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解决唐朝的“藩镇之祸”的一些知识点,和唐朝藩镇问题解决办法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唐代解决藩镇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类似“推恩令”的方式解决
事实上,你说的这个办法,唐朝已经施行了。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有节度使所在的,牙兵聚居的本镇,还有节度使管辖下的外州,也叫支郡。
唐朝在德宗朝,神策军建立后,也对藩镇的权限进行了调整,比如控制藩镇的巡属范围,之前的代宗朝就抑制藩镇镇将摄署州刺史,之后更是控制藩镇对于支郡的管理权限,到长庆年间更是加大支郡的独立性,给下面的藩将以更大的权力,从而削弱镇将对于支郡的控制力。
其实这种变相的推恩令,在唐朝早已实施,之所以唐朝无从终结藩镇割据的局面,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问题。
唐朝的制度体系实际上承继的是南朝的制度,是一个贵族统治的政权,而这种贵族统治又侧重于门荫制度下的权力分配,而非北朝序列的军功贵族导向。
这就导致了唐朝政权前期虽然不断扩张,普通武人的地位其实是在不断下降的,由高祖太宗朝的地方豪强担任府兵,逐渐走向了人人以“侍官”为贱的世风。
而节度使制度本身的基础恰恰是武人的职业化、阶层化,作为一个仰赖于财政供养的职业军人阶层,武人的利益诉求和文化贵族化的中央政权体制有着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
所以,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其说是一次偶发性事件,不如说是一个必然事件。
胡宝华在《唐代天宝年间军费开支蠡测》中对比了天宝年间诸藩镇的供衣供粮数据后发现,幽州藩镇的数字远远低于其他藩镇,与总兵额只有其1/3的剑南节度使部差不多。
所以,作为军人团体,河北地区的藩镇反叛并不令人意外。而他们的反叛建构的新的河北道的社会、经济结构,则完成了辖区内的小军功贵族化建设,实现了作为独立阶层的独立分配。
在此条件下,唐朝除非能够拿出河朔三镇的将兵足够有诱惑力的筹码,否则根本无从收买对方的忠诚,哪怕是短暂控制,也不可避免的再次叛乱。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阶层的利益,他们手里还有刀,你不给我,我就自己来抢。
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解决唐朝的“藩镇之祸”
唐朝的藩镇割据最终导致唐朝的灭亡,唐朝那么多能臣都没能解决藩镇之祸,我们又如何能想到最好的办法呢?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如果要提意见的话,我有三点建议。首先先了解下唐朝藩镇割据怎么来的。
唐朝的藩镇割据,不得不先提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掌握重镇的兵权,相对较为独立,威胁中央,所以在玄宗时期有一个掌握三个重镇的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就发起了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被平息之后,论功行赏,节度使的数量更多了,最终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安史之乱逃亡百姓
有人就会想了,祸根在节度使制度,废除节度使制度不就可以了,但是想法总是抗不过现实,这就好像春秋战国以来的情况相似,你能说废除分封制吗?所以这是不可行的,那有什么办法呢?我提出以下两点意见。
第一,学习汉武帝的做法,进行推恩令。推恩令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嫡长子继承爵位,其他儿子也可以分得一部分领土。汉武帝之前也出现了藩王联合叛乱,并且削藩一直困扰朝廷,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主父偃提出推恩令,等到藩王的实力大大削弱之后配合削藩,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个是可以参考的。
主父偃
第二,加强中央权利,特别是皇权。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唐中后期宦官开始扰乱朝政,皇权旁落,导致中央威信大大降低,藩镇势力相互混战,没有一个强大的朝廷出来主持秩序。其实简单的说就是绝对的力量镇压,你看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不就是藩镇割据的继续么?怎么解决的呢?就是武力统一,后周就实现局部统一。
第三,采用重文轻武。唐朝尚武,就连科举制也是开创了武举,这也是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所以怎么做?宋朝赵匡胤来告诉你,实行重文轻武。可惜的是国内的问题解决好了,但是外患却更加严重,所以不管什么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看你怎么去衡量了。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欢迎评论,喜欢的给个关注。纯属个人意见
唐朝时期的藩镇为何总是死灰复燃,总也消灭不了宋太祖是怎么消除了藩镇
