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历史上一些皇帝不生前立太子,皇上会是什么心态或是什么心理,以及为什么唐太宗不建议做太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历史上一些皇帝不生前立太子,皇上会是什么心态或是什么心理
在古代皇帝立太子也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弄不好,骨肉相残,血染宫廷,皇帝不生前立太子是在被逼无奈下的选择,他在生前早立太子,会有几大难题,
第一,太子过早确立,多数大臣会讨好太子,太子势力慢慢扩大,成为太子党,影响皇权,有时对皇权构成威协,如唐太宗立李承乾为太子。
第二,太子如果过早确定,后面弟弟们的功劳和威望会超过太子,对太子构成威胁,使太子和弟弟争位,难免兄弟相残,就象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一样。
第三,皇帝对自己的寿命期望太高,有的皇帝登上皇位后,因为这个职位来的不容易,都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干一段时间,可是有些皇帝却因身体原因,来不及立太子就匆匆离去,这就给朝廷带来了危机,匆忙立太子,就像秦始皇一样,在巡视路上去世,赵高弄权,胡亥登基,使秦朝快速灭亡,还有就是,皇帝怕早立太子出现争端,是先将册立太子的圣旨藏起来,等去世后再宣布,像康熙一样,这个方法虽然很好,能在皇子们不知道谁是太子的情况下,齐心努力,展现才能。但缺点是,所藏圣旨被某些皇子知道后,容易篡改,失去皇帝的本意,但能篡改圣旨的,也不是平庸之辈。
都说皇帝们权倾天下,无所不能,但立太子,是他们很难办的事情,选择一位好的太子,能把自己的事业继承下去,发扬光大,选择不好了,辛辛苦苦得来的江山,就拱手送给了别人,真让皇帝们费尽了心机。
老八在朝野上下有那么多支持者,康熙为什么不选老八为太子
我们总是说清承明制,而在立太子后的布局这个制度上,却是清承晋制,甚至最后一样的失败过程。
一个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一个清圣祖时的“九子夺嫡”。
贾后把愍怀太子拉下台,对她有什么好处么?贾后全族被杀为愍怀太子偿命。
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把太子胤礽拉下台有什么好处么?胤禔终身圈禁,胤禩黜宗籍。
晋惠帝时,贾后的母亲郭槐就劝说贾后,要正视愍怀太子司马遹已经长大的事实,正视太子司马遹是未来的皇帝,把贾家的利益与太子司马遹的利益尽量捆在一起,与太子司马遹共治天下,才是维持贾家尊贵地位的长久之道。【注1】然而贾后和贾家少壮派力量没有听从郭槐的话,而是废杀了太子司马遹。最后,很快贾后全族为愍怀太子司马遹偿命。
对胤禔和胤禩而言(胤禔和胤禩为同一个政治团体先后的领袖),正视1岁半即被立为皇太子的胤礽是无可争议的未来皇帝,在这个框架下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最符合他们的利益的。然而,他们选择了跟贾后和司马家的那群王爷一样的路,一心要把太子胤礽拉下台。
1726年胤禩死于幽所,1735年被幽禁26年的胤禔死于家中,如果他们读历史的话,在临死前,他们有没有想到公元300年被废杀的贾后以及之后“八王之乱”中相继被杀的王爷。也许他们曾经以为自己比贾后和司马家的那群王爷聪明,然而最后他们跟贾后和司马家的王爷一样的失败。1400多年的历史长河,历史又重演了一遍。
老八当不上太子很正常,能当上太子才不正常。
很多人思考康熙朝立储之争,站在很多皇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不站在康熙帝的角度。
从胤禩一派的角度说:胤禩足够优秀,所以,皇帝应该废掉太子胤礽,立胤禩为太子。
当然了,从胤禔等人角度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从康熙帝的角度就是:这是在痴人说梦。
皇太子是什么样的位置?皇帝唯一合法的继承人。是天下利益汇聚之地。这个位置岂是你想坐上去就坐上去的。你也太把自己当根蒜了。
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嫡次子,想取代嫡长兄长李建成的太子地位,那是带领自己的小弟,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和全族人的前途,用玄武门之变的鲜血搏出来的。
有没有庶子取代嫡长子成为皇太子的?有!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他能当太子,他哥哥李成器当不了太子,因为他爸爸睿宗的皇位就是靠他夺下来的。面对如此牛X无比的李三郎,即使是庶子,他的哥哥嫡子李成器也只能主动退让太子位。【注3】而实际上,睿宗也就是在皇位上走个过程,就退位给李隆基,自己当太上皇去了。
【注3】睿宗即位,与侍臣议立皇太子,佥曰:“除天下之祸者,享天下之福;拯天下之危者,受天下之安。平王有圣德,定天下,又闻成器已下咸有推让,宜膺主鬯,以副群心。”睿宗从之。
胤禩有哪点能和唐太宗、唐玄宗比呢?
