清理了政敌。“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另一个羽翼杨修也早已被曹操诛杀,这样曹植的势力已消灭殆尽,对曹丕是构不成任何威胁了。杀他无益还自损形象,这种得不偿失的事,精明的曹丕是不会干这桩赔本买卖的。
??二人相比,曹丕的能力也远在曹植之上。就文才而言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的,他们都有名篇佳作流传后世。尽管曹植的文才似乎响亮点,特别是谢灵运评价曹植的“才高八斗”之说,更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但曹丕的文才也是杠杠的,不管是诗信还是文赋。特别是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论文专篇的开始,有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奠定了文学批评的基础。
说到底,曹植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才华横溢的文人而已,且恃才傲物,任性而为,酗酒无度,屡误大事。终至“植宠日衰”,被曹操抛弃。而曹丕就技高一筹,显示了政治家的谋略。《三国志》:“……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即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看来还是曹丕八面玲珑,会笼络人心,大家都为他出力,胜出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除了上面这些因素,曹丕当时还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现实情况,就是二人的母亲卞氏还健在。即便曹丕再心狠手辣,也不能不顾忌他母后的感受。这是个德才兼备,母仪天下的厉害角色。既有政治智慧,又是包容一切亲情的女强人,她是有很大的话语权的。她绝不会容许自己的两个儿子之间这样伤害。曹丕作为一国之君,不会不考虑用作诗这种游戏来定夺别人的生死,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恰恰相反,裴松之批注《三国志》引用《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这段自证清白的话,是对当时流言蜚语的有力回击。后继者明帝曹叡也是沿用这个政策,放而不用,弃置一边。致使曹植“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至于后人讲到骨肉相残,就拿这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说事。其实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故事,单凭《世说新语》和《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当佐证是没有说服力的。前者主要是记载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遗闻轶事的,后者是演义的,两者都是小说不是史书。特别是《三国演义》带有极大偏见,以丑化曹操父子,颂扬刘备为正统作为出发点,添油加醋地对历史人物事件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演义夸张,它的真实性必然是大打折扣的。
曹植作为一代名士,文坛奇才,报国无门,生不如死。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抑郁而死。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他个人性格决定其命运的必然结果。至于那七步诗的故事,也是至今存疑,站不住脚的。揭秘曹丕到底因为什么要杀曹植
当初曹丕刚刚接了曹操的班。但是由曹操的儿子有好几个,都想接班,而曹植是很爱曹操宠爱的一个儿子,才华也胜过曹丕。所以曹丕就想杀了他,以绝后患。
好了,关于为什么曹丕不杀曹植和曹丕为什么不建议杀曹植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