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为何剿灭了奸臣魏忠贤,明朝为何还是灭亡了呢和明为什么被灭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为何剿灭了奸臣魏忠贤,明朝为何还是灭亡了呢以及明为什么被灭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清朝(落后文明)能够灭了明朝(先进文明)
虽然说压死大明朝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李自成,而不是大清。但是,在造成大明灭亡的过程中,大清却起到了极其关键甚至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没有大清,灭掉李自成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但如果没有李自成,大清取代大明,也并非就不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呢?理由如下:
1、从任何事情发展的必然规律上看,刚刚发展起来的了大清就如同一个壮小伙,而大明呢,则已然是一个日薄西山、病入膏肓的老者了。
努尔哈赤,从十三副铠甲起家,在短短几十年内,不仅统一了女真的各个部落,还占据了整个东北地区,建立了后金政权。而那时的大明朝呢?无论是几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是小木匠天启,即使是以勤政自居的崇祯,实际上都已经落入到一个“一代不如一代”的衰退期了。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从产生、到发展、到成熟、到衰落,直至灭亡的这样一个规律。那么,刚刚发展起来的大清,正处于一个生龙活虎的上升阶段,潮气蓬勃。而大明已经经历了二百多年,进入到一个老态龙钟、濒临死亡处境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吧?
2、体制问题。努尔哈赤的这些个儿子,都是凭着一刀一枪,跟随着努尔哈赤在东打西杀、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历练出来的。努尔哈赤死后,并没有沿用汉族王朝“立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那一套做法,而是在大家的竞争、推举中,能力最强的老八皇太极继承了皇位。相对于众强者中拼出来的强者,再看看天启和崇祯继位时的情景,高低即刻就立见了吧!
3、作战动机的不同。说到这个问题,容我先讲一个故事:数年前,一个东北小伙远离家乡,在某地开了一家餐厅,附带一个桑拿浴。一天,偶然同他一起吃饭聊天时,说到了此地的一些个地痞可能会前来捣乱。东北小伙笑了笑说:已经领教过了。我问他咋对付的?他只说了两个字:打呗!
细聊之后我才知道,虽然都是打,但打的方法各有不同。他说他的餐厅和桑拿浴里也有二三十的男员工,都是他从老家带来的。他对这些个员工开会时说了,如果有谁来捣乱打起来的话,大家必须一起上。如果有谁没上手,事后大家一起揍他!
此种做法,独立学者李亚平在他的“前清秘史”一书中也说过,大意就是:当年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所带领的这伙子弟兵,打了胜仗后不是根据官儿的大小来分配女人和战利品,而是根据谁勇敢、谁的功劳大、谁杀的人多!如果有谁作战时胆怯、退缩了,不仅会受到众人的指责、分不到战利品,甚至还会受到处罚。您想想,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游牧民族,本来就粗野、鲁莽、嗜杀,这些个如狼似虎般的战士,再由强者中筛选出来的强人带领,战斗力能不强么?
在他们的内部,虽然也存在一些分歧,但在对大明朝打仗这一点上,皇太极身边这些个勇猛的弟兄们,绝对是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的。更何况此时此刻,他们正在为建立自己的帝国而争取、而战斗的呢!相对于这样的对手,大明朝所派出的部队将领,无论是哪一位,可以说都是在为了功名利禄而战,两者一比,您说最后的胜利会属于谁呢?!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秀才肯定要比兵文明,可他们即使是组织起来,打得过兵吗?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大明朝到了后期阶段,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已经没有了凝聚力,宛如一盘散沙。而处于上升阶段的大清,上上下下都如同拧成了一股绳。更何况当时所谓的文明,又多是一些个束缚人们思想的陈旧、糟粕的东西呢……
好啦,到此为止吧,再聊又快写成一本书了!
