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科知识网

31百科知识网

为什么元清统治者没像北魏那样推行全盘汉化政策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历史书上有没有讲北魏的汉化为什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历史书上有没有讲北魏的汉化为什么以及汉字为什么不建议废除汉姓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2. 为什么越南、朝鲜、韩国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3. 历史书上有没有讲北魏的汉化为什么
  4.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汉人的胡化,古已有之。广义的说,从汉语文化圈移民到欧美,后代变成“香蕉人”,也是一种胡化;狭义的说,胡仅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这种胡化也是历史悠久。胡化,也有深浅之别,像唐朝武惠妃试穿胡服,杨贵妃跳一支胡人舞蹈,这些很浅,甚至都算不得胡化;深度的胡化,除了语言、生活习惯、服饰的胡化,还伴之以民族心理认同的变化。我以清朝的例子说一说。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八旗通志》记载,在创业时期的400个牛录中,就有汉人牛录16个,有满洲蒙古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308个满洲蒙古牛录中,也有编入了少量的汉人。

随着后金、清朝的不断壮大,旗下的汉人也逐渐增多。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一年(1629~1638,天聪三~崇德三),十年中四次破关而入,掳掠汉人约二三十万。入关后,畿辅一带被迫投充旗下的汉民大约5万人。这些沦为奴仆的人,绝大多数被编入了满洲旗下。

《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掳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指满洲人)无别。”被掳汉人女子,无论为奴为妾,衣服穿戴均改满洲式样。这些汉人子女,自幼在满洲人家庭内生活,最易被同化。何况当时满洲人正处盛朝时代,依仿满俗是一种时尚。他们在讲满语、着旗装的同时,生活起居无不率同满俗,男子剃发,女子天足,放弃汉姓,改称满名。

满洲旗下一部分汉人,原来是辽东地方的平民,因为在关外时期曾与满人一同戍守边台,被称作“台尼堪“。入关后,他们的子孙仍与满洲人同编一佐领,享受同等的待遇。随之,陆陆续续的将汉姓隐去,改用满姓满名。取“台尼堪”中的“台”字的谐音,改姓“台”或者相近的“唐”、“谈”。化到这种地步,说明在心理上认同满人,而不是汉人。

乾隆五年曾经有过一个谕令,特准蒙古、高丽、尼堪(汉人)、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在清朝兴起初期加入八旗的族群,附于满洲姓氏之后。这些人与满洲人长期共处,感情深厚,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甚至心理状态都已经满化。所以清政府放心的批准他们载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法国传教士白晋称八旗中的汉人为“鞑靼化的汉人”。

为什么越南、朝鲜、韩国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

为什么越南、朝鲜、韩国人的名字都可以用中文去替代?其实这个答案挺简单的,因为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长期使用汉字,所以用汉字写他们的人名早已成为了一种规范。因此虽然这些地区现代已经很少使用汉字,但其人名的传统规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现代多数人名仍然可以用汉字精确的写出来。那么这些国家人名究竟发生过怎样的历史演变呢?越南汉字姓名的历史

许多喜欢历史的朋友估计都知道,越南北部在公元10世纪之前,其实曾经长期是各个中原王朝的领土。从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始皇派赵陀南征百越之时起,越南就开始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显著影响。所以基本上越南这个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始于这个时期。

但因为之前越南这块土地距离中原距离很远,所以在中原文化来到越南之前越南当地人是如何取名字的在后世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现代人也基本无从知晓。但通过中原文化传入越南之后的一些蛛丝马迹,似乎也可以推测出之前越南人名的一个特点,即当时可能越南当地民族并没有姓氏这个概念。

(越南姓氏基本都源自中国,图为越南主要姓氏:阮陈黎范黄潘武邓裴杜……)

这样说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现代越南人的姓其实都是汉姓,而且基本上全都是公元前112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之后,在当地派驻的官员给当地人指派的姓氏。当时在汉朝将越南北部纳入领土之后,实行了与中原基本一样的治理方式。也就是在越南北部也建立了户籍制度,以方便管理。但因为当时越南当地人多数都没有姓氏,所以几乎每个地方都有无数同名的人,因此汉朝官员为了方便管理,就从汉姓里随机选择,指定成为当地人的姓氏。而在很多时候,这些身为父母官的官员干脆就把自己的姓氏给了当地人当姓,所以有些人认为,目前在越南占据了将近一半人口的阮姓,有可能就是汉朝时某个汉朝派驻当地的官员的姓氏。

(这些词在越南语里都代表汉字)

