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如何评价辽朝的一些知识点,和辽朝冷知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介绍一下辽国
辽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九年。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983年复更名"大契丹"。1007年辽圣宗迁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1066年辽道宗耶律洪基复国号"辽"。公元1125年被金国所灭。
辽末,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西夏共同抗金,后被金灭。辽朝宗室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分别建立了东辽和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辽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又被蒙古所灭。
辽朝强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展,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制,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以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有效地促进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辽朝
英文名称
LiaoDynasty
简称
辽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上京临潢府,汴京开封府,中京大定府
主要城市
辽阳府,析津府,大同府等
官方语言
契丹语,汉语
货币
圆形方孔钱
时区
东八区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
国家领袖
耶律阿保机,耶律德光,耶律贤等
人口数量
约900万人(12世纪初)
主要民族
契丹族,汉族等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儒教等
国土面积
489万平方公里(1111年)
时间
公元907-1125年
开国之君
耶律阿保机
亡国之君
耶律延禧
目录
1国号
2历史
3疆域
4政治
5军事
6经济
7文化
8外交
9社会
10帝王世系
折叠编辑本段国号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
史学界公论,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开封灭后晋,耶律德光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圣宗统和元年(983年),又改称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复号大辽。
关于契丹首次改国号为"辽"的时间,一般有937、938和947年三种说法。关于辽改国号的次数,一般学者都认同这样的见解,即辽太宗时改国号为辽,辽圣宗时复号契丹,至辽道宗时复改国号为辽。从众多辽代墓志中在契丹或辽的国号前都有"大中央"或"南瞻部洲"的字样来看,到辽道宗时,已经俨然以中国自居了。
也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辽曾九改九复国号,也就是说,辽曾改国号达18次之多。
"辽"、"契丹"二号的本义,"契丹"可解为"镔铁",乃民族之号;"辽"则国号,得名于辽水。也有学者认为"辽国"一号得名于"辽远"之意。有学者研究"辽"与契丹语"辽"的内涵,强调辽"双国号制"的意义。也有学者主张主张契丹是改"晋"为"大辽",而非改"契丹"为"大辽"。
辽朝国号变迁年代
汉文国号
非汉文国号
916-937年
大契丹
哈喇契丹[1](全称)
大契丹、契丹国、契丹(简称)
938-982年
大辽(燕云汉地)
大契丹(辽朝故地)
983年-1065年
大契丹
1066年-1125年
大辽
折叠辽代风俗
辽朝虽然是以游牧民族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契丹人建立的,但在其广大的疆域内,农业已经日益成其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部门,因此,他们与汉地一样,对立舂相当重视,视其为农耕生产的开始,举行相应的活动或仪式。
在立春这天,辽朝皇帝也模仿中原皇帝要举行隆重的鞭土牛以劝农耕的仪式,在民间也自有特定的活动。
汉地农耕习俗对契丹等北方民族的深刻影响,同时,又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立春时节立春幡、戴幡胜等在汉代已有之,在其上书宜舂之字在南朝也已流行,它们都是在汉地流行年代久远的习俗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