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小国在哪里实验核弹这个问题,专家建议拆除核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核武器的威力有多大
威力相当于7200颗广岛原子弹:赫鲁晓夫引以自豪的大伊万氢弹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七百二十六期】(历史系列第295讲)
若干年前的今天,1961年10月30日,苏联爆炸了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氢弹,大伊万氢弹。这颗氢弹威力非常惊人,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3600倍。听萨沙说一说吧。
60年代初期,恰恰是冷战如火如荼的时期。
此时,在核武器和运输平台上,苏联都远远不如美国。
为了威慑美国,实现核战略平衡,赫鲁晓夫决定重点发展核武器。
在他的命令下,61年在无人的新地岛,爆炸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氢弹:大伊万氢弹。
大伊万氢弹原本设计为1亿吨当量,相当于7200颗广岛原子弹。
苏联科学家经过计算,如果在新地岛引爆1亿吨当量氢弹,可能会严重影响周边的芬兰等国。
芬兰是苏联的盟友,不能这样对它胡来。
于是,苏联人为将氢弹当量减少到5000万吨,也就是原来的一半。
即便如此,威力也非常惊人了。
只是,氢弹的运输和爆炸都很不顺利。
试验总指挥的助手,日姆列夫上校回忆当年,还是惊出一身冷汗:我当时被任命为特别列车组的负责人,接受的是运载这枚重达30多吨的氢弹的货车。这枚氢弹在工厂的车间里是重大秘密,此刻却散放在普通货车车厢里,尚未装配就绪。而在几个有冷冻条件的车厢里放着的是,与之有关的一包包危险品。在客车车厢的保险柜里放的,全都是超级绝密文件。
赫鲁晓夫已经向美国发表声明,说10月将试验1枚超级氢弹。于是,我们得到严厉命令,无论如何也要在10月内完成试验。为了赶上实验的时间,我们只得不惜代价的抢工,根本没有做防辐射准备。难以计算的是,到超级氢弹最后完成装配这段时间,我们遭受了多大强度的辐射剂量。当时我们那里连个辐射强度测量计都没有。后来笼统地测量了一下,结果发现这里的辐射强度超出正常值两倍多,出于恐惧,我们曾一涌而出跑到了外面街上。
氢弹装配好以后,重达27吨,非常惊人。
那么,选用什么载体投放氢弹,就成为大问题。
苏联导弹不用说了(洲际导弹只能装几百公斤弹头),最强大的图95战略轰炸机,也只能运载18吨弹药。
无奈之下,对图95进行全面改造,拆卸了机上很多必不可少的东西,才匀出了27吨的载重量。
可使,问题又来了。
大伊万长度8米,直径2米,图95根本就按不上去。
万般无奈下,科学家被迫将机体内的燃油槽与机腹炸弹舱门移除,才将氢弹装了上去。
日姆列夫上校认为这个改装极其危险:出现险情不止一次。直到巨弹被送上图95B,我们才弄清楚,它整个弹体太大,拖到地面上根本无法起飞。唯一的救急办法是,在飞机下面的跑道上,抢挖一条深深土沟。否则要是强行起飞的话,氢弹就会痛地面摩擦,后果不堪设想。
一切准备就绪,1961年10月30日晨9时27分,图95轰炸机起飞。
11点,机长杜尔诺夫采夫少校报告说已接近目标。
得到命令后,少校按下投弹按钮,氢弹被投下,飞机所处高度为10500米。
随后的12分钟,图95以最大速度飞行,全力脱离起爆点。
11点32分,在新地岛群岛上空4000米高度,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威力的一次爆炸。
飞行员们回忆:当时我们已经距离起爆点100多公里,却仍然被波及。热浪涌进机舱,人就像进了热锅,毛发、指甲纷纷脱落。灼热的飞机中灰尘肆虐,舷窗也被烧焦。最为严重的情况在尾舱,其灼热程度难以相信,热浪划破了所有人的脸和双手。后来我们知道,爆炸产生的热风,可以让远在170公里以外的人受到3级灼伤。爆炸的闪光能造成220公里以外人的眼睛,剧痛与灼伤,甚至造成白内障以及失明。
除了光辐射,冲击波也造成了伤害。从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奇异现象。一道深深的、透明的气体大墙形成了,它穿过飞机机身,撼动着近百吨重的飞机,世人难以想象。当冲击波穿过飞机时,所有仪表设备的指示都飞速上升,指针来回跳动……这还不算什么,晚些时候我们才知道,全世界所有的地震测试仪都测到了这次核爆炸,它产生的冲击波三次传遍全球。
杜尔诺夫采夫少校机组,顺利驾驶图95返回基地。
此时,他们才震惊的发现:机身已由银白色变成了灰黑色,全部被焦痕所覆盖。
氢弹的威力惊人,让人难以置信。