为何剿灭了奸臣魏忠贤,明朝为何还是灭亡了呢
实事求是地说:朱由检就是杀了十个“魏忠贤”,也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明史·神宗本纪》
大清帝国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三等伯爵张廷玉,在《明史》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明亡的主要原因。
《明史》是张廷玉等人为迎合乾隆皇帝圣意编写的一部正史。虽说篡改历史较多,对前朝皇帝和明帝国的治国理政有点抹黑,记载难免失真。但分析大明帝国灭亡的原因还是很认真滴,毕竟大清王朝还要“以史为鉴”嘛。
事实上,张居正曾经力挽狂澜,将明帝国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给“扶正”并修缮。正是张居正,大刀阔斧,重整山河,延续了明帝国的“国祚”。
附:张居正的辉煌政绩
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然,张居正一死,明神宗朱翊钧,的确有点“神”。为了一己之私,将一副“好牌”打得稀巴烂。且不说朱翊钧“忘恩负义”,将死后的张居正抄家问罪。单说朱翊钧将张居正的“改革创新”统统废除,就是最大的政治败笔。
俺时常想一个问题:“明神宗朱翊钧为何不向秦惠文王嬴驷同学学习呢?”
俺个人认为:倘若朱翊钧学习了秦惠文王嬴驷,大明帝国绝对能重整旗鼓,再创辉煌滴。嬴驷同学虽说车裂商鞅,除掉政敌,但并没废除商鞅所定的法律法规。这点非常英明,值得点赞。朱翊钧呢?嫌张居正指手画脚,对其管教甚严。但人家已死,您完全没必要再抄其家治其罪。为了祖宗的基业,您就是不想“实干”,可您完全可以继续“萧规曹随”。退一步说,假如您心中还有气,为了您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和尊严,您完全可以治张居正的“罪”,毕竟张居正的一些所作所为,还真有点不“正”。但您千万不要废除张居正呕心沥血的改革新法,毕竟张居正的改革,实实在在地卓有成效。
可惜,朱翊钧一受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就和满朝文武玩起了“躲猫猫”,从此君王不上朝。
朱翊钧玩“躲猫猫”,一玩就是二十八年,彻底将自己的子孙给坑苦了。偏偏儿子朱常洛短命,大孙子朱由校又不务正业,当起木匠。五孙子朱由检虽说是个“劳模”,但此时的江山社稷早已千疮百孔,爷爷朱翊钧,大哥朱由校早已将帝国糟蹋得不成样子,财政已严重透支。关外的后金这只“东北虎”,虎视眈眈,时不时地越过自己的领地猖狂觅食。中原大地,烽烟四起。一群无法生活的灾民喊着“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口号,冒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最后一直“吃”“穿”到了北京城。
话说回来,明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很多。但政治制度的不科学,是其主要原因。军户世袭制,造成了军事力量的衰败;皇室藩王的供养制,晚期造成了财政严重赤字;万历年间的党争,开了一个坏头,百官们开始了“窝里斗”。官员们整天逼逼叨叨,夸夸其谈,以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叫“空谈误国”。朱由校时期,权阉魏忠贤以铁腕血腥的手段开始毫不留情地打压东林党。朱由检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虽然大快人心,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党争的根源根本无法根除。
明朝的政治体制百病丛生,各党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排除异己,好的意见无法被批准,再加上崇祯多疑优柔寡断,崇祯年间内阁首辅换了五十人之多,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稳定的决策层是可怕的,最终影响明朝的决策,明朝明明正确的决策,和清议和稳定外部,再稳定内部剿灭农民军的意见,因为党争而被否决,党争的本质实际是为自己谋取利益不是为了国家。
外忧内患,天灾人祸,党派之争,政治腐败,大明帝国早已积重难返。“民以食为天”可不是说着玩的!粮食!还是粮食!最终压垮了帝国这座大厦!岂是诛杀一个魏忠贤能挽救的?
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界定出一个界线:1,什么算明朝灭亡?2,明朝什么时候灭亡?
