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出来能干什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出来能干什么以及为什么不建议学新闻史学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感觉看正史的人越来越少,看野史的人越来越多
历史窗外,木桥观点。
这要从现代人的生活说起,当下,信息大爆炸,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完全没有了以往靠信息不对称就大赚特赚的机会,每个人的生活都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生活节奏太快,这就出现了快消费,对于知识的获取也是如此。
试问,有多少人会在难得的闲暇时间里,用一个小时专心认真的去研究二十四史呢?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看一些搞笑类、奇特类的文字和视频,作为短视频领域的佼佼者,某手,某音,某瓜为什么会火?
这说明老百姓没有耐心和时间去看长篇大论,在15秒内完成一次信息对接,何必花15分钟?
猎奇,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好奇心扩大了人类的视野,造就了各种发明创造,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现代人也一样,拿上学来说,一本正经授课的老师大多不受孩子门的喜欢,而偶尔调侃或者用风趣的语言授课的老师,孩子们听得很认真。
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正史记载的都是平铺直叙的事件,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在某地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导致发生了什么,最后影响是什么,平淡无奇,引不起不爱历史的人的兴趣。
而这个某人在当时,有正史没有记载的轶事,展现的是与人们印象中完全相悖的一面,甚至说彻底推翻了他在历史上的评价,这样的“知识”符合人们猎奇的心理,能抓住读者眼球。
比如孙悟空竟然是大禹的儿子,只是和启是同父异母;安禄山反唐是因为杨贵妃不愿意继续给他洗澡了,等等,这类爆人眼球的视频、文章、观点,能抓住绝大部分人的好奇心,不火才怪。
有需要,就有市场,当这样的野史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的手机里,书本里,电视电脑里时,正史就被束之高阁了,因为“知识”量太小。
久而久之,愿意研究正史的人慢慢就变少了,毕竟,研究是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身体成本的,而目前,社会上似乎形成共识:时间就是金钱,赚钱得来的现实快感比正史带来的精神收获要多的多。
让我干与赚钱无关的事?这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房贷车贷怎么办?没娶没嫁的怎么办?忙里偷闲看会儿奇闻异事高兴高兴得了。
看,这就是现实,当人们不愿意直面正史的知识时,野史的“知识”定会越来越火,甚至形成完全碾压态势。
于是,谣传、失实、夸张的“知识”就成了生活压力下的解压工具,看完身心愉悦,似乎还涨知识了,还能作为吹牛、闲聊的谈资,岂不快哉?
水平有限,难免疏漏,欢迎指正。
未来的史学家将如何评价我们这个时代
未来史学家还是会说,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对的,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也完全正确,就算再富裕的日子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忘记。
改革开放的政策也是对的,人民生活越来越提高,达到了小康水平,国家也越来越富强,实现了民主,公正,文明,法治的社会。
为什么有人说《百家讲坛》里部分学者的水平只有二流
被《百家讲坛》“名嘴”忽悠的一次体验
这两天,在我们自己举办的一场文化讲座中,我们恰好请到了曾经“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名嘴,他曾在《百家讲坛》中讲过“二战风云人物”和《孙子兵法》等内容(名字我就不提了),还上过中央7台的许多军事节目。
那场活动,我们请了三位嘉宾,时间是两个小时。作为主持人,原本我打算,每位嘉宾先说十五到二十分钟,然后三位嘉宾就某一问题讨论。
第一位嘉宾比较年轻,说话磕磕绊绊,没有控制好时间,在二十分钟的时候被我叫停。第二位发言的就是这位“《百家讲坛》名嘴”。我们规定的议题是“战争与文明”,没想到一开口,就已经谈“飞”了。从《孙子兵法》到现在国际政治,国际战争,再到晚清军事落后,毛泽东军事战略的伟大等等,无一不有。
王立群(以使用现代语言讲历史而深受欢迎)
他一开口,的确如同说评书一样,内容扣人心弦,在背《孙子兵法》和“毛主席诗词”的时候,抑扬顿挫。语调也有高有低,在谈某个内容和故事的时候,也懂得设置悬念。
但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两点,那就是时间和主题。没想到,他一敞开话匣子,就是整整四十分钟。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第三位嘉宾还没有发言。第三位嘉宾虽然不像这位名嘴那样知名,但他也是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我当时心急如焚,却又没办法打断,因为他环环相扣,沉浸在自己的演讲内容中。
虽然现场观众很爱听,但是,他一开口我就知道,他所讲的内容,曾经是在很多节目中讲过多边遍的内容。
《百家讲坛》选主讲人的标准:会讲故事更重要整场活动颇为失控。在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就《百家讲坛》讨论了一番。第三位嘉宾说,他曾经也被邀请上《百家讲坛》,但是被他拒绝了。他说,你看现在上《百家讲坛》的人,更多的是搞文学的人,他们知道怎么讲故事,怎么讲那些大家爱听的内容。
马瑞芳这本书的书名其实也说明了《百家讲坛》的本质
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说法(其实学历史的也不在少数),但是作为一位曾经的“《百家讲坛》谜”,我很清楚《百家讲坛》的运作方式。曾经捧红了易中天、于丹、阎崇年等学者的,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过,《百家讲坛》毕竟不是大学课堂,要想生存就必须研究市场、抓住市场,必须把大众放在首位,即使有些学者研究的话题再好、再精,但是讲得不好,我们也不需要。万卫说:
我们不对主讲人在学术问题上做太高的要求,只要他的演讲能够吸引住观众就行,只要他自己讲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可以。相反他们的演讲假如太学术化了,我们还不会同意,还会逼着他们把“学术化”的问题给“通俗化”,否则就别讲。易中天和原《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由此,其实就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奠定了基调。只要故事讲得好,根本不在乎他是不是在学术圈有所造诣。所以,我们才能在《百家讲坛》中看到许多在学术界默默无闻,甚至所在学校非常差的老师(不是说差的学校就不出好老师,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是,学校差,好老师的比率就少)。
《百家讲坛》说到底还是“娱乐化”产物《百家讲坛》其实说到底,他还是节目“娱乐化”的产物。他只是打着传递权威知识的旗号,以学者的身份背书,进行迎合观众的一档节目。当然,我们这个时代,不能反对节目的“娱乐化”,毕竟人家也要生存,而且我也觉得,有些人爱听《百家讲坛》,总比他们没有这个节目而去看真人秀好(我这里也没有贬低看真人秀节目的意思。有些人喜欢在下班之后,放松身心看真人秀也挺好)。
《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康震
我记得,现在颇为知名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第一次上电视讲“李白”的时候,讲得非常学术,效果也非常不好。此后,他曾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康震说,其实他自己就是不断的在接受《百家讲坛》栏目组的改造,教给他怎么讲故事,怎么设置悬念。后来,他的“苏轼”系列一出来,立即受到追捧。现在,他又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火爆得一塌糊涂。但是,恕我直言,康老师在学术方面,真的太一般了。
综上所述,其实我们就知道,为什么《百家讲坛》多是二流学者了。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出来能干什么
新闻学分为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新闻业务三块。就业方面,主要是为媒体(报纸、广电、网络等)输送新闻记者和编辑。当然,也有学生去企业当企划、文案、外宣之类。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又有网络传播、广告学、公共关系等分类)两类。理论传播学与上述的新闻学中的新闻史学,应该是新闻传播学学理方面最重的学科,而应用传播学则是就业面最广的学科。
关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出来能干什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