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分重点、普通班”真的有必要吗分层式教育是否可取和为什么不建议分重点班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高一刚分完班以后不分班了,但找关系从普通班调到重点班可能吗
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去调整班级。
因为在高中的话,孩子从初中经过了一批淘汰,进入高中。虽然成绩有高有低,但是对孩子是一个新的起点。
学校呢,虽然有个所谓的重点班。这个重点班一般情况下也都是高压力的强化训练。孩子的压力会非常的大。
孩子如果在普通的班。成绩还不错的话,会提升他的信心。这个信心能促进他提升成绩。
任何事情都有套两面性。成绩是个人努力,和心理素质,和综合兴趣,最后综合体现的结果。
单方面的强化训练,并不见得对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正面儿的促进。有时会起到反作用。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兴趣很高。在班里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因为他的成绩比较靠前。也就会对他的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促进。这个良性的促进,会帮助他提升成绩。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任何事情有两面性。考虑到他的信心和兴趣,也许提升成绩会更快。
重点班的倒数是该留在重点班还是去普通班
我的建议是重点班排名倒数的学生,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留在重点班比较好。虽然重点班里面排名倒数的学生可能跟不上班上的整体节奏,而且在班上会有自卑感,但是相信这些都只是暂时的,只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肯定是能够把自己成绩给补上去的。
我在上高三的时候是学校里面重点实验班的学生,本来我在进入班级的时候是排在班上第24名的班上,总共有70多名学生,如果按照这样的排名继续坚持下去的话,到时候肯定是可以考上一本高校的。
不过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就使我深受打击,那次我的数学成绩是150分考了50多分,这次考试我的成绩排名也从班上的24名降到了五六十名。也因为我这次成绩退步得太厉害了,班主任一下子就发现了并且找我谈话。
在认识到我的数学成绩差到这个地步以后之后的时间里面,我对数学特别关照,一有空余时间我就学习数学科目。当时我能够将自己的数学成绩提上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另外一种方法是研究高考真题的方法。使用错题本的方法是当时数学老师教给我们的,也就是把自己平时做错的题目和试卷中做错的题目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面,然后上面写上这道题做错的原因以及详细方法,假如这道题还不会的话,那就要请教班上同学以及数学老师了。还有一个不错的方法就是研究高考全真试题,居然以前高考考过的内容以后肯定不会再考了,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主要学习的是高考的出题模式和出题方法,通过不断研究这样的题目,我对高考的出题策略有了一定的研究。
当然我在其他方面也使用了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比如生物课程的话,我主要通过不断翻看课本以及翻看相关的大题来熟悉相应的知识点。对于物理的话,我是找到了一本比较好的复习资料,这本复习资料上面的解析相当的详细,这本书对我的帮助也是比较大的。
在我把自己的成绩排名往上赶的过程中,我的成绩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起色的,还是排在班上的50多名,虽然我心里很痛苦,但是我知道只要自己努力的话,一定会有收获的。
就这样我参加了2008年的全国高考,最终我以545分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一本211工程大学。当时我们班上70多名同学中有50多名同学都考上了二本以上高校,考上一本高校的学生大概有30多名,我高考成绩在班上大概也是排在20多名。
现在初中分重点班,合适吗
孙庆国试答:
大学有省部级的、有市地级;有“双一流”,有非“双一流”;曾经有985大学,有211大学,也有啥也不是的。
高中有优质高中、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
学校要不要按着成绩进行分班教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小编是赞同学校实施分班教学,分班教学应该对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成绩实行动态管理。
初高中实行普通和加强班教学管理,至少从逻辑上是能够讲得通的。
孙庆国:读了不到2年的高中,教了不到3年的学(民办教师),参加了4次高考(自学的高中教材)的机械工程师。
孙庆国:业余时间专注中高考30年,对高考至今“不忘初心”、“痴心不改”、“死不改悔”、“顽固不化”、“一如既往”。
读后,如果感觉有点用,就【关注+转发或点赞】
“分重点、普通班”真的有必要吗分层式教育是否可取
没必要
从教育的发展观来说,没必要。
第一,有违教育公平,这个有点唱高调,事实就是如此。
第二,这种分法,即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限制了老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第三,事实证明如此两个例子,第一是已故北京数学特技级教师孙维刚,22是所普通中学,经过孙老师6年的调教,最多时候一个班有20多人被清华北大录取。这说明没有差孩子,差孩子也可以成大才,而分班分层就是给人分三六九等,是严重伤害自尊的做法。
第二个例子就是新加坡的教育改革,重点改革“根深蒂固”的分流制度:
成绩好的人可以进入最棒的学校,未来很有机会出国留学、获得一流公职,表现不好的则会进入技职体系,政府也没有终止这种筛选的模式……
新加坡改革可以说是对自己实行几十年的分层教育的反思,名校的信心明显比较好,但幸福指数却不高,成就的比率虽高,带来问题也多。
不希望我们走人家弃用的老路,这是教育部门应当重视的课题。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