参加实验的苏联技术人员回忆:两米多深的冰雪冻土层已殆然无存。整个地面覆盖着好似玻璃碎片的东西,尘土沙石因高温熔化而成了晶体状。地面上堆积着成群的失明的海鸥,它们因在高空受到核辐射而坠落下来。在岛子的四周净是鹿和熊的尸体,全是被光辐射的能量所烤焦的。
所有的实验动物甚至植物,已荡然无存,全部成为焦炭。在距离爆心50公里方圆之内,一切均都完全烧尽、熔化。在投放地点距爆心400公里方圆以内,所有的砖瓦结构农舍只剩下断垣残壁。不仅居民村镇受害,冲击波的威力还波及境外直到800公里以外,所有建筑的窗户都被破坏。甚至芬兰的一些住宅,窗户玻璃也遭了秧。爆炸威力如此巨大,以至于在外层空间无需借助于望远镜都可见到其闪光。
然而,美国佬可不是吓大的。
大伊万此厉害,美国人倒也不怕。
原因很简单,大伊万几乎没有实战意义。
当时苏联导弹无法使用20多吨的核弹头,甚至今天先进的东风31也不行。
如果使用图95轰炸机作为载体,特殊的改造让它非常显著。
而飞机区区700公里的时速,也难以逃过北约战斗机的猎杀。
对此,苏联方面也心知肚明。大伊万只制造了两枚。一枚这次试验爆炸了,另一枚则留在实验室,后来拆除核装置送到了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在媒体添油加醋的渲染下,大伊万却造成了北约民众的恐慌。
无奈之下,1963年8月5日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根据条约,三国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于是,核试验被转移到地下,至少不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民众的恐慌了。
小国在哪里实验核弹
这张照片就是1960年2月13日,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当时是法国殖民地)的撒哈拉沙漠进行的首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使法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所谓小国不是指没有国际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而是指领土面积较小不适宜在本土进行核试验的国家,这类国家包括:英法两个大国、南非和以色列这样的地区大国。英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1953就爆炸了当量25万吨的原子弹,由于“英伦三岛”面积狭小,英国没法在本土进行核试验,只得在关系紧密的“英联邦国家”选择核试验基地,最后在澳大利亚的三块地方寻找到了核试验地点,在说服澳大利亚政府后英国在1953年首次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罗利沙洲”上进行了核试验(上面图片就是英国首次核爆的“蘑菇云”),由于“罗利沙洲”距离澳大利亚西部本土太近,太平洋环流有可能将放射烟云刮过来污染环境...英国又在澳大利亚南部的“维多利亚大沙漠”边缘的“马拉加林”找到了永久性的核试验基地。图片里的“马拉加林”在一般的地图册上是找不到,但是这个地方在大沙漠的边缘,核试验场可以到沙漠深处,进行竖井核试验,理论上来说在这样人烟稀少的地方进行核试验不会有啥危险,可问题是澳大利亚虽然是英联邦国家受英国“领导”,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宗主国可能对澳大利亚训诺为澳洲提供“核保护伞”,所以才促成允许英国在其领土上拥有永久性的核试验基地。
法国就比英国国土面积大一点,前面说的在阿尔及利亚有核试验基地外,法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法属波利尼西亚”也有核试验基地,并且1970年代之后法国所有的核试验都是在“波利尼西亚”完成的,上面这张图片就是就是1971年法国在波利尼西亚的穆鲁罗瓦环礁进行的核试验。穆鲁罗瓦环礁长28公里、宽10公里,是一座死火山露出海面的环顶,礁上建有法军基地和法军的工程部队、大量的参与核试验技术人员,直到1990年代中期法国才停止了核试验。
英法两国在海外进行核试验,肯定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美苏两个大国并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进行的核试验更多,比如:美军也在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环礁”进行过几百次核试验...而英法两国是美国的盟友,他们手里握有核武器也是对美国对抗苏联的支持。南非曾经拥有核武器,后来在国际压力下降它们拆除了,也许设计图纸仍然还在。