如果胤禩有唐太宗,唐玄宗的水平,康熙帝敢不立他为太子么?
再早一点的历史中,面对外戚、功臣、以及世外高人的共同支持的太子刘盈,汉高祖刘邦最后终于不敢坚持废太子了。【注4】【注5】
【注4】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注5】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胤禩如果真的有这么强大的支持力量,康熙帝敢不立他为太子么?汉高祖作为开国皇帝,面对如此强大支持太子的力量,都不敢再坚持自己的想法立赵王如意为新太子了,康熙帝作为一个继承父祖之业的皇帝,如果胤禩真的是众心所向他还敢坚持复立胤礽为太子么?
雍剧里给我们讲述的一个童话故事就是,太子之所以能当30多年的太子,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包括网络上的很多历史爱好者、甚至一些三流的历史学者的文章里也是这种观点。
太子胤礽之所以1岁半就被立为太子,确实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而实际上历史上能成为太子的人,除了皇帝没有嫡子,其余情况下基本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是皇后。母亲是皇后所以当太子怎么了?母亲是皇后当太子是常态,母亲是皇后当不上太子才是非常态。
但是他能当36年的皇太子,显然就不是什么子以母贵这么简单的事了。汉武帝的太子刘据,7岁立为太子,38岁起兵失败自尽。东汉光武帝的太子刘强,2岁立为太子,19岁被废。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即愍怀太子,12岁立为太子,23岁被废杀。唐太宗的太子承乾,8岁立为太子,26岁被废。唐高宗的太子李弘,5岁立为太子,23岁猝死,死因存疑,随后其同母弟,22岁的李贤被立子,太子26岁被废。唐玄宗的太子李瑛,10岁立为太子,32岁被废杀。这么多太子中,能在太子位上坚持20年以上的只有三位,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在太子位31年,唐玄宗的太子李瑛在太子位22年,清圣祖的太子胤礽在太子位36年。两晋南北朝的一群被废杀的太子,或者登上皇位不久就被废杀的太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只要多看点史书,对社会,对人情世故多点了解的人都绝对不敢认为胤礽能居储位36年,是单纯依靠所谓的“子以母贵”。【注6】【注7】
【注6】初,帝以太子不慧,恐不堪为嗣,常密以访后;后曰:“立子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也!”【注7】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
在康熙47年一废太子前,你能从清朝官方史书上找出康熙帝玄烨这样公开表达对皇太子胤礽能力不满的言语么?
一个皇太子的能力怎样,皇帝最有发言权,因为只有皇帝最关心自己的江山能否一世二世乃至万世的存续下去。而官僚们,不管嘴里说着多么冠冕堂皇的道理,他们在乎的都是自己的利益。
一个儿子能力怎样?他的父亲最有发言权,尤其是这个父亲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
而事实上,别说胤礽当太子的时候了,即使他被废黜后,康熙帝依旧对他的能力表达肯定。【注8】【注9】【注10】
【注8】朕初次中路出师,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注9】皇太子胤礽,久践青宫,夙标誉望,克殚诚孝,笃守恪恭。【注10】二阿哥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
这三次评价,分别是一废后和二废后的评价。
“英雄惜英雄”“英雄相惜”,能让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能力,长达40多年都持肯定态度的,绝不会是所谓因为他的出生,只会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他本人足够优秀。
既然皇太子能力没任何问题,胤禩也没唐玄宗那样的水平,那从康熙帝的角度喜欢皇太子胤礽不喜欢胤禩有什么奇怪呢?
至于有部分大臣支持胤禩,跟康熙帝有什么关系?如果让那些大臣真的能选择,他们还想选择自己当皇帝呢,难道康熙帝就要把皇位也让出来?
