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传统相声中的《扒马褂》总共有几个奇葩的问题风把井刮到墙外;马掉茶碗里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传统相声中的《扒马褂》总共有几个奇葩的问题风把井刮到墙外;马掉茶碗里的知识,包括相声马褂冷知识大全播放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清朝时的马褂与背心有什么区别
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是长袍马褂,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满人统一中国后,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渐渐流行起来。
清朝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坎肩又叫马甲。
相声里的扒马褂是什么意思
《扒马褂》的意思是圆谎或者云里雾里。
是相声艺术的传统节目,随时代进步也在传承和发展。形式上是群口相声,由三人表演,一个捧哏,一个逗哏,一个腻缝,是一段群口相声。主要讲述了一个财大气粗的少爷,吹牛无忌,信口雌黄,仗着甲穿他的马褂,让甲替他圆谎。乙无利害关系,不相信此少爷的大话,不断诘问,少爷不能自圆其说,以收回马褂威胁甲为其圆谎。甲贪图多穿两天马褂,只好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为少爷圆谎。不想少爷越说越离谱,甲黔驴技穷,无计可施,最后只好主动脱下马褂,不再替少爷圆谎。最终谎言戳破,少爷颜面尽失。
相声圈里有哪些你意想不到的奇葩事
不请自答
很多人都写的恩怨,我不知道那么多爱恨情仇的,就分享一个奇葩事吧
少马爷马志明先生因为受伤,后来调入曲艺团说相声,马先生说相声了得,还有个爱好就是抽烟,烟瘾挺大的,而且每次上台前都得抽两口,然后把烟掐灭了,等下台再抽另外的半支。为什么呢?那时候穷啊!你再大的角儿也就那点工资,所以舍不得扔掉。
有一天演出完了,马先生就发现自己的半支烟没了,他想想,可能是正好他上台的时候人家打扫卫生了,就没往心里去。
第二天,又下台急着找自己那半支烟,又没找着,就跟打扫卫生的说了,您呀,打扫卫生别把我那半支烟给扔了,我下台再抽。可一下台,还是没了,他就跟人家说,不是跟你说了么,我那半支烟别扔啊!打扫卫生的也很纳闷呀,说我还没收拾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肯定是有人抽我烟了!马先生就回家,把一支烟的烟丝倒出来一半儿,往里装了只鞭炮,又用烟丝把这鞭炮挡着!
第三天,马先生上台前专门拿出那支烟,抽到看到鞭炮那的时候,赶紧把烟掐灭了还大声跟大伙说呢,我把半支烟放烟灰缸咯啊,谁也别给我扔了,我下台再抽!
马先生上台,演出演的一半儿,就听后台,啪一声,鞭炮响了,他在台上居然笑场了!没辙呀,只能整理好情绪继续演,等下台了,一位先生指着马先生骂,你个孙子!真损……也因为这事,两位先生交集越来越多,反而培养了深厚的友谊!
据说这是马先生从艺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笑场!也可想而知当时大家伙都多么的困难,烟屁股都舍不得扔了!
传统相声中的《扒马褂》总共有几个奇葩的问题风把井刮到墙外;马掉茶碗里
《扒马褂》是一个漫长的相声,三个人表演,约有一个小时。内容就是甲吹牛没边了,乙表示不信找丙问是不是真的,丙因为借了甲的马褂穿,不得不违心地帮甲圆谎;最后甲吹得越来越没边了,丙实在圆不了谎,只好把马褂还给了甲。
甲吹的牛包括井被风刮到墙外边去了,马掉茶碗里了,在餐厅吃饭一只烤鸭飞进盘子里来了。其实它更像是一个“模板”,任何夸张的吹牛事件都可以往里装。
个人以为,有个《开水养活鱼》的相声有点类似于“扒马褂”的变体。
《扒马褂》是一个三人说的群口相声,需要三人配合默契,才能圆润流畅地完成表演,这个相声已经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小品概念了。所以简单地说,这是一个非常考验演员基本功的节目,类似于足球运动员日常的颠球射门技术,特别能辨别出技术水平的高低。
不过说句实在话,这个相声在今天看来并不好笑,一个是这个相声说得太多了,再一个是这个相声逗乐级别太低了。《扒马褂》对大多数观众没有什么新鲜感,尽管有一部分观众总号称自己是老观众看的是门道,但大多数观众看的就是热闹、逗趣,对于一个多小时的尬聊尬逗,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观众其实是在“忍”,冲着台上的角儿这么卖力表演也就忍了。
很多人忽视了一点,相声并不是以逗乐为第一要务,它的第一要务是传承传统曲艺的表演内容。就像戏曲评书等一样,剧目书目乃至台词都是固定的,演员不是随便就可以改情节改表现方式的。相比于戏曲评书,相声其实还要灵活许多。
具体到《扒马褂》这个相声,正因为它表演的形式、内容已经彻底固定下来,我们反倒看的是它的意义。也许只要一提相声的“意义”有人就会急,说听个相声就是图个乐,又不是来受教育的,哪有什么意义。新编的那些类似于段子的相声咱不敢说,可对于传统相声来说,这意义还真就有。
个人以为扒马褂这段相声的的内涵是非常有意思的,它仿佛是一个多面棱镜,从不同的角度看,能看出不同的色彩。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相声讽刺了过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人群:帮闲一族。
过去有一类人游手好闲,靠着“吃大户”为生,他们天天陪着财主富户左右团团转,非常善于言辞,逢迎谄谀溜须拍马,解锁各种高难度。这就是帮闲,又叫“清客”。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金瓶梅》里的人物应伯爵,他平时就围在大财主西门庆左右,各种聊天说笑陪吃陪玩,西门庆一刻都离不开他,可以说应伯爵的每句话都能说到西门庆心坎里去。他可不是特别拙劣直白地溜须拍马,有时候还常常拿西门庆开涮,有时候也会帮着西门庆设身处地出出主意,不管怎么样,全都恰到火候,让西门庆极其舒服。总之有一条,他是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的,一切以讨西门庆欢心为原则,这才是帮闲的最高境界。
历史上,帮闲一族最成功的人士是太尉高俅,一个小混混因其高超的帮闲技巧直做到皇帝的军机大员。
可以说,《扒马褂》这个相声生动地刻画出了帮闲的嘴脸和高超“技巧”。为了能穿上不要钱的马褂,再高难度的谎言也能给圆回来。
可如果说它只讽刺了“帮闲”之流,那么它的涵盖面还是太小了。帮闲这样的人再往前进一步那就是奸人,比如我们常说的狗腿子狗汉奸,这种人是无骨的,为了主子赐一口吃的,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讽刺帮闲,只是《扒马褂》这个相声的一个角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相声还有点哲学色彩。
乍一听可能很离谱。但请想一下,风把井给刮到墙外边去了,是篱笆墙被风吹得挪了地方;马掉茶碗里淹死了,是用马换的蝈蝈被茶水给淹死了;事物的通与不通、可行与不可行、存在与不存在,并非一成不变,一切皆流,万物皆变,这难道不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吗?《扒马褂》正是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因缘变化的世界中,真与假、实与虚始终变化无常。
不知道这么去听《扒马褂》,您是不累了呢还是更累了呢……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