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二战,日本士兵为什么都用一块白布来遮羞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二战中的日本冷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二战时期,日军编制是怎样的,一个联队长管辖多少人
二战投降前的日本军队编制师承西方,经过了多年发展后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特的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旅团-师团的编制体系
日军的分队,相当于班级建制,每个分队包括队长1人,步枪手8人和1个4人机枪组,合计13人。分队以下还能分解成2-3个战斗小组,可在机枪掩护下执行分队级战斗任务。
分队的上一级为小队,相当于排级建制,是日军最小的战术执行单位。小队的编制相对复杂,一般有甲乙丙三种编制方法,一个标准的日军小队辖7人小队部、3个分队和8人的掷弹筒分队(3具掷弹筒),合计54人,其他分队编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又条件的增减。
小队上一级就是中队(连级),日军的中队级编制相对稳定,一般辖1个中队部和3个小队,人数在180-250人左右。战时可加强重机枪、迫击炮、步兵炮等支援火器,战斗力相当于国军一个营。
偷袭八路军总部的日军益子挺进队仅有百余人,相当于一个中队
大队是营一级编制,日军大队以上编制基本属于随心所欲,不同年代不同部队的大队编制各不相同,兵力则在600到1100之间徘徊,不过兵力明显多于正常的营级部队。以一个标准的甲种师团野战步兵大队来说,其下辖1个大队部,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辎重中队和1个大队炮小队。共1100余人。这样编制下一个大队计有步枪500支左右,轻机枪36挺,重机枪12挺,步兵炮2门,还有可能得到若干反坦克枪和迫击炮的加强,战时除能得到上级火力掩护外,主力大队还会配属坦克进行支援,具备很强的独立作战能力。抗战期间,日军一个标准大队能吊打国军一个师,如果当年进入根据地的冈崎支队是这种编制,那八路军是无论如何拿不下关家垴阵地的。
日军大队不装备迫击炮而直接配备了92式步兵炮
说完了大队就是联队,日军联队相当于团一级作战单位,日军的联队编制复杂多变,除步兵联队外还有骑兵联队、炮兵联队等。我们常说的是日军的步兵联队,一个日军步兵联队除正常下辖的3个步兵大队外,还联队部、辎重队、炮兵中队(有的为大队)和各种支援部队。比如按1938年日军第五师团配置表上统计,一个步兵联队下合计有兵员3747人,马526匹,步机枪2590件,掷弹筒76具,轻重火炮14门,各种非机动车256辆。在抗战中,虽有很多日军联队长级军官(大佐级)被击毙在战场,却从未有一个日军步兵联队被成建制歼灭,这从侧面证明了日军联队的战斗力之强。
日军骑兵联队的编制比较特殊
旅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级别高于联队低于师团。步兵旅团属于早期侵华日军的常规战斗序列,受西方军事学说影响,早期侵华日军采用方块师编制,即1个师团辖2个步兵旅团,1个步兵旅团辖2个联队,约8000人左右。在战争中,日军发现原有编制较为臃肿,指挥不畅,因此逐步缩减编制,取消了旅团级建制,到抗战中后期,日军一个师团直辖三个步兵联队。
还有一种旅团叫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是为守备占领区和对付抗日武装而成立的独立作战部队,这些旅团直辖步兵大队,配属有炮兵、工兵、通信兵等支援部队,兵力在5000-6000左右。独立混成旅团灵活机动,战斗力强,具有丰富的反游击战经验,对抗日根据地的危害很大,被击毙在黄土岭的中将阿部规秀,就是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旅团长。
日军关于阿部规秀阵亡的新闻
师团是日军最高一级的常设编制,有甲乙丙丁4种编制的师团。抗战初期的日军常设师团为2旅团4联队,均为甲种师团,其中挽马师团2.5万余人,驮马师团2.8万人,战斗力相当于国军主力集团军。1938年后,日军师团改为三联队制,兵力维持在1.8万人左右,是为乙种师团。丙种和丁种师团属于战场日趋扩大后兵力不敷使用后的无奈之举,兵员和战斗力下降严重,因此不再赘述。
日军师团以上的编制为军-方面军-总军。这些编制不固定,根据战时具体情况进行抽调使用。总军是日本陆军在二战期间的最高编制,每个总军负责一个战略方向上的所有作战任务,总军下辖若干方面军,兵力从数十万至百万不等。二战中,日军先后建立了第一总军、第二总军、航空总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共6个总军。
日本关东军
方面军是总军的下级编制,下辖若干军。日军的方面军不太受人关注,在二战期间共建立了21个,大部用于太平洋战场。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派遣军下的华北、华中、华南派遣军都属于方面军编制。