历史上,唐太宗和唐玄宗都成功上位了,然而,历史上试图上位却万劫不复的失败者是数不胜数的。东吴孙权之子鲁王孙霸、西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唐肃宗之子越王李係;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如果古代无数政治强人做出来的皇权布局,能让你随便破局上位,那“家天下”早就消失了。
胤禔胤禩也许认为他们会是唐太宗唐玄宗那样的幸运儿,可是最终他们的名字只能与东吴鲁王孙霸、西晋八王、唐越王李係这些人放在了一起。
文章开头的提到的清承晋制,指的就是康熙朝立太子用的是晋武帝司马炎开创的制度,可以称之为“晋武帝模式”,这套模式与官僚政治成熟时,立太子后,就把其他皇子打发到封地去的“明太祖模式”所不同的就是。面对强大的贵族势力,不得不给太子配置强大的个人班底,以用于老皇帝去世后,太子登基时,能够有足够的势力对抗贵族集团。因为愚忠皇权的古人只存在于某些人的想象中,皇权之所以能够高高在上,是因为有巧妙的权力布局来牵制各方利益集团。在为太子配置了强大的东宫班底后,为了太子的势力不失去控制,皇帝不得不安排其他皇子牵制太子。俗称太子主政次子主军,或者太子次子并重。这套模式下还会辅以外戚势力、诸王势力对太子皇子的势力进行再牵制。康熙朝先用来牵制太子的是直郡王胤禔,复立太子后是贝勒胤禩。
这些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斗的皇子们,并不是皇帝当真对这些不是太子的皇子有多疼爱,才给予超乎常规的厚待。如大皇子胤禔,八皇子胤禩这样,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竞争制衡的皇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如东吴孙权之子鲁王孙霸、后赵石虎之子石韬、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唐肃宗之子越王李係、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他们的结局也都大同小异,因为面对巨大的权力诱惑时,他们总是想着能再上一步,就会取代太子成为皇位继承人,而最终他们大多成了万劫不复的乱臣贼子,所以诸葛亮郭子仪才被人传颂。
【注1】广城君郭槐,以贾后无子,常劝后使慈爱太子。贾谧骄纵,数无礼于太子,广城君恒切责之。及广城君病,临终,执后手,令尽心于太子,言甚切至。又曰:“赵粲、贾午,必乱汝家事;我死后,勿复听入。深记吾言!”后不从,更与粲、午谋害太子。《资治通鉴》
【注2】这位大拿是泪痕春雨
【注3】《旧唐书》
【注4】《史记》
【注5】《史记》
【注6】《资治通鉴·晋纪》
【注7】《资治通鉴》
【注8】【注9】《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四十八年
【注10】《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五十七年
我是林一,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大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点关注不迷路,我会持续的为大家带来关于历史的知识和秘密。
李渊两次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为何李世民坚决不肯当
公元618年,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渊)
题主所说之事在《资治通鉴》有这样记载:“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上谓世民曰:“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世民拜且辞。及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
这段记载是否经得住推敲呢?1、《资治通鉴》、《旧唐书》及《新唐书》依据的史料,主要来自于唐朝的《高宗实录》和《太宗实录》。而这两本书,是经过房玄龄等当时的太宗文臣编辑整理过的,非常不可靠。历史是编织统治者杜撰的”所以,这些史料是否是真实历史记载很难说。
2、南北朝因为废长立幼,太子位置不稳,多少国家兄弟相残;隋朝杨坚就是废长立幼,结果杨广登基,导至国家土崩瓦解的教训就在眼前。李渊作为一名老政客,哪能在唐初建作出废长立幼的愚蠢之事,后来李渊实际上早早就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也证明这了这点。
3、《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举事反隋的主意是李渊自己拿的,而非李世民所出。因此“上(李渊)之起兵晋阳也,皆秦王世民之谋”之话定为假,所以就更不可能有李渊认为李世民功大,要立他为太子之说法。
(李世民)
4、太子李建成在当时山东,关中,包括长安全部帅兵打过的,功劳太大,又有贤德之名,很多人都暗中追随,形成了太子党的。李渊后期有意的扶持李世民,逐渐形成了秦王党。如李世民二次坚辞不受为什么要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才是真实历史。所以就是李世民洗白自己的之说。为什么古代太子最后都当不了皇上
封建帝制下,皇帝和作为储君的太子正是天敌,这是他们父子间关系再好,也不可避免的,同样不以任何人意志、道德、感情为转移。甚至可以算一种“
囚徒困境
