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匈奴人为什么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优待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堂邑父为什么效忠汉朝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我国历史忽略了张养浩
张养浩的《上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俪山怀古》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多年,但课本上对他的介绍极其简单。
很显然,我国历史忽略了他。这其中的原因,有书君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张养浩生不逢时元朝传五世11帝,历时98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建立的蒙古族王朝。
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一生经历了元朝6个皇帝,可以说,他生是元朝的人,死是元朝的鬼。
蒙古人用铁蹄终结了大宋王朝的辉煌,崖山海战是宋元之间的一场生死决战。
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
当时,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这场海战成为了汉族人民心中永远的痛,甚至有人发出“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感慨。
元朝虽然不到百年,但在中原百姓的记忆里,只有残酷和愤怒:
蒙元军队的屠城,蒙元统治的等级森严,汉人低人一等,于是人们选择了有意识的遗忘这段历史。
而供职于这个朝代的官员,尤其是汉族官员,人们也在潜意识里视其为有失大节而无法原谅,这就是张养浩被历史忽略的第一个原因吧。
第二,张养浩的所作所为张养浩出生于富裕人家,从小饱读诗书,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
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
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朝廷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赈灾,已经年过花甲的张养浩收到任命后,不顾自己年迈,将家财分给村民,一路向西而去。
不久积劳成疾,殉职于任上。
这样一位躹躬尽瘁、有骨气的人应该名垂青史,大书特书,但他的名声并不响亮,也许与下面这件事有关。
元朝统治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中断了近五十年的科举考试恢复了。
张养浩亲自主持大考,为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上升的通道。
但因为多年没有进行科举取仕,很多知识分子已经纷纷转行开始写元散曲了。
有了科举考试,部分知识分子就投身到读书求仕中去了,元散曲就这样被釜底抽薪导致人才断层。
所以说,虽然张养浩本人是元散曲大家,但对元散曲的打击也是致命的。
第三,张养浩的其文其言我们知道张养浩,主要是通过他的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文章最后的八个字,道尽了黎民百姓在改朝换代的遭遇,但在统治者看来,确实大逆不道。
所以历来统治者也就不敢树他为典型了,这样张养浩也就不会被正史所称道。
张养浩的《山坡羊·俪山怀古》全文如下: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最后的十二个字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兴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以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这更是让统治者不爽,这样的人当然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现在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可见我们现在开始重视张养浩了。
正如臧克家赞扬鲁迅先生的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书君相信,随着张养浩的两首元散曲的广为传播,他的精神品质也会广为流传。
匈奴人为什么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优待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
只要投降,就送官送老婆,这就是匈奴对汉人俘虏的“优待”政策,看似好处多多,实际上是匈奴人别有用心。
翻开中国的古代史,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匈奴,这个伴着中原文明而生的游牧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中原王朝的噩梦。
尤其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摩擦愈演愈烈,双方常年战事不断,甚至到了汉武帝不惜举倾国之力也要灭掉匈奴的地步。
