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降半旗的冷知识和降半旗有什么意义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这一礼节,起源于英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1612年,有艘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搜寻一条海上轨道时,船长被北美洲海岸的爱斯基摩人所害。在返航时,船员们以降半旗的方式向死者致哀。久而久之,以降半旗来表示哀悼便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且一直沿袭至今
国旗法规定:降半旗是把旗升到旗杆顶部后,再降到旗顶与旗杆顶距离为旗杆全长的1/3处。
所谓降半旗,并不是将国旗降至旗杆的一半处,也不是直接把国旗升至旗杆的一半处,而是先将国旗升至旗杆顶,然后再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三分之一处。降半旗是一个国家行为,一般是在某些重要人士逝世或重大不幸事件、严重自然灾害发生时来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思和悼念。
降半旗是公众表示哀悼的重要礼节。按照国旗法规定当天应当升国旗的场所、机构和单位均应下半旗志哀。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1/3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
朱自清(1898—1948年),生于江苏海州(今东海),原籍浙江绍兴。原名自华,号实秋。改名自清,字佩弦。笔名余捷、柏香、佩等。祖父朱则余,字菊坡,曾任海州府承审官。父朱鸿钧,字小坡,曾在高邮县邵伯镇做小官。母周绮桐。朱自清为长子。有三弟:朱物华、朱国华、朱玉华。
朱自清自在怎么死的呢?威麒拉杆箱君查阅了有关资料:
抗日战争结束后,朱自清的胃不太好,但是,他带病参加了各种政治运动。
1947年2月23日他领衔发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北平当局任意迷捕人民书;5月24日他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并手持宣言稿到处请人签名。
1948年6月18日,为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在拒绝美援、拒购美国配售面粉的宣言上签名。7月5日,华北“剿总”枪杀东北流亡学生的“七五”惨案发生。在“向政府提出最沉重最严重抗议”的宣言上签名。23日,抱病扶杖参加《中建》半月刊举行的“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座谈会,并发言。其时朱自清胃病十分严重,体重降至四十五公斤,而每月薪水所得又只能买三袋多面粉,但他坚决拒绝购买美攙平价面粉,并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已身做起,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直至临终之前,他还嘱托夫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购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国面粉。
1948年8月6日凌晨,朱自清因胃部剧疼入北大附属医院,12日11时40分逝世。夫人陈竹隐及迈先等子女在侧。病危时,还嘱咐竹隐:“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下午,治丧委员会成立,在民主广场贴出讣告,并降半旗致哀。13日,在阜成门外广济寺火化,冯友兰主祭。
16日,清华大学举行追悼会。灵堂正面悬挂着朱自清大幅画像,两侧是夫人陈竹隐所献挽联:“十七年患难夫妻,何期中道崩颓,撒手人寰成永诀;八九岁可怜儿女,岂意髫龄失怙,伤心此日泪长流。”俞平伯挽曰:“三益愧君多,讲舍殷勤,独溯流尘悲往事;卅年怜我久,家山寥落,谁损微力慰人群。”许德珩挽曰:“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存留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汤用彤、俞平伯、朱光潜、沈从文、罗常培、浦江清等知名教授,以及学生、员工约600人参加。治丧委员会主席冯友兰、梅贻琦、陆志韦等先后致悼词。留港作家郭沫若、茅盾等发来唁电。
8月30日,全国文协、上海清华同学会在上海举行追悼会,叶圣陶、顾一樵、胡风、李健吾等致悼词。
9月29日,南京文化界人士举行追悼会,顾一樵、张道藩、叶公超、胡适等先后致词。
10月24日,安葬于北平西郊万安公墓。墓碑为冯友兰书写。
1949年8月,毛泽东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威麒拉杆箱君愿对您有帮助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降半旗的冷知识和降半旗有什么意义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