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越冷的地方昆虫体型越小(蟑螂),但有些哺乳动物却越大(东北虎、北极熊)和冷知识小动物视频素材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越冷的地方昆虫体型越小(蟑螂),但有些哺乳动物却越大(东北虎、北极熊)
昆虫的体型没有表现出越冷的地方越小的规律。题主说蟑螂在越冷的地方越小是不准确的,只能说最大的几种蟑螂都在热带。
世界上最重的蟑螂是澳大利亚的巨型穴居蟑螂Macropanesthiarhinoceros,体长可达90毫米,体重超过30克。身体长度与之相当的是中美洲的巨型蟑螂Blaberusgiganteus。最长的蟑螂是南美北部的Megaloblattalongipennis,体长可达97毫米,体宽有45毫米。拉丁美洲的Megaloblattablaberoides的翼展可达185毫米。这几种巨型蟑螂确实都是生活在热带的。
最大的蟑螂Macropanesthiarhinoceros
然而,我们要注意热带的小型蟑螂同样非常多,而且占绝大多数。蟑螂本就是一种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动物,据统计,蟑螂在温带的北美洲有50种,而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澳洲有多达450种。热带地区蟑螂的多样性高得多,出现大型种类的概率自然也就大的多。
蟑螂是个目一级的单位,叫蜚蠊目Blattodea,包括真蟑螂和白蚁。我们通常比较动物体型变化规律都是同种内进行的,至少也是同属内,目这个单位太大了点。早在3.2年前的石炭纪中期,就已经有现代意义的蟑螂的若虫和成虫化石了,而更古老的蟑螂种类更是在泥盆纪就出现了,当时人类的老祖宗才刚刚离开大海,还是两栖动物呢。这个古老的目在地质史上有过太多种类,绝大多数种类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
类似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最大的种类都生活在热带地区,例如大鲵、象龟、蟒蛇和鳄鱼。然而,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大多数种类也是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温带种类少,寒带极为罕见,例如,蛇类没有一种在寒带有分布,鳄类无一例外地全部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种类多,出现大型物种的可能性也就大。实际上,热带地区也有的是小蜥蜴、小青蛙,不但在当地占绝对的大多数,也远比高纬度地区种类繁多。
最大的爬行动物咸水鳄
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都是变温动物。有人说,在炎热的环境下,变温动物体型越大越有利,体型大意味着它们不会随着环境温度升高而身体过热。这种说法未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也无法解释热带地区种类繁多的小虫子、小青蛙和小蜥蜴。
总的来说,变温动物的体型变化与纬度并无很直接的关系,就拿昆虫来说,欧洲有种蚂蚁叫尖细胸蚁Leptothoraxacervorum,就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越往北体型越小。变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耐受能力有限,这也限制了它们的分布,通常不会跨越太广的纬度范围,也就无法进行属种内的比较。全世界的老虎只有一种,熊只有一科8种,而蟑螂有一目500多属4400多种。
不过,现在地球的气候确实难以在温带出现大型变温动物了,变温动物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越大的动物越难找到合适的蛰伏场所,过冬会是个大难题。
鸟类和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与前面说的完全不同。生物学上有个贝格曼规律,即恒温动物倾向于在较高纬度的地区体型较大,因为体型越大意味着表面积/体积比越小,散热面积就越小,这样恒温动物要维持体温,单位体重消耗的能量就越小。例如,北极熊比熊科任何其他熊都要大,东北虎比华南虎要大,而华南虎又比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虎、爪哇虎要大。
然而,贝格曼规律也是饱受批评和非议。这个规律本身不能预测体重,动物界有很多符合贝格曼规律的情况,也有很多不符合的。例如棕熊虽然总体是北方大、南方小,但分布在俄罗斯和北美最北端的棕熊体型却不大,远不如科迪亚克棕熊和堪察加棕熊。靠南的孟加拉虎体型比靠北的华南虎大得多,而且较之最北的东北虎也不遑多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贝格曼规律的局限性。
生物学家ValeriusGeist根据1986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体型与温度的关系是虚假的,体型与动物在生长期获取的营养成正比。真正影响体型的是资源的可利用性,比如说,寒冷的温度往往意味着食物稀缺,较大的生物可以依靠其更多的脂肪储备来供给生存、繁衍所需,从而更好地度过食物拮据期。因此,资源可利用性是对贝格曼规律的一个不错的修正和补充。