按理说,处于敌对的双方,理应是见面分外眼红才是,但在匈奴这里,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就是只要抓到汉人俘虏,不仅不杀死,反而还有十分“丰厚”的优待俘虏政策。
比如强制性地分配给汉人俘虏一个匈奴女子,允许其结婚生子,除此之外,对于一些人才,还会许以高官,总之就是,只要汉人投降匈奴,立马就送官送老婆,不要还不行那种。
这还真不是开玩笑,西汉时期的匈奴,对待汉人俘虏的政策一直如此,汉朝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被迫“享受”过这一政策,如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大将李广利等,而除了这些名人之外,匈奴对于俘虏的普通汉朝士兵,一律也是相当优待。
那么,为什么匈奴人会在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格外优待,让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呢?实际上,这正是匈奴人打得“如意算盘”。
匈奴这个民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阴山山麓。
根据部分史料记载,匈奴人是夏桀之子淳维的后裔,商朝建立后,淳维带着遗部,一路逃至北方,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就有了匈奴的前身例奴。
而在商周时期比较活跃的鬼方、混夷、猃狁,以及春秋时的戎、狄和战国时的胡,这些不断侵扰中原的外来民族,实际上都可以统称之为匈奴,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而匈奴真正的崛起,是在秦末汉初时期,当时匈奴出了一个冒顿单于,在他继位后,开始了对外扩张,先后吞并了楼烦、白羊河南王等区域,又将曾经被大将蒙恬收复的河套地区占据,自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一个是给急于扩张,一个是保家卫国,自然而然的,双方就产生了大大小小的摩擦。
从刘邦时代开始,整个西汉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与匈奴人对抗,先有刘邦“白登之围”的惨败,后又被迫和亲的妥协,再到汉武帝时期的痛击匈奴,总之,西汉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抗击匈奴史。
按理说,汉朝和匈奴,在进行了无数场战役后,双方理应是不共戴天的死敌才对,但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匈奴人在抓到汉人俘虏后,不仅不杀死,反而半强迫性的给这个俘虏分配一个女人,要求他结婚生子。
这个优待俘虏政策,有不少名人被迫“享受“过。
根据《汉书》、《史记》记载,第一个“享受“该待遇的,是博望侯张骞,在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时,中途被匈奴人俘虏,流落匈奴长达十几年,而在此期间,张骞就曾经娶了一个匈奴女子为妻。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
当然,这桩婚事并非出自张骞本意,而是在匈奴人威逼利诱他投降的手段之一,说白了,张骞和匈奴妻子的结合,属于带有强迫性质的婚姻。
除了张骞之外,还有一个同样有此遭遇的名人,这个人就是“苏武牧羊"的主人公苏武。
苏武也是汉武帝时期外交使节,他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但在到达后,赶上内乱,因此也被扣留在匈奴。
之后,匈奴的鞮侯单于开始不断招降苏武,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前后一共扣留了苏武长达十九年,但苏武持节不屈,终于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获释回国。
而在这十九年中,匈奴人就分配给苏武一个妻子,苏武还和这个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叫做苏定国。
张骞和苏武,在匈奴娶妻并非个例,除他二人之外,还有大将李陵,在被匈奴俘虏之后,匈奴人对他可谓是礼遇有加,不仅封官加爵,匈奴单于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而李陵的后裔在匈奴繁衍生息之后,形成了另一个强大的民族。
另外,还有汉朝大将赵破奴、李广利,此二人皆与李陵情况类似,被俘之后,在匈奴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同时,汉武帝时期,还有个不算出名的边关将领,叫做李绪,也是在投降匈奴后,成为了匈奴显赫的大人物。
从以上几人的经历来看,匈奴人对于汉人俘虏,是持欢迎态度的,不仅不会杀,反而极为优待,只要愿意为匈奴效力,高官厚禄、美女佳人,统统没有问题,如果说许以高官是为了拉拢这些人,那么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就是匈奴人的“高明”之处。
其一,利用汉人来增长人口,增加自身实力
古代战争靠的是什么?从某种角度来讲,靠的就是土地和人口,尤其对于匈奴这种游牧民族来说,人口的多少,就代表着其实力的大小。
而根据史料记载,匈奴在强盛时期,其人口不过“汉之大郡”,意思是和汉朝的一个大郡的人口差不多,那么汉朝大郡有多少人口呢?答案是150万左右。
也就是说,整个匈奴也就一百多万人口,这其中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能用到战争中的青壮成年男子,最多也就在一半左右。
靠着这些人口,匈奴不仅要发展自身,还要与汉朝抗衡,增加人口,就成了当务之急。