南非拥有核弹的历程是艰辛的,因为美苏英法,甚至比利时、德国...这类的前非洲宗主国是不允许非洲出现大国的,如果南非拥有核武器对于这些国家将来摄取非洲资源是极大的阻碍!而且南非拥核之后有可能要求重新分配国际权利,这将打破世界格局...所以世界列强使尽各种手段坚决不让南非拥有核武器;同样以色列虽然在美国的默许下拥有核武器,但是在实际控制面积只有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核试验,实在是没有可能!并且以色列要是公然进行核试验将引发中东地区更加的动荡,所以以色列至今不承认自己有核武器...但是已经制造出来了就得试验才行,要不然怎么知道它的设计好坏?是否具备实战能力?由于是“同病相怜”以色列和南非在核武器的问题是一拍即合,以色列为南非提供中程导弹的设计图纸(杰里科2型运载火箭)和部分核技术;南非为以色列提供核试验基地和核技术交换。
1979年9月24日,美军的一颗侦察卫星在南大西洋靠近南极北部的地方拍摄到了两个强烈的闪光,南极周围的几个观测站探测到了核辐射值升高,随即美军派出核观测飞机对发现闪光的区域进行大气采样...通过各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当量为6000吨级别的战术核武器试验,后来通过解密的文件获知,这是以色列和南非共同进行的一次核试验,是将核弹布置在了一个海上平台上,进行了一次低当量核试验。
南非的核基地,据说已经废弃了。总之,核武器试验必须要找人烟稀少、面积辽阔的地方,比如:沙漠或者大洋深处无人居住的环礁,并且这些地方要求地质形成年代久远,不在地震断裂带上...在地上核试验时还要考虑到气象的因素,下风头上千公里内不能有水源、积雨云、密集人口区...以避免被核放射性尘埃被人吸入...进入到1970年代中期之后,核大国进行核试验均采用地下核试验,就是打一个很深的竖井,再将核爆炸装置和测量传感器放置进去,然后回填...地下核试验不会产生放射性尘埃,所有的核污染物都埋在地下了...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核大国都使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核试验,但模拟试验需要有以前数十次、甚至几百次核试验的数据积累才行,并不是第一次和通过几次核试验就能充分掌握的...。
销毁核武器有哪些困难
其实,正如我以前介绍过的那样,核弹头里面基本上可以分为裂变材料、聚变材料、高能炸药,以及其它辅助系统(包括电子设备)。后面两个部分,销毁时并没有特殊困难。
核弹头中的“聚变材料”是氘氚锂,对于固态的“氘氚化锂-6”,其中的氚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也容易“扩散”,但毒性不大。所以处理的办法也不太困难。其中的浓缩锂-6还可以回收利用,去生产氚。
铀和钚是“裂变材料”,而且铀的毒性小,钚的毒性才很大。所以,最大的难点是在于钚材料的“无害化”。对于“浓缩铀”,处理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在里面掺杂天然铀,将浓缩铀“低浓化”,将其中的铀-235丰度降低到“民用铀材料”的标准,就是铀-235的丰度小于20%。这样,就可以将其转用于民用核电站的核燃料了。而且,这种“低浓化”的过程,是很难“逆转”的,“低浓铀”很难变为“高浓铀”。
但对于钚材料,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国外的科学家是想把它“变成”核电站的核燃料,但是,目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实际上是不能使用纯钚材料制成的核燃料的,主要是因为“反应性控制”的困难。也设想过把它与天然铀掺杂在一起,但也存在着不少“核燃料加工”方面的问题。
目前的设想是把钚材料制作成为“快堆核燃料”,但由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证明,快堆的经济性很差,而且“事故不断”(主要是冷却剂泄漏事故),所以法国的超凤凰堆、日本的文殊堆都已经被关闭了。这样,就没有了“需求”。
俄罗斯倒是研发了一种核反应堆,可以使用军用钚材料作为核燃料,也曾经在地球卫星上使用过。但效果不好,危险性还比较大。
所以,军用钚材料还是不能“大规模”的销毁。
关于小国在哪里实验核弹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