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刚看了电影《狗十三》,发现观众对女主的评论言论不一,你如何看待女主的人设,以及狗十三女主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你看过《狗十三》吗看懂了吗你长大了吗
《狗十三》是曹保平第一部用别人剧本拍摄的影片,这个剧是当年“北电”本科毕业生焦华静的毕业答辩剧本,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片中的“家”就是焦华静小时候的家)。
这是一部成长题材的影片,讲狗和十三岁女孩李玩的故事。片中以李玩与狗的关系为线索,串联起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从不要狗、慢慢接受狗、失去狗、寻找狗、被迫认下另一只相似的狗、慢慢接受、再次失去、再次寻找、第二只狗死去、到街头与第一只狗遇见放弃相认。整个过程十分清楚且充满张力,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李玩一步步进入成人世界。
曹保平个人很注重电影的叙事性,从镜头调度、构图、到音乐铺排、剪辑都极为讲究。
片中每个镜头如何拍都经过了导演的深思熟虑。故事开始时,在李玩与爷爷奶奶一起吃饭的场景中,导演选了短焦以拉远李玩与爷爷奶奶之间的距离,暗示了亲情的疏离;在狗走丢后,有一场李玩找狗的戏,导演使用了晃动的镜头画面并将时间拉得很长,长到观影者听到李玩声嘶力竭的“汪汪”声已经近乎麻木,而这正是导演埋下的一个伏笔,此刻不论是李玩还是观众的心理状态都已经被推倒极致了;随之而来的“家暴戏”中,导演选择将场景拉近,使镜头是作为叙事参与者存在,而非简单的记录者,观众的情绪随着父亲激烈的行为瞬间被引爆。而另一方面,李玩歇斯底里地奔跑与喊叫并非完全是因为狗丢了,更多的是对压抑的家庭成长环境的发泄:
“我不是非得要一只狗”。
插图:蝙蝠的视角暗示了李玩的心理,处在青春期的她同样的慌乱无助,处处碰壁。有网友说:青春就像闯进了教室的蝙蝠,紧张慌乱找不到出路。
除了镜头的调度,构图与配乐上,导演也颇具匠心。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李玩在窗台边,窗台边有很多铁栅栏,而镜头是从外面拍的。整个构图很像一个笼子,将李玩困在里面,极具象征意味:暗示了李玩在家庭及社会规则的束缚下对自由的渴望。另外,曹保平请了著名的音乐人白水为电影配乐,乐器上选择了笛子和大提琴等,缓慢低沉的音乐奠定了整个片子阴郁的基调。剪辑方面也是相当的良心,在吃狗肉的戏中,选择了在很前面的地方铺音乐,背景音在李玩吃狗肉的时候整体呈上升的趋势,音乐连带镜头画面的力量将感情向上推,瞬间击中观众的泪点。
当然,曹保平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叙事,同样有着超乎叙事之外的野心,企图通过叙事带出社会文化现象,由现实表象的呈现深入到文化肌理的反思。
如片中以“酒箱装小狗”,看似日常,却隐喻着“酒肉(桌)文化”。李玩所经历的并非只有一次“家暴”,在她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暴力从未停止。“家暴”背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东西,即父权社会下的三纲五常“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此时的暴力还只停留在家庭中。当李玩随父亲开始进入社会参加应酬时,父亲为了讨好领导可以让未成年的女儿一而再的当众喝酒,暴力再一次出现,此时父亲是作为旁观者与推波助澜者,施暴者则是冰冷无情的社会。
再比如,李玩在夜晚一直听到的鸟叫声,她一直笃定是楼上人家养了一只鸟,最后偶然发现,发出声响的是一个患有精神病的油腻大叔。有时候,我们决定真实的东西,未必是真的,有些事情就是说不清的。无疑爷爷是宠爱李玩的,但是当李玩撼动了他“一家之主”(宗族之主)尊严的时候,他选择了无视李玩父亲对李玩的打骂,直至最后他也没有向李玩说一句:“对不起,我把狗弄丢了”。
片子的纠结与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将生活的复杂性完全呈现出来:好与坏本就杂糅在一起,而当这些再与亲情相联系时,作为子女的我们无处可逃。不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么浪漫,也没有《小时代》、《致青春》的玛丽苏情节,这部片子就是我们的狗13青春:“我这是为你好,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当然,片子也是残忍的,很多人以为当李玩吃下狗肉的时候便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而我却以为,当李玩在街上认出丢失的狗却平静地离开时,她才真正变成了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被她抛在身后的不只是那只陪伴她度过孤独夜晚的“爱因斯坦”,还有她的青春。
当你再能失去的都失去了,你也就差不多长大了。
如果你看不懂《狗十三》,那你是幸运的。(反正另一个你在平行时空过得也不好)
《狗十三》到底讲了什么
影片《狗十三》中张雪迎饰演的李玩十三岁,个性顽劣,情绪敏感,很多时候就如同十多岁的我们。
李玩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看似无微不至的在关心她,做的却并不能给李玩带来真正的温暖。
李玩不能喝牛奶,一喝牛奶就会呕吐,而奶奶早上却非逼着李玩喝,这样自以为是的关心只是给李玩带来负担。
父亲和继母生了一个小男孩,为了告知李玩这个消息,首先送了一只狗来讨好她。
一开始李玩并不喜欢,因为这只狗是爸爸送的,但是小狗懂事又黏人,给了李玩温暖和陪伴。李玩给小狗取名叫爱因斯坦,因为李玩热爱物理,最喜欢看的书《时间简史》。
有一天,爱因斯坦被买菜的爷爷不慎弄丢了,全家人没想着怎么去把狗找回来,而是排排坐等着李玩回来告知她这个不幸的消息。
爸爸对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告诉她你长大了要做个好女孩,要集中于学习,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才告诉她狗丢了。
李玩着急去找狗,大半夜跑出门,满大街贴寻狗启示,情急之下害爷爷扭了脚。
继母出了一个馊主意,领回来一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全家人都说这就是爱因斯坦。