唐朝中叶以后,边患日益严重,与回鹘、吐蕃、突厥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歇过。
唐朝为了应对边患,需要在边境设置一些具有临近专断大权的军事集团,这些军事集团的首脑被称为节度使。
随着边患问题的不断扩大,节度使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逐渐的,这些军事集团,成为藩镇之内,掌握了军政钱粮的独立王国。
节度使原本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对于如何控制节度使的权力,中央朝廷明显欠缺考虑。这些节度使,很多事从军队中提拔起来的武人,往往胆大包天,一旦窥视到中央虚弱,就很容易滋生反意。
天宝年间,坐拥天下一半兵马的安禄山,突然造反!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离,借助节度使的力量,才终于将这场叛乱平息。
但是,各个节度使,从这场叛乱中,看穿了中央政府的虚弱,也就越来越不把中央朝廷当回事。
李唐皇室,也逐渐衰微,朝堂之中,党争不断,宦官专权,也就更加没有能力,只能,看着藩镇一步一步坐大,毫无办法。
宋太祖,通过四处征战,平定了五代乱世。
他鉴于唐朝时,武人祸国的教训,采取了崇文抑武,压制武人的态度。
对于手握重兵的将领,他通过“杯酒释兵权”许以高官厚禄,将兵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另外,通过拔高文人地位,让天下的精英都去考科举做文官,间接得打压武人势力。
最后,成立了枢密院,将兵权和指挥权分离,严密控制武人将国家军队培植成私人军队的可能性。
这一系列打压武人的政策,终于使得宋朝,免去了武人祸国的危险,但是,这种制度,使得将领与士兵之间互相不了解,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成为宋王朝亡国的巨大隐患。
唐朝藩镇制度:是毒药还是良药
藩镇制度,其实是唐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一种策略选择。
在政治学上,国家治理的权力分配策略,可以分为“可统治性”与“回应性”两种策略。
如果国家注重“可统治性”,那就搞全国一刀切,上下一盘棋,所有的主要权力都收归中央,各种制度也都全国一致、整齐划一,这样,国家中央治理起国家来,就会顺手,不会产生地方与中央矛盾的事情。
但是,这么做的缺点是:过于讲究一致性,各地的差异性被中央忽视了。各地可能因为地理、气候、风俗习惯、历史、产业积累等方面的因素,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因为国家搞一刀切,地方的特色被无视。
这就涉及到“回应性”策略。如果国家注重回应性策略,就要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让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地方的问题,达到对事实、民情等方面的及时回应。
回应性策略在注重差异性方面做的很好,但是这带来的问题是:地方权力可能会过大,最终导致中央对地方的失控。
搞乱唐朝的藩镇制度,就是过度使用了“回应性”策略造成的。唐玄宗为了开拓边疆并巩固边防,就用藩镇来实现其目的。而军事行动对效率的要求更高,因此,唐朝中央就把权力下放了。
最开始给的是军事权力,这个很好理解,也很正常。但是,军人驻扎边疆,后勤要及时做、兵源要及时补充,怎么办?中央从内地为藩镇提供这些,也可以。但问题是:效率低、成本高。好,那就让藩镇自行招募士兵、钱粮也让他们就近自筹。这样,藩镇附近的地盘和人口就划归藩镇节度使管理。
那么,地盘上的行政官员、粮饷筹备人员、监察人员要不要下放?既然是为了提高效率,那就都下放。就这样,唐朝中央把藩镇内部的军事、财政、人事、监察等所有权力都下放给节度使了。
最终,藩镇与中央的维系,仅剩下节度使个人与皇帝之间的感情联系了。感情这东西,在面临利益考验的时候,往往是输给利益的。因此,藩镇失控就是早晚的事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
唐朝藩镇制度:是毒药还是良药?药物其实没有毒药与良药之分,蛇毒够毒吧,也可以入药,关键是要对症。
拓边、固边的需求,原来是朝廷从中央派兵轮戍。但随着府兵制瓦解,军人都成了职业雇佣军,因此可以长期驻扎在边疆。常驻部队巩固边疆的效果,当然好于临时派去完成任务就走的军队。此时,后勤补给、兵源补给都是朝廷负责,这是在“可统治性”与“回应性”两者之间达到了平衡,因此取得的效果就很好。
此时的藩镇制度,是唐朝巩固边疆的良药。
但是,随着唐玄宗好大喜功,边境驻军制度也要跟着改了。想要进一步拓边,就要加派驻军,随之而来的就是后勤和兵源补给问题越来越成为朝廷的重负。朝廷为了减负,就一步步把权力下放给藩镇,最终导致藩镇成了国中之国了。
此时的藩镇制度,就成了大唐的毒药了,随时能反对大唐。
结束语因此,唐朝藩镇制度在朝廷适度授权的情况下,就是安定边疆的良药;反之,朝廷对藩镇授权无度,最终使朝廷失去制约藩镇的手段,就使藩镇随时能变成毒害大唐的毒药。
当然,这也是受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人员和钱粮的补给转运非常艰难,为了追求效率,只能授权,向“回应性”策略靠拢。
但从人性方面看,归根结底还是唐玄宗的贪婪(拓边、建立庞大功业)把良药藩镇变成了毒药藩镇。唐玄宗好大喜功的欲望,促使他对藩镇授权无度,终于导致了不可收拾的结果。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你觉得有什么办法解决唐朝的“藩镇之祸”和唐朝藩镇问题解决办法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