如果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挂东南枝算灭亡的话,明朝定格于1644甲申年。如果说吴三桂在昆明勒死永历帝算终结的话,明朝定格于1662年(康熙元年)。
郑成功、郑经、郑克爽政权则继续尊明朔,沿用永历年号,直至1683年郑克爽投降,宁靖王朱术贵自杀,南明彻底终结。
个人认为,明朝实亡于1644年。所谓南明政权,不合法(非崇祯直系亲属)也没成为既成事实(弘光、隆武并立),郑氏政权更是扯龙旗做虎皮。
那么重点来了,哪个是亡国的罪魁祸首呢?这锅崇祯不背:努尔哈赤崛起于万历朝,明末农民起义则爆发于天启七年(1627年)。他接手的明朝承重墙已经折了。
是攻入北京的李自成吗?也不是,他没有灭掉大明的实力和动机。不信可看看“大顺”的势力范围,全国十分之一都不到。
攻入北京前他还与崇祯谈判,诉求是封自己为西北王,索要白银两百万两。多乎哉?不多也。不说每年的辽饷和练饷合计超过1000多万两,光征收镇压农民起义的“剿饷”就要330万两。明末每年财政收入才2000万两左右,还包括粮食等实物折算。
对付满洲每年花的1000+万两,已经让明朝经济接近崩溃,没有辽东战事,洪承畴哪用西北东北来回跑,孙传庭、袁崇焕、祖大寿、吴三桂等也不用钉在北方,十个李自成也早被剿灭了。辽东不平,即使没有李自成、张献忠,明朝也会崩溃,他们只不过加速了清军入关的进度,提早了时间进程。
明亡的罪魁祸首就是满清,就是皇太极。虽然清朝官方号称自己政权是从大顺接手,也口口声声要替崇祯复仇,明白人都知道这无非是政治作秀和笼络汉人的政治手段罢了。
南明文有史可法,武有李定国,为何只坚持十几年就被清朝灭掉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我们一个一个看题主描述的南明的擎天之柱都是什么人:史可法,在私德上无可挑剔,但是无论从政治视野上,还是工作能力上,都相当一般。史可法在南明建元之前的职务是参赞南京兵部机务尚书,尽管名头很大,但是作为守备南京的“影子内阁”,整套班子在有明一代都处于基本混吃等死的状态,被人戏称为“吏隐”。在南明“立贤”、“立亲”之争中,史可法既举棋不定,又左右摇摆,更是将自己的把柄交到了政敌马士英手中,面对着拥有“定策之功”的江北四镇与马士英,从南明建元之初史可法就成了跛脚虾,不得不出镇扬州。在督师扬州期间,史可法不仅没能成功制约江北四镇,反而耗费巨额公帑数百万去填军阀的欲壑,结果可想而知,全砸了水漂。面对着南下的多铎大军,史可法也没能表现出应有的指挥水平,连身边的将领都直言:“督师方寸乱矣,哪有百里之地,如许之晌,而一日三调者乎”,最后被清军轻易破城。史可法最光辉的时刻,笔者认为一是最后在南京城郊燕子矶上的“面南八拜、长跪当哭”,二是扬州城破后的誓死不降、英勇就义上。别的,实在是乏善可陈。
左良玉、高杰、刘良佐,这三位不仅算不上英雄豪杰,有的连军阀都不算,就是一伙投机分子。左良玉部早在崇祯年间被大顺军屡次击败后就有听调不听宣的趋势了,南北交通基本断绝后更是成了湖北的独立王国。多铎大军与大顺军同时南下的时候,左良玉一方面忌惮李自成的兵锋,一方面又对马士英等人攫取“定策之功”极为妒忌,竟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同多铎同时向南京进军,一路烧杀抢掠,不仅自家经营的湖北老巢丢了个精光,还使得南明政府应对失据,不得不分兵阻拦左军东下。弘光皇帝被清军俘获后,左部又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的率领下迅速叛变投敌,成为帮凶;高杰、刘良佐,加上黄得功、刘泽清,这四位是著名的“江北四镇”,在崇祯年间已成地方军阀,而在南明建元之时站对了队,势力迅速膨胀,何止“尾大不掉”,简直有凌驾偕越之势。清军南下之时,四镇之中只有黄得功进行了认真抵抗,算是尽了最后的责任,其它三镇皆迅速投敌。此三镇从清军杀入江南后依然不改其军阀的无耻本色,诸如刘良佐部屠嘉定、李成栋部屠广州都是以上“南明栋梁”的“杰作”。
有南明一代,真正值得钦佩、堪称南明最后擎天之柱的人并不多,文可有联合大顺军抗清的堵胤锡、力图从海路恢复江南的张煌言,武可有两蹶名王、到最后还能打出磨盘山战役差点干掉吴三桂的晋王李定国,还有一门三代抵抗清军一直打到1664年的李来亨、郝摇旗、袁宗第等人,可惜这些人要么始终在南明的党争内斗中处于边缘地位,要么由于其农民军的出身始终不被重用,乃至被排挤压制,这真的是“玄武湖中风浪起,嗖嗖,虎踞龙盘一夕休”。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