而这个官员指定姓氏的过程反过来也说明了早期越南当地人是没有姓氏的。当然,因为越南北部曾经有一千多年一直是中原王朝领土,所以在此期间迁居越南北部的中原人也有一些,而这些人后来和当地人融合,也把自己的姓氏带到了当地。但无论怎样,后来越南人的官方姓名就一直是用汉字写成的汉式姓名了。而这一点在公元10世纪越南自立之后也一直没有改变,有些文化的人则还会有表字。尽管后来越南人还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字喃”,但在书写正式姓名时,却仍然还是使用汉字书写,这也使汉式姓名成为了越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朝鲜半岛汉字姓名的历史

而和越南相比,朝鲜半岛接受汉式姓名的时间其实要晚不少。因此其在接受汉式姓名之前的人名也流传下来不少。比如在传说中,后来曾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的建立者叫弗矩内,其第三任国王名叫儒理尼师今,而这些名字明显都是跟汉字完全无关的名字,所以只是汉字的译名而已。

而根据朝鲜半岛的史书《三国史记》记载,朝鲜半岛上的汉姓是由新罗国王在不同时期赐给其臣民的。但现代研究认为这种说法比较片面,传说成分比较重,朝鲜半岛人名汉化的过程应该是伴随着儒学传入当地,当地向中原王朝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而这其中的转折点应该是发生在中原文化最为兴盛的隋唐时期。

(在汉式姓名普及之后到近代以前,每个朝鲜半岛的人名都是以汉字为规范)

但相比于越南,其实朝鲜半岛学习汉氏姓名相对来说一直不是特别的彻底。这一点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就是朝鲜半岛的多数平民一直到近代都没有自己的姓。姓氏在朝鲜半岛曾经长期是被称为“两班”的贵族阶层的特权和身份象征。而处在社会中下层的人群如果想有姓氏,就必须得到某个两班家族的批准,即同意认可其是自己家族的成员。有很多时候,平民要想通过这个途径获得姓氏,就必须要向两班贵族巨额酬金。而在朝鲜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的公元18世纪,这种作法一度泛滥成灾。比如根据一些统计数字,在今天的韩国大邱地区,在公元1690年时,拥有姓氏的两班家族还只占当地总人口的9.2%,到公元1729年,这个比例就增加到了18.7%,而到公元1858年,当地人里已经有70.3%都已经是有姓氏的“两班”家族成员了。而这其中大多数人其实都是花钱买的姓氏了。

(公元19世纪中叶的朝鲜两班贵族)

但即使如此,到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之前,在朝鲜半岛还是有一半左右的人没有姓氏,他们的姓氏都是在近代确定的。所以朝鲜半岛相比于越南在姓名这方面其实汉化程度是低一些的。而且因为朝鲜半岛距离北方草原地区不远,所以在历史上曾经臣服于元朝。而在元朝时期,当时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王朝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元朝的一个自治区,所以当时其王族除了使用汉式姓名之外,有时还会和元朝的蒙古贵族套近乎,同时拥有一个蒙氏姓名。比如高丽恭愍王本名叫王祺,但他同时还有一个蒙古名叫伯颜帖木儿。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朝鲜半岛受中原政治形势变化影响的结果了。

所以朝鲜半岛文化自从隋唐时代逐渐汉化之后,汉式姓名也成为了其规范人名,有1000多年是其人名唯一的写法,因此虽然朝鲜语(韩语)和汉语差异极大,但在取名时选择能与汉语对应的字词已经成为了规范做法,这也成为了朝鲜民族文化传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汉字使用减少之后的人名状况

但在近代,这两个地区因为历史的变故,汉字的使用范围都出现了急剧萎缩。其中越南在成为法国殖民地之后,从1910年开始强制推行以法文字母创制的新越南文字“国语字”,并在1919年废止使用汉字。自那时起,汉字在越南就逐渐退出了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到近代,还认识汉字的越南人已经是凤毛麟角,多数是一些年龄很大,上过私塾的老年人或者是一些专门学习中文的人。

(现代汉字在越南的应用基本只局限在一些传统节日相关的习俗里了)

因此多数现代越南人是不知道自己名字的汉字写法的,但多数越南人的姓名却仍然可以通过一套规范办法用找到准确对应的汉字。这套办法首先是姓氏表里找到各个姓氏对应的汉姓,然后确定其名字两个“字”的意义,通常也能找到对应的汉字。如果遇到同一个发音对应多个汉字的情况,那么在翻译时一般会根据惯例,即某个越南语发音通常会翻译成哪个汉字就翻译成哪个汉字,除非其本人指出自己名字的含义不是对应这个汉字。但因为现代越南会读汉字的人已经非常少,所以这种情况也很少见。