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坚持说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李玩却被认为是得寸进尺,矛盾升级,李玩再次冲出家门,在外喝酒,回到家,高举的酒瓶和在寒夜里独自寻找李玩的奶奶,让李玩的父亲愤怒不已,对其又打又骂。
第一只爱因斯坦的丢失在这场打骂中似乎告了一段落,而第二只爱因斯坦的孤立无援也唤起了李玩的同情心。
之后,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李玩英语考了第一,一家人的相处表面上也很和平。
被一家人宠坏了的李玩的继弟昭昭招惹了爱因斯坦,受到了惊吓,在继母的讽刺和昭昭的哭闹中,爸爸将爱因斯坦送走了。
李玩又一次寻找起了爱因斯坦。
在发现自己每天晚上听到的悦耳的鸟叫声竟是由一个精神病人所模仿出来的时候,李玩的抗争终于结束了。
考上了重点中学,在庆功宴上有人给她夹了一块狗肉。
李玩微微笑了笑,说了谢谢,将狗肉吃了下去。
在路上遇见了第一只爱因斯坦,李玩却跟堂姐说我只害怕它会认出我来。
第二只爱因斯坦也在养狗场被饿死了。
李玩只有在无人的街角无声的哭泣。
李玩是真的懂事了?
学会妥协、求全,对自己打心底里厌恶的事物微笑的接受,没有反抗,无声的顺从,沉默。
在影片中,贯穿全篇的是“hypocritical”伪善这个词。
谁不伪善?
爷爷奶奶所谓的关爱孙女、对孙女好,就是那碗明明吃了会吐还非逼着喝下去的牛奶;父亲的对女儿的亲情,是狠狠的打骂过后换上慈爱的面孔的“打在你身,痛在我心”;继母的伪善,是另寻一只狗的李代桃僵。
李玩也妥协了,从吃下狗肉的那一刻起,与过去的自己告别,戴上一副面具,走进大人的世界,能自然地喝下红酒,冷漠的看着自己苦苦寻找的爱因斯坦离去。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小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读者,能不要忘记最初的爱因斯坦,仅此而已。
狗十三剧情详解
李玩十二岁,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母亲在她幼时离家,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热爱物理学的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一次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的事情难过不止,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李玩越来越沉默。继母及新弟弟的加入让李玩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当家人称呼新来的小狗为“爱因斯坦”,她开始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成人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
刚看了电影《狗十三》,发现观众对女主的评论言论不一,你如何看待女主的人设
谢邀,小某将从电影剧情入手来分析女主这个角色。喜欢请关注。
《狗十三》带给我们的,其实是一场真实的中国孩子的青春。
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而狗十三是对伪善的成人世界的痛恨。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Einstein&Einstein》,爱因斯坦是宠物狗的名字。
表面上看以为是说两条狗的故事,实际上讲述的是13岁的少女李玩,孤独痛苦地成长蜕变的故事。
由于父母离异,李玩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
但是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她,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的她,生活在传统听话式教育家庭的她,在一次次的失望与妥协中,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
电影中,李玩的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狗得到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为“爱因斯坦”,听话又乖巧的爱因斯坦成了她最亲密的家人。但是爱因斯坦的意外走失,开启了一段残酷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爱因斯坦走失后,李玩大吼大叫地质问着一屋子的大人,在大街上疯狂地找狗,但家人并没有帮助她一起找狗,继母还买了一条假的爱因斯坦来敷衍李玩。
家人都强迫她承认它就是爱因斯坦,李玩当然知道大家都在说谎,于是大闹一通,却遭到爸爸的拳打脚踢,李玩只能妥协接受这条假的爱因斯坦。
看到李玩的爸爸打女儿又后悔时,看到他在酒桌上虚伪奉承时,小某觉得那些所谓的大人,也并没有真正的长大。所有期待你懂事的人,都是为了你能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们。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身边的人告知“你要懂事”,到底怎么样才是懂事呢?李玩的爸爸一会儿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懂了”,一会儿又说“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在爸爸眼里,李玩永远是错的,和年龄无关。
但是李玩的弟弟却永远是对的,弟弟用晾衣杆打家人、打狗狗,家人都不批评他,反而处处护着他、哄着他,一大家子的人都给他过生日,众星捧月般,把他捧在手心里都怕化了。
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李玩就像爱因斯坦一样,不被任何人重视。
在李玩的身上,我们也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时候不愿意妥协,后来却不得不妥协的自己。
电影所批判的传统中国式教育,就是我们90后所接受的教育,我们虽然痛恨这种教育机制,但是不要一昧抱怨,应该从自身开始改变,小某希望每个人都不要成为自己曾经讨厌与痛恨的那种人。
整部电影里小某最难忘的就是那句“这样的时候,以后还多着呢。”
多么可笑又可悲呀!我们的青春就像是那条走失的狗,一去不复返,而那些不得不做的妥协,以后却还多着呢!
喜欢请关注。
关于刚看了电影《狗十三》,发现观众对女主的评论言论不一,你如何看待女主的人设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