然而由于常年战争和环境恶劣,匈奴自身的人口数量一直提不上去,不仅大量成年男子因战争死亡,还有很多婴儿由于环境问题造成夭折,这些都是限制匈奴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
内部人口增长效果不明显,那就从外部想办法,而为了达成目的,匈奴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抢人,匈奴人每次发动战事,一部分是因为抢掠物资,另一部分就是把汉朝边境的百姓抢到匈奴充作奴隶,以此来增加其人口数量。
这些被抢走的百姓,也会有一部分被匈奴“包办婚姻”,目的就是一个,多生孩子。
普通百姓尚且如此,何况类似于张骞、苏武这样的名人,更加会上赶着为其分配一个或者多个匈奴女人,期望他们能够在匈奴娶妻生子,以壮大匈奴的人口。
至于匈奴女人够不够用,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前文讲过,匈奴由于常年战争,大量成年男子阵亡,就造成了同样数量庞大的寡妇,对于这些寡妇,匈奴人早就有相应对策,“妻后母”收继婚习俗,就是匈奴人内部为了消化“闲置”的女人一个重要手段。
所谓“妻后母”收继婚习俗,是古代游牧木民族为增加人口的一种特有习俗,大意就是一个女人的丈夫去世了,那她就必须再嫁给家族中的其他男人,这个男人可能她儿子,也可能是她的小叔子。
总之,这个妇女在失去丈夫后,就自动转入亲帐中继续为本族、本部生育儿女,使妇女的生育能力延续到最大限度。
但内部消化也有个限度,还剩下有大量的妇女,这个时候,被俘虏来的汉人就派上了用场,让汉人俘虏和这些妇女结合,就成了匈奴惯用的计策。
不仅仅是对汉人俘虏如此,对待从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劫掠而来的俘虏,也是同样如此,这就造成了当时的匈奴国家中,各种肤色的人都有,这都是匈奴为了扩大其人口数量,实行的上述措施造成的结果。
因此,抓到汉人俘虏,肯定不会杀死,还要留着他们为增加人口做贡献。
其二,改良基因,提升整体文明和素质
众所周知,匈奴的文明程度,相较于中原王朝来讲,要落后得多,因此,匈奴人对于先进的中原文明,一直是抱着向往的态度。
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游牧民族都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不屑与之有过多的交流,更被说将先进的技术传给他们。
但匈奴人很想学怎么办?那只有靠抢了,抢来现成物资的同时,还抢来了文明的中原人。
对于自身民族的整体素质,匈奴人有自知之明,知道不如中原,他们也想把中原的先进文明带到匈奴,因此,在俘虏了汉人之后,匈奴人就希望把汉人的文明留下。
怎么才能让汉人心甘情愿的把技术传授给匈奴人呢?太复杂的办法匈奴人不会,但给这个汉人安排一个女人,让他在匈奴的土地上娶妻生子,就是一种简单,但又行之有效的方式了。
只要汉人在这里娶妻生子,那么他就有了一个家,有家就会有牵挂,自然也就不会轻易离开,同时为了生活下去,也会把各种技术交给匈奴人,一旦学会这种技术,再进行推广,那么实力提升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事实上,早在秦末时期,匈奴人就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当时因为战乱,大量的秦人逃至匈奴,除了给匈奴增加人口之外,还给匈奴人带去了各种先进技术,着实让匈奴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这些秦人,在匈奴当地结婚,并繁衍生息,开枝散叶,也让匈奴人看到了如何提升自己的办法,因此,与汉人进行通婚,就成了匈奴人的重要国策。
而到了汉朝时期,民间盛行“闻匈奴中乐”说法,因此就吸引着不少汉人男子前赴后继地越过边境,投靠匈奴,而匈奴方面,对这种事极为欢迎。
甚至在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还请求汉元帝“罢边”,停止修筑长城,但最终还是汉元帝拒绝了,因为他知道,修筑长城,不仅是为了抵御匈奴,更多的是防止当时汉朝的子民“亡走北出”,造成大量的人口流失。
种种条件限制之下,让匈奴人学习汉人先进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只得发动一次又一次战争,来掠夺人口,以便从这些俘虏身上学到更多的技术。
只有学习了他们的技术,才能让自身强大,同时通过汉匈之间的通婚,也能提升匈奴自身的民族素质,起到改良基因的作用。
而像张骞、李陵这种名人,本身就是当时的精英,匈奴人就更加的欢迎了,自然也就会强制性地让他们在匈奴娶妻生子。
其三,这些嫁给汉人俘虏的匈奴女子,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匈奴对付汉人的一种武器
能拴住一个男人的是什么?答案是女人。
当然这个答案不一定全面,但至少通用于大部分男人,在古代也同样如此,匈奴人虽说文化不高,但对这个道理还是十分清楚的、
在他们的概念中,用匈奴女人来拴住那些汉族俘虏,并与之建立一个家庭,通过这种无形的枷锁,让这些汉人心甘情愿的留在匈奴,并为之效力,这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对于上述如张骞、苏武这样的文化精英,把他们留下就会给匈奴带来巨大的改变,因此,这些匈奴女子,本身也是一种武器。
另外,为了避免那些汉人俘虏,在暗地里做出逃跑或者叛乱的事情,用这些匈奴女子,来暗中监视那些汉人俘虏,也是匈奴人的目的之一。
总之,匈奴人优待汉人俘虏,让他们娶妻生子,不管是为了繁衍人口,还是提升素质,或者是牵制汉人,这么做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民族实力更强,所以说,“优待俘虏”只是匈奴人的打的如意算盘而已,这也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