生物的特征归根结底是对环境的适应,影响体型大小的因素众多,不是单单的纬度、温度所能说清楚的。大自然的更多奥妙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呢。
了解动物知识,关注动物博览。
你知道哪些轰动一时的悬案
既然是悬案,那肯定就是没有破的案子,在我心中就是日本的“福岛便池藏尸案”。
该悬案在很多排行榜中,都列入了“日本十大悬案”之一,引发了各路侦探爱好者的广泛讨论,最终也未能得到答案。案件大致如下:
1??发现受害人
案件发生在1989年,当时福岛市的一名女教师,下班后是住在学校的教工公寓内的。到了晚上,她去公共厕所准备方便的时候,在便池中看到了一个男人的鞋,然后好奇的她跑出去从外面坑道里看,发现有一个男人的脚在里面。吓得她惊慌而逃,尖叫声引来了学校里的其他人。
当大家壮着胆子,看清楚里面真的是一个男人的脚时,意识到可能发生了命案,于是报了警。就这样,“福岛便池藏尸案”浮出了水面,进入人们视线。
但是,警察连夜赶到后,第一时间就是勘察现场,在拍摄了些取证照片后,就开始将该名男受害者往外拉出来。可是,便池的尺寸特别小,一大帮人怎么啦也拉不出来。最后,求助于当地的消防部门,利用重型机械把整个便池都拆解了,才将男受害者从里面拉了出来。
经过法医判断,该名男受害者已经去世3天,给出的死亡原因为:长时间身体卷曲,曹成胸腔压迫,以及长时间的受冻等多种原因。
2??分析受害经过
后来,警察也根据当时受害者的被发现时的姿势,绘制出了一张图纸,进行分析:
就是如上的姿势,当时图片爆出后,人们纷纷议论纷纷,再加上是在女厕所发现的,所以最开始警方猜测说,该男性受害者是个偷窥狂,自己怕入女厕所偷窥,最后又出不来被活活冻死和憋死了。
这样的说法,让受害者的亲人很难接受,而也有不同的人开始怀疑这种说法。因为当时受害人被发现时,一只鞋是在厕所便池中,另一只鞋则在距离案发地点有一段距离的河床上被发现。
更蹊跷的是,当时受害者的车子就停在学校院子里,连发动机都还没有熄灭。而一般人只有在下车快速办理某件事,会很快返回的情况下才会不熄灭车子的发动机。一个偷窥狂,肯定希望周围安静,怎么可能让自己的车子发动机就那样开动者。
后来,这件案件传遍了日本全国,所有的人都开始分析案件。人们从受害人身高170cm,而那个便池的管道直径只有36cm,怎么分析都是很难进入,即使进入也需借助外力,靠自身很难进去。
且发现时受害者,蜷曲的身体,逛着身体抱着衣服的姿势也是很不寻常。
3??成为悬案
虽然,之后陆续有人提供一些线索,例如该名发现受害者的女教师男友和受害者是认识的,关系还不错。该女教师在案发前不久,因为遭到骚扰还报过警。
还有人猜测是跟当时的村里的选举有关,在受害人的帮助下,村长顺利竞选成功,可能引来了别人的抱负。
等等,各种消息真假难辨,警方也是很头大。
最终,因为受害者家属提供证明,该男性受害者为人老实和善且并没有偷窥经历,警方的证据一时间也不能以偷窥案件定论,所以最后就按悬案处理,暂时搁置了。
动物的味觉可以区分辣和不辣吗
多数动物都有味觉感观能力,猫和狗的嗅觉非常灵敏,像猫和狗在吃食物之前都会先用舌头添一下,觉得合自己口味的才会张开嘴吃,如果狗吃到了辣反应非常好笑,跟人一样首先把舌头伸出来,而且还会找水先喝上几口,狗狗的智商虽然比不上人类,但狗狗的嗅觉却是人类的几十倍
动物保暖主要靠皮还是靠毛,为什么
恒温动物保暖当然主要是靠毛啦,皮就那么薄薄的一层,起不到保暖作用。皮毛皮毛,这个皮指的并不是皮肤,应该是皮下脂肪。图:扛冻王——鸭子
恒温动物的体毛不管是鸟类还是哺乳动物,恒温动物的体毛都是由鳞片特化而来。最初的羽毛出现在2.2亿年前的虚骨龙身上,它们后来演化成了鸟类。图:鸟类的绒羽和正羽对比
哺乳类的体毛始于二齿兽、贼兽等早期哺乳动物(兴盛于白垩纪),唯一的功能就是夜间活动的时候用来保暖。图:典型的哺乳动物毛发显微摄影
咱都知道,空气难以导热,所以双层玻璃具有一定的保温性。毛发之所以能保温,靠的就是体毛枝状(也有管状的,如北极熊的毛)的微观节构中间困住的大量空气。这些空气将太阳辐射的热能和自身散发的热能牢牢困在体表,相当于给动物罩了一件羽绒服一样(羽绒服的保温原理与动物毛发相同,都是靠困住空气实现的)。图:羽绒服中的绒羽
水生鸟类需要经常潜水觅食,羽毛浸湿后,保温性能便会大打折扣。所以所有水生鸟类都要想尽办法增加羽毛的防水性能,有的靠改变羽毛结构(如企鹅的拉链式羽毛),有的靠经常给羽毛涂油(如鸭子鹅等),反正绝对不能让冰水进入羽毛间的微观空隙,要不它们立马就冻硬了。
没有体毛怎么办海洋哺乳动物普遍缺少体毛,因为它们必须高速游动追逐猎物,体毛容易形成乱流,影响它们的速度。所以,海洋哺乳动物一般都长着浑圆的流线型身体,皮肤下面储存着厚厚的一层脂肪,即可当储备,又可御寒冷。
脂肪可以当做身体燃料为身体供能,同时它的导热性能非常差劲,可以保温。现在伸手摸摸自己的屁屁,是不是凉凉的?海豹、鲸类等动物长期生活于极地冷水中,它们大多没什么体毛,保持体温主要就是靠肥肉。图:独角鲸
总结恒温动物必须想辙在低温环境下维持核心体温,以保证各项生理机能正常运行。反正要达成这一目标只有三条路——狂吃、长肉、长毛。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三条全做到。你看,也有很多动物会把毛发和脂肪结合起来搞个双保险,顺便加一个胡吃海塞,比如极地的企鹅和北极熊。
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