日本的“军”同样不固定,会根据需要抽调组成,以侵华日军第11军为例,其最盛时编有7个师团又3个独立混成旅团,总兵力超过15万人,可独立执行战略进攻任务。
冈村宁次曾任第11军司令
最后,再附送一个“支队”。日军的支队属临时编制,一般为执行某种任务通过加强部分配属部队临时组成。通常在战前从各部队中临时抽调,战后解散回归原来建制。支队的规模大小不一,一般多为步兵联队+炮兵、骑兵、工兵各一部组成数千人规模的旅级支队,也有数百人的大队或中队级支队。台儿庄大捷中被重创的“濑谷支队”,总兵力估计接近万人,超过两个日军步兵联队之和,而偷袭八路军根据地的冈崎大队,仅有500余人,不足一个大队。
日军为夺取台儿庄专门成立了濑谷支队和坂本支队
二战中日军的军衔怎么区分
二战日军军衔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陆军大臣——元帅、大将;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总军(1945年编成,相当于方面军群)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方面军参谋长——中将;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军参谋长——少将;师团长(师长)——中将,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司务长——准尉、曹长;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组长——伍长、上等兵。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军衔的军人类别区分与陆军不同,分为士官(军官)和特务士官、准士官、下士官、兵(以上四类统称海军士兵)两类,其中后者又分成1944年以前、以后两个时期。海军士官军衔:将官——海军大将(海军上将)、海军××中将、海军××少将、海军代将(海军大佐担任少将职务,相当于海军准将);佐官——海军××大佐(海军上校)、海军××中佐(海军中校)、海军××少佐(海军少校);尉官——海军××大尉(海军上尉)、海军××中尉、海军××少尉!二战,日本士兵为什么都用一块白布来遮羞
我们看过很多影视作品,其中关于二战的,都会有那么一段,那就是日本兵的穿着,无论是相扑手,还是日本的武士,或者在战场上抓住的俘虏,当他们脱下裤子,看到的不是内裤,而是一块白布。难道他们都没有内裤吗?日本兵的内裤都是这种,而且白布的形状还各不相同,有的是四方的,有的是三角的,有的简直乍一看像现在的丁字裤。这个如果仔细观察的人肯定会发现,日本士兵身上都有。其实,这个白布片有个名词,叫做犊鼻禈,最早是源自我国,这个犊鼻禈其实也就是古代的内裤,在最开始,汉族的服饰里面是没有内裤的。而都是穿长筒的大礼服,这样穿起来很是不方便,而且费布料。而犊鼻禈的诞生就是改进,在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才子司马相如,在晚年很是贫苦,要当街做生意。而司马相如主要卖酒洗碗,如果穿着长衫很是不方便,而且长衫也很贵,于是其突发奇想,拿了块布,包在下半身,遮住关键部位,又利于干活,在夏天还解暑,因此,一时之间风靡全国。主要是日本大化改新,全面学习大唐,连穿着也细致的学习,这个犊鼻禈自然也就被学了去。而不同的是,后来的中国人发明了内裤,而日本人却一直很是墨守成规的坚持使用犊鼻禈,还改了名字叫兜裆布,其实用处就是内裤了。而且只能是日本男子使用,在和平时期是内裤,但是一旦战争失败可以拿来做白旗投降。在日本人剖腹的时候,还能拿来沾血,擦拭刀……可以说用处很多
在二战中,中国和日本对立,为何同属于协约国啊
那是一战,不是二战而且也不是绝对的对立,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势力进入中国,随后的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俄国,使得中国的维新派和革命派都认为日本的改革获得了成功,将日本视为老师,大量的留学生去了日本(包括蒋介石)日本为了巩固和消化胜利果实,提出了“兴亚理论”也就是强调亚洲黄种人与西洋白人的种族对立,认为亚洲黄种人是“单一种族”,因此应该通过同一种族“亲和”的方式实现“合邦”,建立以日本为盟主的“大东国”。
(大东亚共荣圈的前身)并且,日本还向孙中山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以期望中国进入内乱日本对德国宣战之后,只想抢夺德国在远东的势力,不想参与欧洲战争,拒绝了英国让日本派遣部队去欧洲参战的要求。为了收回德国在中国的权利,中国政府也向德国宣战,但是一战之后,国联却将德国在中国的全部利益转让给日本,这才激起了中国对日本的敌视。二战,日本士兵为什么都用一块白布来遮羞和二战中的日本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