”。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并不可能单凭一个名号,便掌握整个国家政权,而必须要有自己相应的心腹集团,来作为执行权力的工具。正如盲目愚忠于皇权的古人,只存留在某些人的想象。
虽然历史上确实有如诸葛亮、如岳飞这样品德高尚的圣贤,但是对绝大多数贵族和官僚而言,他们当忠臣只不过是因为背叛的代价太高、亦或是做忠臣可以给自己与家族带来更多的好处罢了。——就比如司马懿如果死在魏明帝曹睿之前,也肯定是个履历非常好看的“大魏忠臣”。
因此,从每个皇帝的角度,为了自己死后,太子接班时能顺利压制朝堂上的贵族、官僚而掌握大权,不被他人篡夺,必须要在自己在位时,就竭力培养他的威信,为他扶植相应的心腹集团;但是拥有强有力心腹集团的太子,同时又必然会成为整个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因此反过来就变成皇帝自身的心腹大患。
而大多数皇帝对此两难问题的的常规解决办法,通常都是另外扶植一个或几个儿子,示之亲近,宠以名位,给予超过寻常皇子的大权,有意无意挑动让他与太子相争,让他们来彼此制衡,互相争斗,这样就不能对皇帝自身造成威胁了。
就以清朝著名的“九龙夺嫡”为例,康熙帝玄烨先扶植了皇太子胤礽的势力作为“太子党”,作为自己死后、将来接班之用,又担心太子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才会相继扶植大皇子胤禔的”大爷党“,八阿哥胤禩的“八爷党”,对胤礽长期进行牵制。
等到胤礽发动政变未遂被废,胤禔也被囚禁,为了牵制此时势大的胤禩一党,康熙又扶植了四皇子胤禛的“四爷党”和十四皇子胤禵的“十四爷党”,以皇位为诱饵,让他们三方相争,最终胤禛胜出,在康熙帝死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事实上,历史类似“九龙夺嫡”这样控制在一定程度内的夺储争斗,都是那些皇帝有意放纵才会产生的,如大皇子胤禔、十四皇子胤禵这样,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竞制衡的皇子们,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如后赵石虎之子石宣、石韬;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
这些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斗的皇子们,就是因“家天下”制度而必然产生的磨刀石和牺牲品,并不是皇帝当真对这些不是太子的皇子有多疼爱,才给予超乎常规的厚待。谁都知道,他们在老皇帝真正中意的储君接班后,必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而理想状态下,太子们也正是在与其兄弟的竞争中,一步步磨练成为合格的帝国接班人。
只是这样的如意算盘,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掌握好分寸,也并不一定如始作俑者之意,太多时候磨刀石太硬,往往把要磨的刀给折了。甚至刀子厌恶这种被磨淬的状况,而反过来直接去伤主人。所以历史上的石虎、唐太宗、康熙帝,都遭遇了太子谋逆的悲剧。而如汉武帝太子刘据、唐太宗太子李承乾,还有康熙帝太子胤礽等,都是如此成了历史上可怜的悲剧人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这数百年的列朝各国,更是几乎每一次皇权更迭都伴随着刀光剑影,失败者万劫不复,并被加以各种污名。之所以各种奇葩禽兽行为的帝王往往出于这几朝,便是因为史书上的他们,不过是胜利者想让后人看到的形象罢了。
一直到河阴之变与侯景之乱,“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和“宇宙大将军”侯景这两个杂胡,一北一南把贵族集团大清洗了一番后,那些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形象才变得好看了些;
一直到北宋时,彻底确定了儒家文官士大夫在朝堂的主导地位,只要拥有正当名位,即使没有雄厚自家班底的太子也可以顺利登基与施政,皇帝不再需要把过强的势力留给太子来制衡贵族集团了,皇帝与太子之间的矛盾才变得和缓了些。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皇帝、太子、亲王们并非是各个人品败坏为争皇位利欲熏心;宋代明代的皇帝、太子、亲王们也并非是各个注重亲情遵礼寡欲;一切皆是制度与形势使然。
而到清朝康熙年间,之所以会重现规模甚大的皇子夺嫡之争,和满清政权的八旗体制,等同于复古了一个贵族集团,干系甚大。
真正能让皇帝和太子父慈子孝,立储争储过程温情脉脉,太子与其他皇子兄友弟恭的顺利接班,确实历朝各代也找不出几例。如果皇帝本身还是明君雄主,有足够胸怀与魄力去栽培储君,那就更少了。
历史上的有作为皇帝,顺利传位给成年太子,而过程中不起风波的,也没有对王朝造成危害的,大约也只有汉文帝传汉景帝,汉宣帝传汉元帝,汉明帝传汉章帝,魏文帝传魏明帝,齐高帝传齐武帝,周太祖传周世宗,宋太宗传宋真宗,清世宗传清高宗,清高宗传清仁宗这些例子,
而汉景帝传汉武帝,汉光武帝传汉明帝,唐太宗传唐高宗、清圣祖传清世宗,从结果上说算是不错,但也都经过替换太子的大风波。
——由此可见:
为君难,为太子亦不易。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历史上一些皇帝不生前立太子,皇上会是什么心态或是什么心理和为什么唐太宗不建议做太子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