(汉字应用的减少使朝鲜半岛人名与汉字的对应关系也在减弱)

而韩国的情况则更加规范一些,因为在韩国每个人的身份证上都还会按照传统写上这个人的汉字姓名,而且韩国人在学校也都要学习1000多个汉字,所以韩国许多人的汉字姓名都还具有官方法律地位。但因为近年韩国年轻人的汉字能力也下降的非常快,而且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小,所以有许多人在给孩子取名时会使用朝鲜语(韩语)里的本土固有词汇,所以这些名字虽然也都有汉字写法,但有时候其实等于也是找到发音接近的汉字翻译过来的。而朝鲜在这方面情况也类似,虽然朝鲜不会在身份证上写汉字姓名,但其国民在学校所学习的汉字数量却比韩国要多,有2000到3000个,所以多数朝鲜人名也都能通过一定的规则与汉字对应。

所以无论是越南还是朝鲜半岛,因为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多数人名现代仍然能与汉字对应,也就是能用汉字精确的写出。但随着汉字在这些国家应用范围越来越小,所以其关联性变得越来越弱也是事实了。

历史书上有没有讲北魏的汉化为什么

当然有,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原谅在下浅薄,实在是不知道你这个“为什么”是针对什么问的。你是说为什么北魏要汉化?还是说为什么历史书上要讲北魏的汉化?

问问题要让读者清晰地知道你想问什么。

满人入关,逼汉人剃发易服,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全国

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当年的多尔衮、豪格等杀人魔头听到此等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小子啊,不是咱家不办,而是办不到啊!

努尔哈赤于1616年创建后金,根据蒙古文字母创立了满文,到1644年入关,满文从草创到普及也不过四十年光景,想必能正常使用满文的人口除了上层贵族,下层平民士兵基本上都还是满文文盲吧!

当年满清十万铁骑能破关而入,进而征服全国,一是得益于吴三桂等汉奸引狼入室;二是钻了明朝内乱腐败空档。仅十万铁骑的民族,其民众充其量人口不过三四百万,就算这三四百万人个个都是满文高才,拿出一半人口去一个有近亿人口的民族去办教育,推广满文,也只能是撒撒胡椒面,不咸不淡啊!何况满清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巩固政权,强化统治。

满清可以用马刀强迫一个民族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可马刀也不是万能的,你总不能拿马刀逼迫一个哑巴说话吧?剃发易服已经搞得天怒人怨,再用马刀逼迫人限期说满语,让人走投无路,那就只能拼死抵抗了,真要形成了象抗日战争时期那样的统一战线,亿万人形成血肉长城和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区区四五百万人在中原被吞灭只是早晚。

满清统治者中也不乏有识之士,知道入关的目的不是为了抢掠一把退回东北,而是为了建立一个满人统治的王朝,让满人高高在上,才符合满人最终利益。马刀可以建立政权,改变民族信仰,但要建立长久有效统治,还得有软的一手,那就是笼络,所谓两手都要硬,才能长治久安。

在满清政权强化和巩固了后,按理说应该有条件办教育推广满文满语了吧?可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五十年文化基础,比起一个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那还真的就是幼儿园水平还达不到。要统治好这样一个大国,还非得学好汉语不可,于是从康熙到平民,无不以自己有较高水平的汉文化为荣。虽然满文是官方规定的第一语言文字,但要想让它贯彻下去,还非得译成汉语不可,这样久而久之,第一语言文字逐渐成了摆设,满语也成了更小的小语种,再也回不去了!

为什么满清入关,中华还是中华,只不过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浩劫,尘埃落定,又能勃发生机?因为中华核心文化一刻也不曾断绝,文化传承不曾改变,而且还有发扬光大。

日寇入侵中国,那就不一样了,那真的就是亡国灭种之时!日本自甲午战争获取巨大战争红利后,大办教育,其识字率已达到现代国家水平,完全有实力和能力在占领区推广日语,推行日本文化。日据台湾五十年,吞并朝鲜四十年,就是所谓的皇民化成功实例。日寇投降,整个半岛如丧考妣,有几十万所谓皇民跟着剖腹陪葬。如果日寇真的能在神州大地建立起有效统治,用不了五十年,世界上真的就不会再有中华了。幸亏天佑中华,让日寇覆灭,让中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关于历史书上有没有讲北魏的汉化为什么,汉字为什么不建议废除汉姓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认识近现代的每一位大人物,但历史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

标签:# 北魏# 上有# 汉化# 我的# 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